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与学,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迫在眉睫。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发展快、用途广、实践性强。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迫切的任务。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要精心备课。这节课该上哪一部分内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该如何突破这些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设计技能实践教育的新理念……课虽未上,但整节课大致的框架在头脑里已很清晰。其次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使得同一班级的学生电脑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操作的机会多,掌握的电脑知识也多一些,甚至连教师没教的内容都已经会了。而家里没电脑的,对电脑一窍不通,只能在学校里学习,练习时间也非常少。可以说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不同。因此,教师课前要多了解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电脑知识掌握情况,然后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方案,渗透到备课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也让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会贯通。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做,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笔者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教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笔者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四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制作方法,笔者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并开始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对电脑已不陌生,笔者就引导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笔者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心理障碍,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笔者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讲“文字编辑”练习时,笔者讲了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 2003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笔者还及时总结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准确性差;二是速度不够。这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练习后,笔者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要求学生多练、苦练、巧练,开展竞赛活动,使许多学生接受了挑战,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以上只是笔者平时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要精心备课。这节课该上哪一部分内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该如何突破这些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设计技能实践教育的新理念……课虽未上,但整节课大致的框架在头脑里已很清晰。其次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使得同一班级的学生电脑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操作的机会多,掌握的电脑知识也多一些,甚至连教师没教的内容都已经会了。而家里没电脑的,对电脑一窍不通,只能在学校里学习,练习时间也非常少。可以说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不同。因此,教师课前要多了解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电脑知识掌握情况,然后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方案,渗透到备课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也让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会贯通。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做,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笔者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教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笔者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四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制作方法,笔者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并开始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对电脑已不陌生,笔者就引导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笔者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心理障碍,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笔者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讲“文字编辑”练习时,笔者讲了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 2003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笔者还及时总结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准确性差;二是速度不够。这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练习后,笔者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要求学生多练、苦练、巧练,开展竞赛活动,使许多学生接受了挑战,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以上只是笔者平时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