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①以其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1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
(1)从政府层面看,对工学结合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到企业管制培训机制不健全,对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级工资待遇保障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学校与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的机制,政府无法介入校企在资金短缺、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产权归属、技术保密等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失去保障。②
(2)从学校层面看,现行管理与制度无法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一是学校专业课按学科教授、教学计划固定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灵活需求。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相对固定,学科划分明显,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在企业顶岗时所需要的不能完全接轨。二是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用工时间不一致。多数企业大规模用工招聘一般安排在春节以后,而这段时间职业学校显然没有毕业生满足需要。三是专业設置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不能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四是尚缺乏对顶岗实习的科学评价体系。多数学校的顶岗实习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办法。
(3)从企业层面看,缺少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作为生产主体,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旦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工学结合就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实践中,企业更多的是从自身发展与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合作问题,往往重用工,轻培养,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或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使工学结合只停留在表面。同时,由于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也增加了企业在参与中的顾虑。
此外,实习学生角色转变缓慢,自我定位不准,缺乏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水平不够,达不到顶岗要求也成为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2 深化工学结合人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政府统筹,保障工学结合实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在工学结合中的权利、义务。尽管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文件,但就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没有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对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也没有涉及。建议抓住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的有利契机,在新修订的法律中把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重要方面,一方面明确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所享有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在参与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并制定相应的罚则。同时,各地也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专项地方性法规,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强化保障措施,推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一是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参与各方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由多方行政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二是建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学业测试等融为一体,学校评价侧重理论知识考查,企业评价突出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考核,实现考核由量的定性向质的转化。③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明确各级政府为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定期增长机制,加大对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投入,保障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
2.2 完善企业参与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学校应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按照“岗位需要什么,教学安排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企业发展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科学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和支撑课程。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共同研究分析岗位对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及学生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定位,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
(2)校企联合实施教学管理。一是统筹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安排。学校应与企业协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学生“工”与“学”的时间,把课堂上要讲授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到的技能应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岗位指导的点睛作用,抓住上岗前、上岗过程中和上岗后三个环节给予学生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指导,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同时,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前应与企业进行及时沟通,根据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安排、调整教学计划,使企业实践内容与课程相配套。二是建立校企共管的管理队伍。校企双方应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前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在学生实习和管理中的职责,建立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管理团队,并完善管理团队的运行机制,便于双方及时进行沟通互动和信息反馈,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对发生的实习安全事故或其他意外事件进行及时、妥善处置。
2.3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为工学结合提供助力
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行业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学校间的桥梁,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与行业组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例如,联合建立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可以委托行业组织定期调查、分析、评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学校专业分布和学生就业趋向,共同建立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和分析系统。再如,联合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领域前沿技术及行业发展规律的优势,共同参与制定行业各工种的职业岗位规范、技能鉴定、职工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等工作。同时,联合行业组织参与相关职业学校的质量评价等管理,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等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习阶段的具体实际,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习实训的适应能力。
注释
① 耿俊梅,李春光.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制度保障[J].职业教育研究,2011.9:53.
② 陈德清,刘安华,邱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下):30.
③ 吴广顺.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14:10.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①以其在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1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
(1)从政府层面看,对工学结合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到企业管制培训机制不健全,对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级工资待遇保障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学校与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的机制,政府无法介入校企在资金短缺、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产权归属、技术保密等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失去保障。②
(2)从学校层面看,现行管理与制度无法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一是学校专业课按学科教授、教学计划固定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灵活需求。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相对固定,学科划分明显,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在企业顶岗时所需要的不能完全接轨。二是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用工时间不一致。多数企业大规模用工招聘一般安排在春节以后,而这段时间职业学校显然没有毕业生满足需要。三是专业設置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不能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四是尚缺乏对顶岗实习的科学评价体系。多数学校的顶岗实习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办法。
(3)从企业层面看,缺少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作为生产主体,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旦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工学结合就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实践中,企业更多的是从自身发展与利益的角度来思考合作问题,往往重用工,轻培养,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或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使工学结合只停留在表面。同时,由于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也增加了企业在参与中的顾虑。
此外,实习学生角色转变缓慢,自我定位不准,缺乏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水平不够,达不到顶岗要求也成为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2 深化工学结合人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政府统筹,保障工学结合实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在工学结合中的权利、义务。尽管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文件,但就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没有可操作的具体规定,对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也没有涉及。建议抓住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的有利契机,在新修订的法律中把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重要方面,一方面明确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所享有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在参与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并制定相应的罚则。同时,各地也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专项地方性法规,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强化保障措施,推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一是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参与各方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由多方行政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二是建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学业测试等融为一体,学校评价侧重理论知识考查,企业评价突出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考核,实现考核由量的定性向质的转化。③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明确各级政府为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定期增长机制,加大对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投入,保障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
2.2 完善企业参与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学校应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按照“岗位需要什么,教学安排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企业发展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科学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和支撑课程。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共同研究分析岗位对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及学生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定位,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
(2)校企联合实施教学管理。一是统筹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安排。学校应与企业协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学生“工”与“学”的时间,把课堂上要讲授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到的技能应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岗位指导的点睛作用,抓住上岗前、上岗过程中和上岗后三个环节给予学生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指导,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同时,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前应与企业进行及时沟通,根据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安排、调整教学计划,使企业实践内容与课程相配套。二是建立校企共管的管理队伍。校企双方应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前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在学生实习和管理中的职责,建立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管理团队,并完善管理团队的运行机制,便于双方及时进行沟通互动和信息反馈,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对发生的实习安全事故或其他意外事件进行及时、妥善处置。
2.3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为工学结合提供助力
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行业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学校间的桥梁,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与行业组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例如,联合建立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可以委托行业组织定期调查、分析、评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学校专业分布和学生就业趋向,共同建立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和分析系统。再如,联合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领域前沿技术及行业发展规律的优势,共同参与制定行业各工种的职业岗位规范、技能鉴定、职工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等工作。同时,联合行业组织参与相关职业学校的质量评价等管理,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等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习阶段的具体实际,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习实训的适应能力。
注释
① 耿俊梅,李春光.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制度保障[J].职业教育研究,2011.9:53.
② 陈德清,刘安华,邱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下):30.
③ 吴广顺.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