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EAM理念注重整合,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性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运用STEAM理念开发的《校园植物笔记》校本课程,面向六年级开设,以本校的校园植物为资源,融合不同学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运用STEAM理念,搭建课程框架
1.围绕多维目标,确定课程目标
基于STEAM跨学科、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的特点,课程组认为本课程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对植物清晰的了解外,还要让他们关注植物与生活的关系,意识到要热爱植物、保护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程组确定了课程目标: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做植物笔记;通过查阅资料、研讨等方法,学习做植物图鉴;体验植物的多样性,意识到要爱护大自然,珍爱生命。
2.清点校园植物,选定内容,编写教材
我校人工栽培的植物品种有90多种,野生的有20多种。确定课程目标后,课程组清点校园植物,查询资料,选定60种校园内常见的植物建立资源库(如表1),为编写教材确定范围。
为编写教材,学校专门给各小组配置了5本书用以参考借鉴,分别是《诗经植物图鉴》《诗经里的深情与植物》《成语植物图签》《常见园林植物识别图签》《身边花草树木速查图鉴》。
3.设计活动方案,确定课程流程
本课程共30个课时,每学期15次课,属长课时教学,整个课程流程为:课程准备(介绍课程、笔记绘图、做计划、封面,2课时)→选择植物(查阅资料、初识植物、交流植物,8课时)→寻找植物(校园内寻找植物、认识植物、做植物笔记,8课时)→应用植物(每月一次利用植物特征的实践活动,8课时)→评价总结(我和我的植物作品介绍會,2课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完成。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5本各类植物的图书,以4人小组合作形式找到选定植物的信息并交流。
整个课程注重把书本知识延伸到生活、自然中去,注重将书上和实践的知识以实物、技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践行STEAM提倡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理念。基于此,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安排一次植物动手实践课(如表2)。
联合各个学科,完善课程融合
1.与美术课程的融合
(1)对笔记绘图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六年级开学初,联合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笔记绘画方面的针对性指导,为期两周或一个月,下图是美术教师指导观察笔记的一般方法(如图1)。
(2)对笔记的艺术性、技术性指导
美术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绘画技巧外,还和科学教师一起教学生在笔记中渗透艺术。如做植物标本,原来的就是纯技术性的制作(如图2),经过两者指导,改进了设计,增加了诗歌和成语,凸显了艺术性和创造性(如图3)。
2.与语文课程的衔接
(1)开发同主题课程
这一板块,旨在把科学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在科学中融入阅读,在阅读中挖掘科学。例如联合语文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描述四季植物的诗歌,进行相关主题的朗诵、创作,从古诗词中寻找描写植物的诗歌及有关植物的神话故事进行赏读等。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文学和科普相结合的图书,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如《读古诗识昆虫》《成语植物图鉴》等。
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课程组还针对性地选用了早些年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发表的《闲言碎语认植物》中的相关内容。该文中介绍的植物多数来自于校园,有的从神话传说讲起,有的从诗词入手……所有植物都以描写该植物的诗词为引题,是集文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下水贴,给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完善笔记表达形式
科学教师还要善于联合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完善自然笔记作品,提高笔记质量。
例如植物区分活动“我是小华陀——寻找中草药”,或人文性的找寻活动“古诗词中植物的前世今生”。科学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方法,将植物的构造与科学概念进行关联,如从构造上识别与区分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关联、体验多感官观察,以及学习细节观察、明显特征观察、系统观察等。语文教师侧重引导学生进行精确有序的描述。
3.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科学与数学的融合多体现在每月的活动实践课程中。比如在制作叶脉书签时,调制多少浓度的肥皂水才能更好地腐蚀叶片做出精美的书签?数据的调整、记录、修改都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的精密性。
立足生活实践,促进课程优化
1.设计多维的教案
根据STEAM理念在情境中发挥学生能力的特点,课程组成员设定了多维的教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案的一般流程如图4。
以《梅》为例,主要有两大活动: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5本书中找出所有有关梅的信息;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信息,筛选信息,做笔记;推荐一个人汇报寻找到梅的哪些信息,并重点介绍自己组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二个活动——深入校园,到校园“寻访梅”,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和自然中去。引导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梅,制作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的梅的植物图鉴或笔记、作文、小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并展示分享。
2.挖掘生活化的活动
STEAM理念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校园植物调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想法很多,有调查校园观赏类植物的,有调查药用植物的,有调查某一科的植物的……他们通常用手抄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
3.推广创意化的活动
《校园植物笔记》课程,除了认植物、做植物图鉴外,我们每月还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动手做”的乐趣。此活动又衍生了一个新的校本社团“植物拓染坊”,开展的活动有动有静,有观察,有技术,有设计,有艺术,更有创新,切实体现STEAM理念的要求。
制定多元评价,激发课程活力
1.制定评价标准,发展笔记技能
评价植物自然笔记,比较好的方法是现场交流、点评。评价可以从素材的真实性、记录的准确性、发现的价值性、感悟的深刻性、呈现的美观性等方面开展。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评价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
2.参与各类活动,延伸评价广度
每年举办一次“自然笔记科普节”,开设校级或镇级层面的植物识别、摄影、自然笔记作品评比活动等。如果是学校层面,还可以进行学生植物认养仪式,并在毕业时进行植物认养交接仪式,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积极参加各级层面的与自然科学教育有关的活动,加强与校外资源的联系和结合。
3.运用网络工具,拓展评价深度
组织植物自然笔记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拍照、录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方式,并用微视频、公众号、朋友圈、QQ日志等方法介绍自己的作品,再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来和教师交流,使评价更及时、更有深度。
左手自然、右手STEAM理念,两手并举,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依托校园植物,动手实践,通过主动探索寻找答案,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这样可以让校本课程携手STEAM走得更稳更快,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运用STEAM理念,搭建课程框架
1.围绕多维目标,确定课程目标
基于STEAM跨学科、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的特点,课程组认为本课程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对植物清晰的了解外,还要让他们关注植物与生活的关系,意识到要热爱植物、保护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程组确定了课程目标: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做植物笔记;通过查阅资料、研讨等方法,学习做植物图鉴;体验植物的多样性,意识到要爱护大自然,珍爱生命。
2.清点校园植物,选定内容,编写教材
我校人工栽培的植物品种有90多种,野生的有20多种。确定课程目标后,课程组清点校园植物,查询资料,选定60种校园内常见的植物建立资源库(如表1),为编写教材确定范围。
为编写教材,学校专门给各小组配置了5本书用以参考借鉴,分别是《诗经植物图鉴》《诗经里的深情与植物》《成语植物图签》《常见园林植物识别图签》《身边花草树木速查图鉴》。
3.设计活动方案,确定课程流程
本课程共30个课时,每学期15次课,属长课时教学,整个课程流程为:课程准备(介绍课程、笔记绘图、做计划、封面,2课时)→选择植物(查阅资料、初识植物、交流植物,8课时)→寻找植物(校园内寻找植物、认识植物、做植物笔记,8课时)→应用植物(每月一次利用植物特征的实践活动,8课时)→评价总结(我和我的植物作品介绍會,2课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完成。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5本各类植物的图书,以4人小组合作形式找到选定植物的信息并交流。
整个课程注重把书本知识延伸到生活、自然中去,注重将书上和实践的知识以实物、技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践行STEAM提倡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理念。基于此,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安排一次植物动手实践课(如表2)。
联合各个学科,完善课程融合
1.与美术课程的融合
(1)对笔记绘图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六年级开学初,联合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笔记绘画方面的针对性指导,为期两周或一个月,下图是美术教师指导观察笔记的一般方法(如图1)。
(2)对笔记的艺术性、技术性指导
美术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绘画技巧外,还和科学教师一起教学生在笔记中渗透艺术。如做植物标本,原来的就是纯技术性的制作(如图2),经过两者指导,改进了设计,增加了诗歌和成语,凸显了艺术性和创造性(如图3)。
2.与语文课程的衔接
(1)开发同主题课程
这一板块,旨在把科学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在科学中融入阅读,在阅读中挖掘科学。例如联合语文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描述四季植物的诗歌,进行相关主题的朗诵、创作,从古诗词中寻找描写植物的诗歌及有关植物的神话故事进行赏读等。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文学和科普相结合的图书,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如《读古诗识昆虫》《成语植物图鉴》等。
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课程组还针对性地选用了早些年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发表的《闲言碎语认植物》中的相关内容。该文中介绍的植物多数来自于校园,有的从神话传说讲起,有的从诗词入手……所有植物都以描写该植物的诗词为引题,是集文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下水贴,给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完善笔记表达形式
科学教师还要善于联合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完善自然笔记作品,提高笔记质量。
例如植物区分活动“我是小华陀——寻找中草药”,或人文性的找寻活动“古诗词中植物的前世今生”。科学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方法,将植物的构造与科学概念进行关联,如从构造上识别与区分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关联、体验多感官观察,以及学习细节观察、明显特征观察、系统观察等。语文教师侧重引导学生进行精确有序的描述。
3.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科学与数学的融合多体现在每月的活动实践课程中。比如在制作叶脉书签时,调制多少浓度的肥皂水才能更好地腐蚀叶片做出精美的书签?数据的调整、记录、修改都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的精密性。
立足生活实践,促进课程优化
1.设计多维的教案
根据STEAM理念在情境中发挥学生能力的特点,课程组成员设定了多维的教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案的一般流程如图4。
以《梅》为例,主要有两大活动: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5本书中找出所有有关梅的信息;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信息,筛选信息,做笔记;推荐一个人汇报寻找到梅的哪些信息,并重点介绍自己组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二个活动——深入校园,到校园“寻访梅”,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和自然中去。引导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梅,制作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的梅的植物图鉴或笔记、作文、小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并展示分享。
2.挖掘生活化的活动
STEAM理念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校园植物调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想法很多,有调查校园观赏类植物的,有调查药用植物的,有调查某一科的植物的……他们通常用手抄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
3.推广创意化的活动
《校园植物笔记》课程,除了认植物、做植物图鉴外,我们每月还开展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动手做”的乐趣。此活动又衍生了一个新的校本社团“植物拓染坊”,开展的活动有动有静,有观察,有技术,有设计,有艺术,更有创新,切实体现STEAM理念的要求。
制定多元评价,激发课程活力
1.制定评价标准,发展笔记技能
评价植物自然笔记,比较好的方法是现场交流、点评。评价可以从素材的真实性、记录的准确性、发现的价值性、感悟的深刻性、呈现的美观性等方面开展。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评价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
2.参与各类活动,延伸评价广度
每年举办一次“自然笔记科普节”,开设校级或镇级层面的植物识别、摄影、自然笔记作品评比活动等。如果是学校层面,还可以进行学生植物认养仪式,并在毕业时进行植物认养交接仪式,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积极参加各级层面的与自然科学教育有关的活动,加强与校外资源的联系和结合。
3.运用网络工具,拓展评价深度
组织植物自然笔记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拍照、录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方式,并用微视频、公众号、朋友圈、QQ日志等方法介绍自己的作品,再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来和教师交流,使评价更及时、更有深度。
左手自然、右手STEAM理念,两手并举,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依托校园植物,动手实践,通过主动探索寻找答案,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这样可以让校本课程携手STEAM走得更稳更快,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