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1月24日下午“风云塑——李象群雕塑艺术展”在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1号的嘉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嘉德艺术中心主办,ZERO零艺术中心协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出任策展人,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担任总策划。
本次展览是著名艺术家李象群先生继2012年“行人”中国美术馆雕塑艺术展、2016年“城·象”故宫博物院雕塑艺术展、2018年“同行”ZERO零艺术中心雕塑艺术展之后的又一次个展。本次展览集中展出李象群先生的27件代表作品,其中《元四家》(汉白玉)、《袈裟》(白铜)、《彼岸》(白铜)等10件作品为首次展出。
学术主持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李象群是一位怀有坚定艺术理想、始终坚持研究探索并形成丰厚积累的雕塑名家。他秉承学院优秀学术传统,以宽阔的视野融汇中西艺术优长,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艺术使命,在主题性雕塑创作任务中领衔担纲,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史诗性大型作品;在大量历史和现代人物的雕塑创作中,更是可见他感怀时代风云,走向心灵深处的精神印记。
作为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李象群的艺术格局和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情境相对应,开合之间充满风云的激荡。在雕塑这种凝固的造型中,他以静制动,以形写神,从当下进入历史,从形象探寻命运,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既有历史之真,更有艺术之魂。无论是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还是古代圣贤、高人逸士,他都努力把人物放在历史的“现场”去刻划人物的身世、性格與命运,通过静态的形象透溢出生命存在的时代特征。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李象群以其卓越的艺术禀赋和内在气质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他在“具像”形态中融入“写意”的语言,在阔略的雕塑笔法中传达精微的感受,把中国艺术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转换为当代的表达,在塑造的方法中贯注了思考和感性,形成了作品含蓄而隽永的风貌。在雕塑的媒介材料上勇于探索和尝试,使雕塑材质更贴近历史感和生命形态,形成整体的神韵。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遭逢百年未有之变革,由此思接千载,“变”的风云总是鼓涌荡漾,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总在风云之变的大势中展开和沉浮。李象群的雕塑最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他表达了历史和时代的风云之变,于此,我称他的雕塑是“风云之塑”。
对于艺术家李象群先生的雕塑作品,策展人张子康说:我们无法用某一种职业属性去定义李象群的社会身份一样,他的雕塑作品也难以用一种具有限定性的风格语言和形式手法来概括。李象群的雕塑作品,是一个可视的多重文本,以实体形象展现了多层次语义。从《永恒的运转》《我们走在大路上》到《元四家》和《行者》系列,都展现了他力图塑造对象的内在生命个性,而不依赖绝对的“客观再现”去图解人物与社会的艺术自省。在李象群的雕塑作品中,无论是“写实”的国家领袖、“写意”的文人墨客,还是褪去权利外衣的慈禧太后,都以外在的相似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双重状态呈现。那些突破外在的隐性语言,为我们提供了条可以深入对象内部观看的视觉线索,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暗示了作品中广阔的意义空间。
李象群雕塑作品的多重语义还未自于其对各类材料的尝试与使用。玻璃钢、铸铜、汉白玉以及不锈钢是他常用的物质载体,借助于艺术家的手、眼、心,冰冷生硬的物理材质具有了历史、人文和情感的温度。白铜制作的近200平方米的大型雕塑《大紫禁城》,俨然是对祛除金砖琉璃、雕梁画柱历史盛景的朴素追忆。如夯土般的白铜古色,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回声,无需喧哗却如雷贯耳;《彼岸》系列中,人物赫然矗立如深谙道法的高人逸士,飘动的冠饰暗示了风的方向,借助于材料的厚重与质朴,营造出了稳若泰山却风云流动的多义情境。
用“艺术意志”来解读李象群作品的多重语义是比较贴切的。依照威廉·沃林格(wllhelm worringer)的观点,艺术意志是主体潜在内心要求的客观呈现。李象群近年来的作品具有种“非具象”和“抽象化”的倾向,这种艺术语言正是艺术意志,即
主体内心需求得以展现的有效途径。这种主体需求既指创作者也指向作品受众,在概括化和块面化处理下的杜甫或身着古服的无名氏,都暗示了雕塑家本人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追溯、解读与重构。同时,在简练利落的形体结构和肢体语言中,也为观众更大限度地“进入”作品留下了阐释空间,是引起观众情绪共鸣的关键因素。“具象”限制想象,“抽象”开放想象,这是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家们突破表现对象外在,大胆尝试的目的所在,也是李象群近年来雕塑创作被冠以“新语境”“后传统”“新文人主义”雕塑的根本所在。
古人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以指代事物的多变与壮丽,雕塑家本人定不愿让我们限定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仅仅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是希冀产生“心中有乾坤,身外无日月”的情感共振。从某种意义而言,李象群的雕塑作品是将历史生命转换为当下瞬间的一种自我体现,他通过形式、材料和内涵等维度的探索,塑造出了充满人文,历史价值的雕塑作品,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再现的限度,将不可呈现的观念转化为有迹可寻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充满隐喻性、在场性以及剧场性的艺术情境。
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徐里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说:李象群这些年来贡献非常之大,这个贡献之大应该说首先是在学术上,因为他是学院派,从学院出来,对欧洲古典,尤其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以及文艺复兴的古典,他是有情怀,有追求,而且非常的严谨,因为学院派。但是他不仅仅对欧洲的文化,对欧洲的古典,对欧洲的雕塑在进入中国以后,所做的这些几十年的探索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除了相互的交融以外,更多的是体现中国精神。所以他的作品非常的简洁、精道,非常的古典,既有汉唐之气,又有中国写意之审美之魂,所以他在雕塑界是有代表性的。这方面在学术上大家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不仅在国内他拿了无数的奖,在海外他也夺得了第一个意大利。缪斯奖”,这是中国艺术界唯一的一个获奖者。所以这不仅是李象群的个人荣耀和骄傲,也是我们美术界、艺术界的荣耀和骄傲。 另外这些年李象群不仅自己的作品做的好,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作为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批精品的巨作。有个人雕塑的我国领袖人物或者历史的前人学士,还有这几年为国家所做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如:《走向胜利》,几十米长,100多个人物造型的大型组雕。前不久在广西的《红军魂》80多米长,7米高,刚刚落成。中央党校的巨型雕塑《旗帜》非常宏伟壮观。最近我们还有一个保密工程,他正在率领他的团队进行创作当中,这也是百年工程,甚至可以说是千年工程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将会在一年多后呈现,向全世界的所有的朋友给呈现出来。所以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更有情怀的人。通过他的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时代的风云,时代的变迁,而每一个时代给我们带来都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他雕的历史人物都透露着一种情怀:包括他儿时的记忆。古代跟现代,甚至把坦克作为他的底座,这要有一种超凡的想象力才能够将超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融合,这只有李象群能够想象得出来,创造得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更多地显现出汉唐之美的雄浑博大,这种艺术上的简洁概括,我们去看看过去的《陶俑》《伤残》去看看《霍去病墓》,去看看武则天的无字碑,你看看他《元四家》,汉白玉雕的,刚才看感觉像石膏,完全跟西方的古典的这些雕塑拉开了距离,非常的圆润,非常的饱满,非常的厚实。中国的审美的文化在他的作品当中完全融入,所以他的作品跟别人不一样,他去掉很多。比如说前不久给我们冯导也雕了一塑人物形象,就非常有意思,他经常把这些历史人物,把这些风云人物眼神做了特殊的处理,非常之概括,让你富有想象。他不是非得把你眼睛刻的很细,那就没有故事了。所以他的作品里头不仅有形,更重要有神,有魂,有内涵,让你产生无限的想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主席曾成钢作为李象群的同事这样评价说:李象群今天的展览,也应该说是他30多年来,集中在这里最全的艺术展览。我早到了一个小时,因为怕堵车,也刚好这个时間我仔细浏览了他的一些作品。从他的获奖的作品,有的时候也是我们一起在获奖,他现在奖获的比我更多,我也被称为获奖专业户,他现在是钻石专业户,不是竞选专业户了。
李象群给我的感觉,他始终是有一种理想,他是追求完美的人。他在对任何事情总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他不跟人家一样,他坚持做泥塑,坚持自己动手,坚持做肖像。他始终说,我做泥塑,我做肖像,我做人物,必须是我李象群做的东西。他也曾经说,我要追求一个新具象,是李象群提出来的,也在我们系里的大纲里写上新具象,到今天还保留着。这个新我觉得他心目当中,他有一个想法,跟西方的古典不一样,跟我们现代的前人一种写实不一样。今天他整个呈现出来,从对欧洲的崇拜,到对传统的思考。在这些作品当中,让我觉得最有意思也最感兴趣的就是,他把他儿时喜欢的坦克的模型作为圣贤人的底座,题目叫《彼岸》。我觉得他在这里带进了一个折射,他不仅仅是把神做好,我觉得他在这提出了一个哲学的思考。海德格尔的理想,踏着祖先文脉的历史。他要追求,那个彼岸是什么7让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回答,去思考,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艺术家李象群一直在工作中,连夜赶回北京布展,对到场嘉宾和朋友们表示非常歉意和由衷的感谢!他说:在这个展览中范迪安主席提出“风云塑”,是把我这些年对领袖、风云人物及历史人物进行一个梳理,将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更好的呈现给观众。在这里有几个层面,一是人物层面,二是场景层面,还有一个是对童年记忆层面的呈现。
我的大学时代,对当时课程的教学方法失去我对雕塑的兴趣,这时候杨美应老师的出现,他的执教方法触动了我,使我有了动力,记得一次上人体课的时候,我把雕塑底座做成了一个装甲车的底盘,其实工业造型设计也是我的兴奋点,尤其是器械装备及服饰。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兴趣的问题。说到肖像嘛,由于出生在哈尔滨的缘故,能通过冰雪呈现我感兴趣的人物形态,看过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里面的雕塑家,我非常仰慕,现在还是如此。因此说儿时的兴趣对后来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呢,也就是做着做着把感兴趣事做成了自己一生所追逐的事业。
本次展览开幕式当天辽宁省委宣传部长张福海,鲁迅美术学院前任院长韦尔申和院党委书记王慎十等嘉宾朋友专程远道赶来现场,本次展览也同样引起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毕竟,李象群这次“风云塑”的个展是他近30年来精品力作的一次集中展现,这意味着此次展览翻页过后,李象群将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未来,他将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新作?我们拭目以待。
本次展览是著名艺术家李象群先生继2012年“行人”中国美术馆雕塑艺术展、2016年“城·象”故宫博物院雕塑艺术展、2018年“同行”ZERO零艺术中心雕塑艺术展之后的又一次个展。本次展览集中展出李象群先生的27件代表作品,其中《元四家》(汉白玉)、《袈裟》(白铜)、《彼岸》(白铜)等10件作品为首次展出。
学术主持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李象群是一位怀有坚定艺术理想、始终坚持研究探索并形成丰厚积累的雕塑名家。他秉承学院优秀学术传统,以宽阔的视野融汇中西艺术优长,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艺术使命,在主题性雕塑创作任务中领衔担纲,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史诗性大型作品;在大量历史和现代人物的雕塑创作中,更是可见他感怀时代风云,走向心灵深处的精神印记。
作为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李象群的艺术格局和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情境相对应,开合之间充满风云的激荡。在雕塑这种凝固的造型中,他以静制动,以形写神,从当下进入历史,从形象探寻命运,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既有历史之真,更有艺术之魂。无论是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还是古代圣贤、高人逸士,他都努力把人物放在历史的“现场”去刻划人物的身世、性格與命运,通过静态的形象透溢出生命存在的时代特征。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李象群以其卓越的艺术禀赋和内在气质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他在“具像”形态中融入“写意”的语言,在阔略的雕塑笔法中传达精微的感受,把中国艺术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转换为当代的表达,在塑造的方法中贯注了思考和感性,形成了作品含蓄而隽永的风貌。在雕塑的媒介材料上勇于探索和尝试,使雕塑材质更贴近历史感和生命形态,形成整体的神韵。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遭逢百年未有之变革,由此思接千载,“变”的风云总是鼓涌荡漾,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总在风云之变的大势中展开和沉浮。李象群的雕塑最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他表达了历史和时代的风云之变,于此,我称他的雕塑是“风云之塑”。
对于艺术家李象群先生的雕塑作品,策展人张子康说:我们无法用某一种职业属性去定义李象群的社会身份一样,他的雕塑作品也难以用一种具有限定性的风格语言和形式手法来概括。李象群的雕塑作品,是一个可视的多重文本,以实体形象展现了多层次语义。从《永恒的运转》《我们走在大路上》到《元四家》和《行者》系列,都展现了他力图塑造对象的内在生命个性,而不依赖绝对的“客观再现”去图解人物与社会的艺术自省。在李象群的雕塑作品中,无论是“写实”的国家领袖、“写意”的文人墨客,还是褪去权利外衣的慈禧太后,都以外在的相似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双重状态呈现。那些突破外在的隐性语言,为我们提供了条可以深入对象内部观看的视觉线索,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暗示了作品中广阔的意义空间。
李象群雕塑作品的多重语义还未自于其对各类材料的尝试与使用。玻璃钢、铸铜、汉白玉以及不锈钢是他常用的物质载体,借助于艺术家的手、眼、心,冰冷生硬的物理材质具有了历史、人文和情感的温度。白铜制作的近200平方米的大型雕塑《大紫禁城》,俨然是对祛除金砖琉璃、雕梁画柱历史盛景的朴素追忆。如夯土般的白铜古色,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回声,无需喧哗却如雷贯耳;《彼岸》系列中,人物赫然矗立如深谙道法的高人逸士,飘动的冠饰暗示了风的方向,借助于材料的厚重与质朴,营造出了稳若泰山却风云流动的多义情境。
用“艺术意志”来解读李象群作品的多重语义是比较贴切的。依照威廉·沃林格(wllhelm worringer)的观点,艺术意志是主体潜在内心要求的客观呈现。李象群近年来的作品具有种“非具象”和“抽象化”的倾向,这种艺术语言正是艺术意志,即
主体内心需求得以展现的有效途径。这种主体需求既指创作者也指向作品受众,在概括化和块面化处理下的杜甫或身着古服的无名氏,都暗示了雕塑家本人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追溯、解读与重构。同时,在简练利落的形体结构和肢体语言中,也为观众更大限度地“进入”作品留下了阐释空间,是引起观众情绪共鸣的关键因素。“具象”限制想象,“抽象”开放想象,这是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家们突破表现对象外在,大胆尝试的目的所在,也是李象群近年来雕塑创作被冠以“新语境”“后传统”“新文人主义”雕塑的根本所在。
古人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以指代事物的多变与壮丽,雕塑家本人定不愿让我们限定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仅仅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是希冀产生“心中有乾坤,身外无日月”的情感共振。从某种意义而言,李象群的雕塑作品是将历史生命转换为当下瞬间的一种自我体现,他通过形式、材料和内涵等维度的探索,塑造出了充满人文,历史价值的雕塑作品,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再现的限度,将不可呈现的观念转化为有迹可寻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充满隐喻性、在场性以及剧场性的艺术情境。
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徐里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说:李象群这些年来贡献非常之大,这个贡献之大应该说首先是在学术上,因为他是学院派,从学院出来,对欧洲古典,尤其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以及文艺复兴的古典,他是有情怀,有追求,而且非常的严谨,因为学院派。但是他不仅仅对欧洲的文化,对欧洲的古典,对欧洲的雕塑在进入中国以后,所做的这些几十年的探索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除了相互的交融以外,更多的是体现中国精神。所以他的作品非常的简洁、精道,非常的古典,既有汉唐之气,又有中国写意之审美之魂,所以他在雕塑界是有代表性的。这方面在学术上大家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不仅在国内他拿了无数的奖,在海外他也夺得了第一个意大利。缪斯奖”,这是中国艺术界唯一的一个获奖者。所以这不仅是李象群的个人荣耀和骄傲,也是我们美术界、艺术界的荣耀和骄傲。 另外这些年李象群不仅自己的作品做的好,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作为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批精品的巨作。有个人雕塑的我国领袖人物或者历史的前人学士,还有这几年为国家所做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如:《走向胜利》,几十米长,100多个人物造型的大型组雕。前不久在广西的《红军魂》80多米长,7米高,刚刚落成。中央党校的巨型雕塑《旗帜》非常宏伟壮观。最近我们还有一个保密工程,他正在率领他的团队进行创作当中,这也是百年工程,甚至可以说是千年工程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将会在一年多后呈现,向全世界的所有的朋友给呈现出来。所以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更有情怀的人。通过他的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时代的风云,时代的变迁,而每一个时代给我们带来都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他雕的历史人物都透露着一种情怀:包括他儿时的记忆。古代跟现代,甚至把坦克作为他的底座,这要有一种超凡的想象力才能够将超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融合,这只有李象群能够想象得出来,创造得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更多地显现出汉唐之美的雄浑博大,这种艺术上的简洁概括,我们去看看过去的《陶俑》《伤残》去看看《霍去病墓》,去看看武则天的无字碑,你看看他《元四家》,汉白玉雕的,刚才看感觉像石膏,完全跟西方的古典的这些雕塑拉开了距离,非常的圆润,非常的饱满,非常的厚实。中国的审美的文化在他的作品当中完全融入,所以他的作品跟别人不一样,他去掉很多。比如说前不久给我们冯导也雕了一塑人物形象,就非常有意思,他经常把这些历史人物,把这些风云人物眼神做了特殊的处理,非常之概括,让你富有想象。他不是非得把你眼睛刻的很细,那就没有故事了。所以他的作品里头不仅有形,更重要有神,有魂,有内涵,让你产生无限的想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主席曾成钢作为李象群的同事这样评价说:李象群今天的展览,也应该说是他30多年来,集中在这里最全的艺术展览。我早到了一个小时,因为怕堵车,也刚好这个时間我仔细浏览了他的一些作品。从他的获奖的作品,有的时候也是我们一起在获奖,他现在奖获的比我更多,我也被称为获奖专业户,他现在是钻石专业户,不是竞选专业户了。
李象群给我的感觉,他始终是有一种理想,他是追求完美的人。他在对任何事情总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他不跟人家一样,他坚持做泥塑,坚持自己动手,坚持做肖像。他始终说,我做泥塑,我做肖像,我做人物,必须是我李象群做的东西。他也曾经说,我要追求一个新具象,是李象群提出来的,也在我们系里的大纲里写上新具象,到今天还保留着。这个新我觉得他心目当中,他有一个想法,跟西方的古典不一样,跟我们现代的前人一种写实不一样。今天他整个呈现出来,从对欧洲的崇拜,到对传统的思考。在这些作品当中,让我觉得最有意思也最感兴趣的就是,他把他儿时喜欢的坦克的模型作为圣贤人的底座,题目叫《彼岸》。我觉得他在这里带进了一个折射,他不仅仅是把神做好,我觉得他在这提出了一个哲学的思考。海德格尔的理想,踏着祖先文脉的历史。他要追求,那个彼岸是什么7让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回答,去思考,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艺术家李象群一直在工作中,连夜赶回北京布展,对到场嘉宾和朋友们表示非常歉意和由衷的感谢!他说:在这个展览中范迪安主席提出“风云塑”,是把我这些年对领袖、风云人物及历史人物进行一个梳理,将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更好的呈现给观众。在这里有几个层面,一是人物层面,二是场景层面,还有一个是对童年记忆层面的呈现。
我的大学时代,对当时课程的教学方法失去我对雕塑的兴趣,这时候杨美应老师的出现,他的执教方法触动了我,使我有了动力,记得一次上人体课的时候,我把雕塑底座做成了一个装甲车的底盘,其实工业造型设计也是我的兴奋点,尤其是器械装备及服饰。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兴趣的问题。说到肖像嘛,由于出生在哈尔滨的缘故,能通过冰雪呈现我感兴趣的人物形态,看过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里面的雕塑家,我非常仰慕,现在还是如此。因此说儿时的兴趣对后来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呢,也就是做着做着把感兴趣事做成了自己一生所追逐的事业。
本次展览开幕式当天辽宁省委宣传部长张福海,鲁迅美术学院前任院长韦尔申和院党委书记王慎十等嘉宾朋友专程远道赶来现场,本次展览也同样引起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毕竟,李象群这次“风云塑”的个展是他近30年来精品力作的一次集中展现,这意味着此次展览翻页过后,李象群将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未来,他将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新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