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切入四法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ueq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课文教起来顺手,学生学得投入,整堂课生动活泼,效率很高。这大多是因为我们选准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因为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寻找课文切入点的规律。
  
  一、从事件切入
  
  记叙文大多记叙一个中心事件,因此可从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入。如执教《智取生辰纲》,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杨志失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反复读课文,通过探究,找出了很多原因:天公不作美,天气太炎热,所谓“天不利”;行走的路线很险恶,所谓“地不利”;没有和下属搞好关系,所谓“人不和”……这样分析,学生既熟悉了故事内容,又了解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多数记叙文和小说都可以采用事件切入法来教学。
  
  二、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切入
  
  情感内蕴丰富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这时我们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
  《春》的教法一般都是先让学生找出一共描写了几幅画面,再分析每幅画面的特点,以及生动优美的语言。这样虽然条理较清晰,但割裂了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其实,学生读这篇课文时,最先感受到的是文章洋溢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最初感受作为学习的切入点,设置这样的问题:“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回答“喜爱”“赞美”等。那么,我们再追问:“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喜爱赞美之情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你能不能把这种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学生由此会用心读课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问题既带动了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内容,又带动了学生学习写法、品味语言,还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三、从课文关键句切入
  
  所谓关键句,是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它们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体现了课文结构,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课文的灵魂,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
  例如《社戏》,可以采取关键句切入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设置问题:“那夜的豆到底怎么好吃,戏怎么好看?”学生满怀兴趣积极主动地读课文,得出结论:豆并不算很好吃,因为同样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拣了最好的送给母亲,母亲煮了后“我”感觉并不怎么好吃;戏也不好看,因为喜欢看的没有看到。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再追问一句:“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再读课文,反复研究,得出进一步思考后的看法:豆是偷的,所以感觉好吃,符合儿童心理;戏是和小朋友一起看的,朋友的情谊难忘;丰富有趣的乡间生活难忘;淳朴的平桥村民风难忘;美丽的乡间景色难忘;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难忘;人与人之间至情至美的关系难忘;……由此展开,学生自然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四、从课文题目切入
  
  文题有的体现中心事件,有的体现主要写作手法,有的体现课文结构或文体类型。抓住文题设置问题,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学生在学习前就对克隆有些了解,但对到底什么是克隆,它有哪些奇妙之处,又有什么意义,学生大多很模糊,所以,他们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根据这一点,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克隆,克隆的‘奇妙’在哪里?”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的梳理上,而是进行深度思考;“奇妙”两字不仅明确了单元中学习筛选信息的要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奇”究“妙”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其他文献
依托阅读来写与依托写作来读,是一组严峻的重大命题。其中,能不能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问题的核心。鉴于百年以来语文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潘新和先生出版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宣讲“写作本位”的语文教育主张,为当前和未来的语文教学改革规划了一张宏伟蓝图,其用意之真诚、学识之广博深刻,都令人钦佩。研读过程中,高兴地读到张灵毅老师的稿子,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引渡的津梁,并试图在教学实施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胆管结石多可经内镜治疗而避免手术.但对肝外胆管多发性结石直径大于2.0cm的巨大结石,壶腹部嵌顿性结石、小乳头、乳头旁﹙内﹚憩室,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受到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杨荫榆是以阿附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反动人物形象出场的。作为被鲁迅先生骂过的人物,一般读者对她的印象都不会太好。尽管课文的注释提及杨荫榆晚节值得称道,但普通读者对她一生的经历了解甚少。作家杨绛先生曾写过一篇《回忆我的姑母》的散文,以亲属的身份追忆了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生。这为读者认识真正的杨荫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出现在杨绛先生回忆视野中的杨荫榆早年经历不幸。她生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