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改写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终结的感觉》是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代表作,评论界将其誉为“真正聪明又令人宽慰”的作品。凭借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朱利安·巴恩斯获得了2011年布克文学奖。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因个人利益而对历史进行了改写。本文通过对比托尼前后矛盾的讲述,试图拨开历史云雾,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的托尼形象,同时再复原被托尼所扭曲变形的人物,恢复历史的原貌。
  关键词:《终结的感觉》;回忆;改写
  1 朱利安·巴恩斯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与伊恩·麦克尤恩、马丁·阿米斯并称为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巴恩斯曾四度入围当今英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布克文学奖,最终凭借《终结的感觉》摘取了2011年布克文学奖的桂冠。
  2 《终结的感觉》
  “《终结的感觉》拥有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质,它笔法精湛,构思巧妙……”。①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男主人公托尼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学时,托尼与艾德里安是好友,两人毕业后进入不同的大校。大一期间,托尼与维罗妮卡成为男女朋友,两人的关系最后因托尼自身的问题而宣告结束。之后,艾德里安来信,希望就与维罗妮卡交往而征得托尼同意,托尼回复了一张印有克利夫顿悬索桥(每年都有一些人从这里投河自尽)的明信片和一封信。之后,艾德里安在剑桥大学读研期间割腕自杀。在小说第二部分,托尼原本独自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的生活被打乱。他收到了一份维罗妮卡母亲的遗嘱,要遗赠托尼500英镑和艾德里安的日记。维罗妮卡的母亲为什么要赠给自己这些钱款?为什么她有权来支配艾德里安的日记?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托尼最终与维罗妮卡取得联系,且在此过程中启动了对过往历史的修正,最终寻回了被记忆歪曲、删改甚至完全抽毁的片段,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还原了他人的真实面貌及史实。
  3 托尼·韦伯斯特的自我形塑
  格林布拉特认为,自我形塑是经由某些被视为异端、陌生或可怕的东西才能获得。而这种威胁性的他者——异教徒、巫婆、野蛮人等必须予以发现或虚构,以便对他们进行攻击并摧毁之。②新历史主义的这种“自我形塑”在《总结的感觉》中也可见一斑。不同在于,这种带有威胁性的他者不是别人,而是记忆中的自我。在托尼的记忆中,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温良无害、宽厚成熟、无辜的受害者等形象。对巴恩斯本人来说,托尼确是真正陌生、可怕的东西。
  3.1 温良无害者——自卑者
  上大学后不久,托尼就与维罗妮卡交往。在某个周末,托尼应邀去和她的家人见面。对于托尼来说,这个周末是过得相当不愉快的。托尼对于乐观幽默的维罗妮卡父亲关于自己过大行李箱的打趣而深感厌恶;认为维罗妮卡的哥哥充满好奇的打量不怀好意;维罗妮卡对托尼亲密的举动被删除,留下的是她因害怕被嘲笑而刻意与其保持距离的模糊记忆等等。这是因为,在英国,阶级差异比年龄差异更历史悠久。当年,福特家族比韦伯斯特家族更煊赫:维罗妮卡的父亲是公务员,哥哥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维罗妮卡在音乐和文学的高品位,……这些都让一个来自下等阶级的人感到自卑,因此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仇视敌意。
  3.2 无辜受害者——不负责任者
  在托尼的记忆中,他和维罗妮卡的恋情因为女友的原因以及她家人粗鲁无礼地对待而最终结束,在这段感情纠葛中,托尼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其实,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托尼面对维罗妮卡就他们关系发展的提问时,他总在几番闪烁其辞之后答到:他們的关系应该在停滞不前与通向未来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在他们发生争执时,托尼总把此作为他们关系破裂的开始,好把分手的责任推给维罗妮卡。托尼在和维罗尼卡发生关系后立马决定与其分手的事实在托尼的记忆中却被颠倒为“我们分手后,她和我上了床”。托尼由于自己害怕负责任,所以在得到维罗妮卡后就提出分手。其实托尼才是这段恋情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3.3 宽厚成熟者——善妒邪恶者
  两人分手之后,托尼收到了艾德里安的来信。艾德里安表示想和维罗妮卡交往,希望能征得他的同意。但当时托尼却认为两人已经在一起,基于各种原因艾德里安才无奈写信告知自己。尽管如此,托尼认为自己还是体面地回信了。四十年后,托尼的记忆被自己的回信唤醒。原来被认为的关于道德告诫及祝福的回信,却到处都充斥着粗俗、丑陋的内容。在信中,托尼希望两人不得善终,污蔑维罗妮卡曾经受过“伤害”(和父亲、兄弟之间有超过亲情的行为),并告诫艾德里安应该背着维罗妮卡向她的母亲问清楚她所受过的“伤害”。原来正是托尼写给艾德里安的信中对维罗妮卡的诋毁及唆使艾德里安向维尼卡的母亲问清楚维罗妮卡所受到过的伤害,使得缺乏母爱的艾德里安背叛维罗妮卡而与不失活泼的维罗妮卡的母亲在一起。最终导致维罗妮卡的父亲酗酒死亡,母亲生下的智障的弟弟后离世,而维罗妮卡则终身未婚。
  注释:
  ① 明宇.无法终结的感情——评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意义》[J].作家,2011,(24):1.
  ② 刘成科.虚妄与觉醒——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自我解构[J].学术界,2014,(188):4.
  参考文献:
  [1] 明宇.无法终结的感情——评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意义》[J].作家,2011,(24):1-7.
  [2] 刘成科.虚妄与觉醒——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自我解构[J].学术界,2014,(188):1-8.
其他文献
摘 要: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而为人们广泛关注。同为“乡下人进城”题材,相较于路遥笔下《人生》中的高加林,作品在对涂自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缺陷却限制了这部作品进一步走向深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心理活动的缺少、性格丰富性的欠缺、身份认同焦虑的缺失三个角度剖析,从而更加全面理性地认识这部作品。  关键词:涂自强;高加林;人物塑造;局限性  方方的小说以其冷嘲和尖刻的笔调
期刊
摘 要:《死魂灵》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揭露了19世纪俄罗斯封建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并描绘了主人公乞乞科夫和各地主人性的缺失,集中体现了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家的果戈里对残酷社会现实与时代下鄙陋人性的苦心探索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死魂灵》;社会;人性;思考  小说《死魂灵》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特定刻画,所描写的购买死魂灵的故事的情节,即投机商人乞乞科夫来到某市,结交地方官僚,向各色地
期刊
摘 要:荷马史诗中,与《伊利亚特》相比,《奥德赛》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其阴柔的气质更被部分评论家称为“写给女人的史诗”。从《奥德赛》的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古希腊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女性在当时的地位,同时领略到形象各异的女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诱惑;阻碍;帮助;自主性  《奥德赛》主要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磨难还乡的故事,但在他的还乡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诱惑以及得
期刊
摘 要: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以计划生育问题为主题,展现了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历史理性与个体存在的冲突。基于此,从个体存在与现代性悖论、女性生存困境带来的无性别化以及人处于历史中的无力感三个角度着手,探讨小说《蛙》中所阐释的在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存在的艰难,从而挖掘出更深刻的人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性;个体生存;莫言;《蛙》  莫言通过《蛙》向我们继续讲述了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但与以往的题材不同,
期刊
摘 要:在女性主义运动尚未兴起之前,男性权利凌驾于女性权利之上。男权社会对于妇女身心的压抑、禁锢和摧残的案例比比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女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作品的作者以及女主人公,她们独立、自由、坚强,展示了女性所具有的反叛性和颠覆性的力量。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权社会;女性解放;女性的独立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角对作家以及作品进
期刊
摘 要:1932年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后,众多日本作家来到伪满洲。在这里的生活和见闻便成了他们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由于渡满的目的和经历不同,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满洲体验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描绘出了相似的在满洲艰难生活着的日本人形象。为了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而在中国入植的“开拓团”作为加害者,却在日本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了“受害者”。本文以两位拥有满洲体验的作家的作品为例,通过分析其作品中描绘的日本
期刊
摘 要:《感化院的少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处女作,由十章组成,讲述了某个感化院的少年们的故事。学者大多在主题、主人公形象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提及配角“逃兵”形象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形象,来探索小说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感化院的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长篇处女作;逃兵  一般情况下,“士兵”往往是忠诚与正义的象征,“逃兵”则扮演着懦弱、贪生怕死的角
期刊
摘 要:《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中他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各具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对三位女性人物性格及生活态度的刻画,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偏见,从而唤醒女性意识,呼吁广大女性追求独立自强的生活。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威廉·索默赛特·毛姆;女性主义  1 引言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国作家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的小说《一根稻草》进行文本细读,品读小说文本中的细节,揭示小说背后隐含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一根稻草;丈夫;妻子;背叛  《一根稻草》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在发现自己的丈夫疑似出轨之后的意识流活动,以女人自己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感到遭遇婚姻背叛后的心路历程,更深层次的是揭示夫妻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主人公深陷其中却无法解脱。  在文章開头的叙述中,指明了发
期刊
摘 要:虽然胡适和陈独秀先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元老被中国现代文学史所铭记,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绝非仅仅只是为了推动胡适之“文学改良”而高声疾呼。事实上仔细比较《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内容可以发现,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论对文学提出相异的要求。胡适对文学形式学术性的改良目的,与陈独秀希冀以进步文学洗涤国民灵魂的想法,即便因为“白话文运动”的开展而似乎取得初步一致,但本质上二者之间产生了对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