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枚奇怪的实寄封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半枚实寄封。所谓“半枚”,并不是将整个信封拦腰一剪(或撕)成为两半,而是只有信封的正面,没有信封的背面。也就是说,这半枚实寄封是一张相对完整的纸片。这半枚实寄封十分奇怪,引发了我的兴趣。故此,对它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让我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枚信封不是现今通用的横式信封,而是比较老的竖式信封,用大约50克至70克黄纸印制。封上字迹、框格均为红色,四周有宽宽的红边。因为是残片,所以上方的红边已有缺损,但整个信封仍显得醒目庄重。
  先来看看这半枚信封的正面:
  在信封正中竖式红色栏框内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启”几个红色大字。我查了一下资料,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成,总部在石家庄。1949年2月迁往北京,行使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只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商业银行职能剥离给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从邮戮上看出,此信时间为1957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仍在行使商业银行职能。信封右上角小栏框内清楚地印有“银行挂号信 联行专用”字样,说明这种信封是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专用信封。
  信封正面右下角还有一个较大的栏框,内有“收信人行号”、“日期”、“借款单数”、“贷款单数”、“回单单数”等栏目。由栏框内钢笔填写的字迹可知:收银行行号为2872、发信日期为3.15、信函内容为回单、数量为1份。信封右侧、上、下两个栏框之间用钢笔填写“汉阴县”,正中写有“支行”,表明收信人是“汉阴县支行”。
  信封左下角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石泉县支行缄”和地址“陕西省石泉县民主街一四五号”,并印有“2877行号”。这是发信人的信息。左上角有钢笔字“977”,估计是发信人所发信件的顺序号。左上角最上方是贴邮票的地方,由残存的半个邮戳上可清晰地看出“3.15”字样,这和右下角栏框内填写的日期是相符的。可惜的是,由于信封上部已被撕掉一些,“中”字已残缺,而所贴邮票也已不翼而飞。
  再来看看这半枚信封的背面:
  纸面比较粗糙,字迹、栏框及颜色与正面完全一样,但笔划、线条比较浅,且有些间断。我推断这是为了节省开支,原信封拆开反过来,再按原格式印上(或图章盖印)。耐人寻味的是,原信封纸的背面现在用作正面,而收信人、发信人为钢笔手写。收信人是“月河银行营业站”,发信人是“汉阴支行”。手写字的方向与盖印字的方向颠倒了,这是为何?另查地图资料,“月河”是陕西省镇安县月河镇。可喜的是,左上角贴的邮票完好无损,并盖有邮戳。邮戳显示“陕西.57.4.□”字样。
  信封背面确实印证了我的推断:此信是由陕西省石泉县支行于1957年3月15日发往汉阴县支行,汉阴县支行废物利用,于1957年4月某日又发往镇安县月河营业站。
  信封所贴邮票是普8邮票中的8分票,图案是冶金工人。普8邮票全套共9枚。其中8分票分两种版别:一种是北京版,称“普8”;一种是上海版,称“普8甲”。这两种版别的面值、图案、刷色和票面尺寸大小完全一致。由于“普8甲”印量很少,存世量也很少,故其价值远比“普8”高。
  这枚实寄封上贴的邮票,究竞是“普8”还是“普8甲”?经我仔细甄别,遗憾!它是“普8”而不是“普8甲”。换句话说,“普8”和“普8甲”有什么区别呢?
  其一,要看邮票的齿孔。“普8”齿孔是14度,即齿孔较细;“普8甲”齿孔较粗,是12.5度。
  其二,要看邮票上的暗记。暗记在冶金工人所穿衣服的右衣领上。用放大镜观察,“普8”的暗记为一深色的“文”字;而“普8甲”的暗记为一深色的“人”字。
  其三,要看冶金工人所持的钢钎或铁锨把所形成的阴影区。两种邮票的阴影区形状都呈三角形,但“普8”的三角区略小,左角处形成两个分叉;“普8甲”三角区略大,左角处没有分叉。
  其四、要看冶金工人脸上右嘴角处的皱纹。“普8”最长的那条皱纹的长度略短,弯度也较大;“普8甲”的长皱纹的长度略长,弯度也较小。
  一枚信封要变成两枚用,这一方面体现了当年的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物资的匮乏。而作为一名集邮者,从这半枚实寄封中,我感悟到历史的真实,也感悟到集邮研究的真谛。
其他文献
越南战争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激烈、最持久的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外的包括化学战剂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武器,然而最终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爱好和平的人民全力支持下,坚持抗战的越南军民于1975年5月取得了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战争期间,越南当局的政治宣传斗争工作大张旗鼓地展开。参考《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亚洲卷),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越南邮票发行情况看出
期刊
2011年11月,叶景吕肖像首次专题展览——“观我”终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拉开帷幕。长达100米的圆形展线上,60余张巨幅照片一张张铺陈,形成了穿越一甲子的时光隧道,跨越三个时代的服饰、道具、审美之遴选与变化,唤起的不仅仅是观者自我记录的感慨,更是一个民族家国记忆的复活。    “我惊呆了”  2007年秋天,正在家中上网的我接到了一名福州旧书店老板的电话,他告诉我自己刚刚买到一套肖像,这
期刊
金农是文人画家,诗写得好,而且出手快,很得时人欣赏,与其同时代但年龄小他二三十岁的大才子袁枚就在其《随园诗话》中多次赞赏金农的诗。《奉和德州先生江氏水南花墅赏芍药诗原韵四首》为其唱和之作,通常唱和诗是在雅集或者应景等场合所作,受时间及原韵的限制,要写好,特别是写得有点意思就比较难,而金农这四首和诗却写得颇有生趣,显然他自己也满意,另纸誊写,保存了下来。但是诗稿没有署名,也没有署作年,如不遇高人,这
期刊
曾几何时,握笔书写曾是我们的纸上岁月。不论毛笔、钢笔、圆珠笔或铅笔,笔尖在纸张上刻划着我们的思维轨迹,流淌着我们智慧的汗水。手稿,它是一切创作的原始文本,是文化创造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如今,在书写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代,更加令人怀念手稿、收藏手稿、保护手稿和研究手稿。  手稿不等同于手迹  手稿是相对于印本而言的一种文本形式,在以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每一本(篇)书和文章均需经过书写的“手稿”过程而完成
期刊
“中国木刻画,从唐到明,曾有过很体面的历史。”这是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对中国古代版画所做的评价。其实清初的版画赓续明代的辉煌,这从萧云从所作《离骚图》和《太平山水图》这两部当时版画界的扛鼎之作就能窥见一二。  绘山水 供卧游  萧云从(1596年至1673年),安徽芜湖人,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等,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
期刊
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中国是“东方巨龙”,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这一观念基本上被当代中国人当作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曾经唱的那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对龙的描述不胜枚举。最早记载“龙”的是甲骨文和金文。在甲骨文中,“龙”字形如巨蛇,头
期刊
此幅是余游戏之笔,好事家装潢而藏之,复请予题记,以为冰雪冱寒之时,安得有凌冬之芙蕖耶?昔唐贤王摩诘画雪中芭蕉,艺林传为美谈,予之所画亦如是尔。观者若必以理求之,则非予之意之所在矣。  芙蕖又名芙蓉,也就是荷花,荷花盛开于六月,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金农却画了一幅雪景芙蓉,违背了基本常识,用他的话说,那是游戏之笔。不料,“游戏之笔”被一位“好事家”装潢后收藏起来了,并且还要请金农为之写题记,其动机
期刊
记得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篇很著名的明代学者魏学所作的《核舟记》,描述的是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雕刻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舟棹如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手指头那么大。  将果核雕刻成小舟是果核雕刻工艺中相当普遍的方式,而且所选用的题材几乎全是东坡居士泛舟赤
期刊
这是一组既普通又特别的老照片。说它们普通,是因为照片中的主人公,尽管从事什么工作的都有,却清一色都是寻常百姓;说它们特别,则是因为照片中的人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打电话。用现在的话说,都在打固定电话。  虽然,现在我国拥有3亿余户的固定电话用户,平均每4人就拥有一部固定电话。但是自电话正式进入中国,也就是丹商大北电报公司1882年2月21日在其公司总部大楼上海外滩七号开办电话交换所之后,在
期刊
计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个王朝的建立,首先要统一计量制度,这既代表着国家的大一统,也代表着政权的巩固。  秦统一天下后,曾以诏版的形式颁令天下,以统一计量制度。历史上各地出土的青铜秦诏版,铭文极为一致,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汉时期的计量器实物资料,其数量当时就相对较少,由古代遗留至今的则更为少见。考古发掘出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