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摄影师眼中的长江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你没看过他的照片,你和他的纪实摄影项目《水》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汇丰水资源计划” 的资助下,美国摄影师穆斯塔法·阿卜杜拉阿齐兹在过去的五年内,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与水有关的人和风景。
  


  在当下,“水”这个议题十分复杂,并且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和人类的关系正在逐渐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全球约有六千五百万人不能喝上安全和纯净的饮用水;河流、池塘、湖泊受到人类工业活动旷日持久的影响;日益上升的海平面正在使一些太平洋岛屿的居民成为气候变化的第一批难民。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物种之一,人类与水的复杂关系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尽管人类最近才开始意识到这种巨大的影响以及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说意味着什么。
  


  穆斯塔法认为,照片不仅仅可以用来告知信息,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纪实摄影为观看者提供一个有关如何看待“水”这一宏大主题的视角。通过预计横跨15年、探访32个国家的拍摄,穆斯塔法旨在通过照片展示人类是如何与水—这一至关重要的资源产生联系,展现人类活动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借此提醒人们关注日渐加重的水资源危机。
  


  2015年4月,带着一部Mamiya7相机,两个镜头,一个背包,九十卷胶卷,穆斯塔法来到了中国。
  在中国的长江流域,穆斯塔法围绕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长江流域的保护主题,拍摄了一组长江影像,从上游峡谷到中游平原,再到河口的发达地区,全方位展示了长江与中国人之间相互维系、赖以生存的微妙关系。
  在中国拍摄的两个月期间,穆斯塔法关注的焦点在于河流的健康和治理。作为庞大的“水”项目的一个部分,他在长江流域拍摄了许多以人类活动与水资源为主题的照片。
  


  之所以选择长江流域作为拍摄地,是因为在地球上几乎每十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在这个流域里,人类的活动与水资源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他的照片里,有渔夫和偷猎者、有环境保护者和环境污染者、大型运输船舶和小舢板。
  和在印度的拍摄一样,穆斯塔法沿着长江穿行了大半个中国,这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生活在沿江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对待水资源的。在塞拉利昂和印度,人们对待河流的态度存在着相似性,虽然人们在滥用水资源,但他们还是觉得河流是神圣的。然而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居民与这条养育了他们的大江之间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关系。在一张照片中,穆斯塔法拍摄了凌晨四点在洪湖上捕虾的一对夫妇,他们的平底船在如镜面般平静的洪湖上倒映出来。这是他们与水最直接的接触,通过这个湖谋求生计,并且需要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维持生计。两周后,穆斯塔法来到了洞庭湖,当他看到巨大而笨重的挖沙船在洞庭湖上轰鸣作响,将洞庭湖底挖得支离破碎,他产生了疑问:同样是为了生存,为什么不能通过一种可持续的方法呢?
  


  “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在全球各个角落我们都会发现,人与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穆斯塔法说。“水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资源,一直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这种平衡的脆弱性体现在日益增长的人口与能源需求之间,体现在升高的海平面和融化的冰川之间,也体现在那些能够喝上干净水的人和不能喝上干净水的人之间。通过我的照片,能够让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目前的处境,人们也许能从我们所希望的视角来看待水资源和文明之间的这种不平衡,不要将自身与世界孤立起来,而是将自身看成是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穆斯塔法·阿卜杜拉阿齐兹,1986年生于美国纽约,现居德国柏林。他正在拍摄的项目《水》已经得到来自联合国、水援助组织(WaterAid)、世界自然基金会(WWF)、VSCO和谷歌公司的支持。该项目的照片得到了英国菲登出版社、德国艺术杂志《Monopol》的评论,并已在《明镜周刊》《纽约客》《时代周刊》和《卫报》等媒体上发表。他是《华尔街日报》的首位合约摄影师,曾被《图片新闻》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最令人期待的30位新兴摄影师”之一。
  

其他文献
在宇宙人间的一切疑问之中,唯有死亡最大!  可以想见:若无死亡,则无健康与否的问题,则无医学的可能。若无死亡,则无想象的必要,人类就不会存在艺术。若无死亡,则无恐惧,则监狱不起作用,军队亦不必存在,国家也无意义,连带着爱国者与叛国贼的概念也不复存在。若无死亡,则既不会有朋友,也不会有敌人,也不会与亲人、爱人、路人与陌生人这些分别。若无死亡,人类完全不必要喜悦,也不必要悲伤,也没有惆怅、迷惘、激动与
期刊
放眼全球,无数的鸟儿遵循自己的使命在四季完成壮观而独特的迁徙活动,同时也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天空之城”画卷。或是占据半壁江山、或是小巧玲珑、或是不慌不忙优雅地享受风的强劲、或是高效舞动为自己平添一双天使的透明双翼。自然的残酷和美好同时赐福于它们,神秘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古老信符的尊崇。    它们的脆弱和无害如出一辙,它们的耐心和坚强也无可比拟。  候鸟迁徙,动机和形成都扑朔迷离,它们大费周章鹏程万
期刊
“年年此时燕归来”,流传几千年的老话,在今天,或许已成为人们的奢望。  网鸟、毒鸟、杀鸟、食鸟……仅今年9月底到10月中旬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发现的野生鸟类伤害案件和线索至少30余件,恶劣程度震惊全国。而这只是野生鸟类遭受人类残害巨大冰山的一角。  当那只“燕”莫名成为人们赚钱的工具或者大补的珍馐时,它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虽然它们中有些历经了几次自然界生物大灭绝和几百万年进化,却可能在短
期刊
尚昌平  人文地理摄影师、作家、诗人。  对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绿洲人家、罗布泊荒漠、楼兰遗址、古龟兹佛教文化深入考察,著有西域考古、历史研究论文十数篇,并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    出版“尚昌平人文地理”系列丛书:《玉出昆仑》《风展如画》《沿河而居》《刀郎》《南疆》《走读新疆》《西出阳关》等十余本;出版摄影集《经典伊犁》《和田人》。  2012年被北京市委组织部颁发“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社会贡献
期刊
她七十余次来到新疆,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写作、拍摄,用去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熟悉她的读者通过这些年她出版的图书——《和田人》《刀郎》《南疆》《玉出昆仑》《风展如画》《沿河而居》《走读新疆》《西出阳关》,了解那些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和昆仑山北麓的居民生存状况。她——尚昌平不仅用笔,还用镜头为外界展示着新疆的丰富和多元,将她对这片土地和人群的热爱以及她对每一次与他们相守时间的珍爱,都
期刊
2017年6月5日,第五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及第七届SEE生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分局局长钟泰,以他34年的坚持与领导力,荣获第七届阿拉善SEE生态奖。  雪山万里寻滇金丝猴  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我国有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拉开了对滇金丝猴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序幕,同年加入保护区管理局的钟泰成了滇金丝猴的首批守护者之一。  那年,钟泰16岁
期刊
2005年12月在新疆噶尔曲尕最后的罗布人部落的夜晚,昏暗灯光下,那些维吾尔族兄弟高大的背影依旧萦绕在眼前;热情的歌声,也仿佛回绕耳边。  “兄弟,我骑马千里趟过塔里木河只为来看你……”  那一夜,在无边无际的棉花香气里,平时滴酒不沾的我醉得像一团软棉。  那是我第一次和尚昌平去新疆采风,也是第一次被新疆同胞兄弟般的炽热真情感动。此后,对新疆的美好回忆令我经久难忘。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
期刊
图/尚昌平  纯粹是内心喜欢,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去  新疆是一块神奇的疆域。  此处美丽的雪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历历在目;彼时神秘的楼兰,被人遗忘的废墟遥不可及。千百年来,新疆都是探险家的集散地,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的艺术和风情绚丽多彩,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古丝绸之路的南、中两条干线上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等古迹昭示着历史的悠久与沧
期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尽管候鸟面临多种多样的威胁,但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是对候鸟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垦荒、采矿、毁林、填海造田等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导致鸟类栖息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甚至完全消失。比如,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同样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可由于经济压力和发展欲望,人类将湿地滩涂转变成了可带来经济效益的制盐区、水产养殖场、休闲娱乐和工业区等,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被吞噬,靠湿地生存的水鸟因此
期刊
如果辉煌是一座城市,那就该是维也纳的模样。无论是自12世纪就强盛于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还是19世纪繁荣的奥匈帝国,作为首都的维也纳都巧妙避开战争,中正平和地存在于欧洲世界,与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为伴,以音乐艺术为灵魂,犹如一幅明朗浩然的帝国画卷,看到时间里的全息空间。维京游轮沿多瑙河专为中国游客定制的内河线路,巡游奥地利、匈牙利、德国等国家。在欧洲最富诗意的多瑙河上行进,品一杯美酒,来一份地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