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半枚实寄封。所谓“半枚”,并不是将整个信封拦腰一剪(或撕)成为两半,而是只有信封的正面,没有信封的背面。也就是说,这半枚实寄封是一张相对完整的纸片。这半枚实寄封十分奇怪,引发了我的兴趣。故此,对它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让我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枚信封不是现今通用的横式信封,而是比较老的竖式信封,用大约50克至70克黄纸印制。封上字迹、框格均为红色,四周有宽宽的红边。因为是残片,所以上方的红边已有缺损,但整个信封仍显得醒目庄重。
先来看看这半枚信封的正面:
在信封正中竖式红色栏框内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启”几个红色大字。我查了一下资料,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成,总部在石家庄。1949年2月迁往北京,行使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只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商业银行职能剥离给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从邮戮上看出,此信时间为1957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仍在行使商业银行职能。信封右上角小栏框内清楚地印有“银行挂号信 联行专用”字样,说明这种信封是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专用信封。
信封正面右下角还有一个较大的栏框,内有“收信人行号”、“日期”、“借款单数”、“贷款单数”、“回单单数”等栏目。由栏框内钢笔填写的字迹可知:收银行行号为2872、发信日期为3.15、信函内容为回单、数量为1份。信封右侧、上、下两个栏框之间用钢笔填写“汉阴县”,正中写有“支行”,表明收信人是“汉阴县支行”。
信封左下角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石泉县支行缄”和地址“陕西省石泉县民主街一四五号”,并印有“2877行号”。这是发信人的信息。左上角有钢笔字“977”,估计是发信人所发信件的顺序号。左上角最上方是贴邮票的地方,由残存的半个邮戳上可清晰地看出“3.15”字样,这和右下角栏框内填写的日期是相符的。可惜的是,由于信封上部已被撕掉一些,“中”字已残缺,而所贴邮票也已不翼而飞。
再来看看这半枚信封的背面:
纸面比较粗糙,字迹、栏框及颜色与正面完全一样,但笔划、线条比较浅,且有些间断。我推断这是为了节省开支,原信封拆开反过来,再按原格式印上(或图章盖印)。耐人寻味的是,原信封纸的背面现在用作正面,而收信人、发信人为钢笔手写。收信人是“月河银行营业站”,发信人是“汉阴支行”。手写字的方向与盖印字的方向颠倒了,这是为何?另查地图资料,“月河”是陕西省镇安县月河镇。可喜的是,左上角贴的邮票完好无损,并盖有邮戳。邮戳显示“陕西.57.4.□”字样。
信封背面确实印证了我的推断:此信是由陕西省石泉县支行于1957年3月15日发往汉阴县支行,汉阴县支行废物利用,于1957年4月某日又发往镇安县月河营业站。
信封所贴邮票是普8邮票中的8分票,图案是冶金工人。普8邮票全套共9枚。其中8分票分两种版别:一种是北京版,称“普8”;一种是上海版,称“普8甲”。这两种版别的面值、图案、刷色和票面尺寸大小完全一致。由于“普8甲”印量很少,存世量也很少,故其价值远比“普8”高。
这枚实寄封上贴的邮票,究竞是“普8”还是“普8甲”?经我仔细甄别,遗憾!它是“普8”而不是“普8甲”。换句话说,“普8”和“普8甲”有什么区别呢?
其一,要看邮票的齿孔。“普8”齿孔是14度,即齿孔较细;“普8甲”齿孔较粗,是12.5度。
其二,要看邮票上的暗记。暗记在冶金工人所穿衣服的右衣领上。用放大镜观察,“普8”的暗记为一深色的“文”字;而“普8甲”的暗记为一深色的“人”字。
其三,要看冶金工人所持的钢钎或铁锨把所形成的阴影区。两种邮票的阴影区形状都呈三角形,但“普8”的三角区略小,左角处形成两个分叉;“普8甲”三角区略大,左角处没有分叉。
其四、要看冶金工人脸上右嘴角处的皱纹。“普8”最长的那条皱纹的长度略短,弯度也较大;“普8甲”的长皱纹的长度略长,弯度也较小。
一枚信封要变成两枚用,这一方面体现了当年的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物资的匮乏。而作为一名集邮者,从这半枚实寄封中,我感悟到历史的真实,也感悟到集邮研究的真谛。
这枚信封不是现今通用的横式信封,而是比较老的竖式信封,用大约50克至70克黄纸印制。封上字迹、框格均为红色,四周有宽宽的红边。因为是残片,所以上方的红边已有缺损,但整个信封仍显得醒目庄重。
先来看看这半枚信封的正面:
在信封正中竖式红色栏框内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启”几个红色大字。我查了一下资料,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成,总部在石家庄。1949年2月迁往北京,行使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只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商业银行职能剥离给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从邮戮上看出,此信时间为1957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仍在行使商业银行职能。信封右上角小栏框内清楚地印有“银行挂号信 联行专用”字样,说明这种信封是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专用信封。
信封正面右下角还有一个较大的栏框,内有“收信人行号”、“日期”、“借款单数”、“贷款单数”、“回单单数”等栏目。由栏框内钢笔填写的字迹可知:收银行行号为2872、发信日期为3.15、信函内容为回单、数量为1份。信封右侧、上、下两个栏框之间用钢笔填写“汉阴县”,正中写有“支行”,表明收信人是“汉阴县支行”。
信封左下角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石泉县支行缄”和地址“陕西省石泉县民主街一四五号”,并印有“2877行号”。这是发信人的信息。左上角有钢笔字“977”,估计是发信人所发信件的顺序号。左上角最上方是贴邮票的地方,由残存的半个邮戳上可清晰地看出“3.15”字样,这和右下角栏框内填写的日期是相符的。可惜的是,由于信封上部已被撕掉一些,“中”字已残缺,而所贴邮票也已不翼而飞。
再来看看这半枚信封的背面:
纸面比较粗糙,字迹、栏框及颜色与正面完全一样,但笔划、线条比较浅,且有些间断。我推断这是为了节省开支,原信封拆开反过来,再按原格式印上(或图章盖印)。耐人寻味的是,原信封纸的背面现在用作正面,而收信人、发信人为钢笔手写。收信人是“月河银行营业站”,发信人是“汉阴支行”。手写字的方向与盖印字的方向颠倒了,这是为何?另查地图资料,“月河”是陕西省镇安县月河镇。可喜的是,左上角贴的邮票完好无损,并盖有邮戳。邮戳显示“陕西.57.4.□”字样。
信封背面确实印证了我的推断:此信是由陕西省石泉县支行于1957年3月15日发往汉阴县支行,汉阴县支行废物利用,于1957年4月某日又发往镇安县月河营业站。
信封所贴邮票是普8邮票中的8分票,图案是冶金工人。普8邮票全套共9枚。其中8分票分两种版别:一种是北京版,称“普8”;一种是上海版,称“普8甲”。这两种版别的面值、图案、刷色和票面尺寸大小完全一致。由于“普8甲”印量很少,存世量也很少,故其价值远比“普8”高。
这枚实寄封上贴的邮票,究竞是“普8”还是“普8甲”?经我仔细甄别,遗憾!它是“普8”而不是“普8甲”。换句话说,“普8”和“普8甲”有什么区别呢?
其一,要看邮票的齿孔。“普8”齿孔是14度,即齿孔较细;“普8甲”齿孔较粗,是12.5度。
其二,要看邮票上的暗记。暗记在冶金工人所穿衣服的右衣领上。用放大镜观察,“普8”的暗记为一深色的“文”字;而“普8甲”的暗记为一深色的“人”字。
其三,要看冶金工人所持的钢钎或铁锨把所形成的阴影区。两种邮票的阴影区形状都呈三角形,但“普8”的三角区略小,左角处形成两个分叉;“普8甲”三角区略大,左角处没有分叉。
其四、要看冶金工人脸上右嘴角处的皱纹。“普8”最长的那条皱纹的长度略短,弯度也较大;“普8甲”的长皱纹的长度略长,弯度也较小。
一枚信封要变成两枚用,这一方面体现了当年的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物资的匮乏。而作为一名集邮者,从这半枚实寄封中,我感悟到历史的真实,也感悟到集邮研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