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5年,上海市教委为支持和加强本科教育,启动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工程。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幸成为首批启动的教育高地之一。经过数年的建设,在本科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几年来,高地先后聘请了12位外籍教师来高地授课,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分量,并资助高地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上海市教委为支持和加强本科教育,启动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工程。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幸成为首批启动的教育高地之一。经过数年的建设,在本科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几年来,高地先后聘请了12位外籍教师来高地授课,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分量,并资助高地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学术论题,自2001年11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讨会以来,至今已历三届。为了进一步交流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成果,促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11月27日-30日,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不是“实践唯物主义”,而是本体论、生产论、价值论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文化研究对文化消费主义的冲击及对边缘群体权益的维护功不可没,但在当前状况下,来自其对种种中心主义的挑战给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复兴机遇已在“后现代之后”“回到马克思”中见出。在世界新格局下,处于与政治自由主义其他话语对话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望以“反物化”为共识,从种种文化与美学后乌托邦中重新认识并实践解放之历史使命。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是中国现代美学在创生之初就具有的一种思维范式,它的隐含逻辑是通过审美,经由感性层面对人性进行改造来重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最终完成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这种功利主义的美学范式虽然与审美无利害性这一原则存在巨大矛盾,但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却被整合进统一的现代性设计之中。与此同时,这一思想范式也使中国现代美学不可挽回地走向异化的悲剧性宿命。
在前现代和现代,源发于生命“有死性”的时间焦虑感以及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构成了文学经典产生的动力性因素。该时期人们对经典的态度主要体现于对“经典性”的坚守,“经典性”最后表现于经典的“超时间性”,它建立在时间的连续性和永恒价值的基础之上。在后现代,“去经典化”的观念大行其道.人们通过破坏时间的连续性、置换时间的永恒性来消解时间,使得经典失去了存在的时间性地基。
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体现了“文革”结束以后当代“新民族精神”的建构历程。个性意识、政治情结和民族主义情感是“新民族精神”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当代人的个性意识、政治情结和民族主义情感已经具有了与五四时期很不一样的气质,分别显得更具有世俗气息、谨慎姿态和恢弘气度。另一方面,在个性意识与政治情结和民族主义、群体意识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矛盾,但也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个性的空前觉醒是成熟的政治情结和民族主义的必要前提。
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已经确立。其实不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纯文学观与杂文学观、现代纯文学观与传统纯文学观相互交织,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主要是从译介西方“文学”观念开始的。在译介的过程中,中国学界对新的杂文学标准进行了初步尝试,以此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由于这种标准存在着严重局限,新的纯文学标准于是被采用,并以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而获得广泛认同,中国现代纯文学观才逐渐确立。
陆耀东教授是1955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开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硕果累累。如今他80高龄,依然笔耕不辍,时有新的成果问世。继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新诗史》第一卷之后,《中国新诗史》第二卷又将在近期问世。陆耀东教授献身学术、不倦地探索真理的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他的治学经验也值得后来者认真借鉴。
2009年4月19至20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博物馆、3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学术刊物从事鲁迅研究的近80位专家、学者共聚古城西安,围绕鲁迅与“五四”新文学运动、鲁迅与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建国60年来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等学术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交流。
2009年2月14日至16日,“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圆满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各地十余所学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三大学科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羊城,共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生态与古代文学的演变”、“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嬗变”、“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的转型、发展”、“中国新文化传统与学术思潮”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4月26至29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烟花三月的扬州,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和扬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回顾与展望:共和国文学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文学评论》编委会会议,共同回顾共和国60年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嬗变,检视和反思60年来文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共同展望新世纪文学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