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刺络拔罐及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口服中药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 刺络拔罐治疗风热型急性荨麻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急性荨麻疹;刺络拔罐;风热型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51-02
急性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1]。本病治疗方法多,但往往收效不大,可转为慢性荨麻疹,迁延难愈。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的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4例病例均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急性荨麻疹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风热型的病例。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4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2.90±9.51)岁;病程2~40 d。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19~60岁,平均(34.35±12.07)岁;病程1~30 d。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①发病前常有外因接触史,如进食鱼、虾或接触花粉、尘螨等。②起病急,突然出现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风团,境界清楚,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急性发作期病情常有反复,迁延数日,但未超过60 d。
中医辨证属风热型[2]。临床表现为皮疹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风团反复发作,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有不同程度瘙痒,风团色红,伴面红,遇热瘙痒加重,舌质红,脉数。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③年龄在18~60岁之间;④入组前半月停服上述病症为主要适应症的中西药物及停止采用针对上述病症的其他治疗方法;⑤未服过避孕药及其他影响内分泌及免疫的药物;⑥自愿参加本试验并能按时用药、随访,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正常。[JP3]
1.2.3 排除标准 ①正气极度赢弱(如年老体弱、久病、大出血、大泄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5万以下、糖尿病5年以上、严重下肢静脉曲张等)、局部皮肤感染者、妊娠、哺乳期;②近半月内使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药物者。③患有心脑血管、肝、胃肠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精神病者。
1.3 治疗方法 ①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肺俞、心俞。方法:嘱患者俯卧位,暴露后背,选取上述背部穴位,均为双侧取穴。用 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针灸针)点刺出血,然后在点刺处拔真空罐,留罐10~15 min,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即可。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②口服中药:消风散加减[2];(生石膏15 g,知母10 g,牛蒡子10 g,蝉衣10 g,当归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生地10 g,苦参10 g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疗效标准与治疗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评定。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显效:风团70%消退,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痒症状基本消失;无效:风团及瘙庠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中医称之“瘾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诊断容易,治疗难,若治疗不当或没有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的发病原因有:食物、药物、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中医学认为瘾疹一病,与风邪关系最密切,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挟寒、挟热、挟[FL)][HJ1.8mm][SD1,1][FQ(24*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湿[3]。人体感受风热之邪,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皮肤病多见发病迅速,瘙痒明显,部位游走不定等特点。热邪入于血分则见皮疹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瘙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4],热入血分,则应清热凉血。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消风散凉血祛风止痒。
刺络拔罐是将刺血术与拔罐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刺络即刺络放血法,是以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的浅表静脉,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法。刺络拔罐由于血液的排出及局部温热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物及化学致痒性物质的排出,具有泻热、解毒和化瘀等作用[5]。《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刺络拔罐,使出血更为充分,以图恶血出尽,这样可以使邪气从血而出,疏散更快,疾病能在较短时间内痊愈。内经云:“血实宜决之”、“肺主皮毛”,通过泻血以调气,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刺肺腧放血,可达疏风宣肺止痒之功;选心腧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三焦气血通畅,易驱邪外出,可达清热疏风,活血通络止痒之功;取督脉经大[LL]椎穴通阳脉之海,通调一身气血阴阳,以疏风解表,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风邪不易入侵[6]。故治疗组予刺络拔罐治疗,加强疏风止痒祛邪之功。笔者通过观察,2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型)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故刺络拔罐可作为风热型急性荨麻疹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2-748.
[2]吴志华.中医外科学[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07.
[3]周丽莎,朱书秀.皮肤病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9.
[4]刘志文,邓丽珍.皮炎汤合外洗方治疗急性湿疹、急性荨麻疹104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8):65-66.
[5]吴芳芳,祝丽华等,背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青春期肺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23-25.
[6]郑军文,刺络拔罐结合微创埋线治疗急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12Z:128.
关键词: 急性荨麻疹;刺络拔罐;风热型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51-02
急性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1]。本病治疗方法多,但往往收效不大,可转为慢性荨麻疹,迁延难愈。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的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4例病例均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急性荨麻疹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风热型的病例。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4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2.90±9.51)岁;病程2~40 d。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19~60岁,平均(34.35±12.07)岁;病程1~30 d。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①发病前常有外因接触史,如进食鱼、虾或接触花粉、尘螨等。②起病急,突然出现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风团,境界清楚,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③急性发作期病情常有反复,迁延数日,但未超过60 d。
中医辨证属风热型[2]。临床表现为皮疹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风团反复发作,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有不同程度瘙痒,风团色红,伴面红,遇热瘙痒加重,舌质红,脉数。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③年龄在18~60岁之间;④入组前半月停服上述病症为主要适应症的中西药物及停止采用针对上述病症的其他治疗方法;⑤未服过避孕药及其他影响内分泌及免疫的药物;⑥自愿参加本试验并能按时用药、随访,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正常。[JP3]
1.2.3 排除标准 ①正气极度赢弱(如年老体弱、久病、大出血、大泄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5万以下、糖尿病5年以上、严重下肢静脉曲张等)、局部皮肤感染者、妊娠、哺乳期;②近半月内使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药物者。③患有心脑血管、肝、胃肠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精神病者。
1.3 治疗方法 ①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肺俞、心俞。方法:嘱患者俯卧位,暴露后背,选取上述背部穴位,均为双侧取穴。用 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针灸针)点刺出血,然后在点刺处拔真空罐,留罐10~15 min,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即可。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②口服中药:消风散加减[2];(生石膏15 g,知母10 g,牛蒡子10 g,蝉衣10 g,当归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生地10 g,苦参10 g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疗效标准与治疗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评定。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显效:风团70%消退,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痒症状基本消失;无效:风团及瘙庠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中医称之“瘾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诊断容易,治疗难,若治疗不当或没有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病情反复。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的发病原因有:食物、药物、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中医学认为瘾疹一病,与风邪关系最密切,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挟寒、挟热、挟[FL)][HJ1.8mm][SD1,1][FQ(24*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湿[3]。人体感受风热之邪,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皮肤病多见发病迅速,瘙痒明显,部位游走不定等特点。热邪入于血分则见皮疹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瘙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4],热入血分,则应清热凉血。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消风散凉血祛风止痒。
刺络拔罐是将刺血术与拔罐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刺络即刺络放血法,是以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的浅表静脉,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法。刺络拔罐由于血液的排出及局部温热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物及化学致痒性物质的排出,具有泻热、解毒和化瘀等作用[5]。《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刺络拔罐,使出血更为充分,以图恶血出尽,这样可以使邪气从血而出,疏散更快,疾病能在较短时间内痊愈。内经云:“血实宜决之”、“肺主皮毛”,通过泻血以调气,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刺肺腧放血,可达疏风宣肺止痒之功;选心腧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三焦气血通畅,易驱邪外出,可达清热疏风,活血通络止痒之功;取督脉经大[LL]椎穴通阳脉之海,通调一身气血阴阳,以疏风解表,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风邪不易入侵[6]。故治疗组予刺络拔罐治疗,加强疏风止痒祛邪之功。笔者通过观察,2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风热型)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故刺络拔罐可作为风热型急性荨麻疹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2-748.
[2]吴志华.中医外科学[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07.
[3]周丽莎,朱书秀.皮肤病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9.
[4]刘志文,邓丽珍.皮炎汤合外洗方治疗急性湿疹、急性荨麻疹104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8):65-66.
[5]吴芳芳,祝丽华等,背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青春期肺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23-25.
[6]郑军文,刺络拔罐结合微创埋线治疗急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12Z: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