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的教师指导建议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指导问题,结合个案调查法了解B市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的教师指导现状,论述改进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点指导建议,即提高选择欣赏作品的能力、呈现欣赏作品的能力、灵活有效运对话法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 美术作品 欣赏教学 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29-03
  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賞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5—6岁幼儿欣赏、感受美术作品“线、形、色、构图”等基本元素的形式美、内容美,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和创作兴趣的教育活动。对大班幼儿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其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幼儿的心灵播撒美的种子。幼儿的美术欣赏心理大致分为“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经历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心理过程。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最有效的教学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明确了教师为幼儿提供指导的必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指导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5—6岁的大班幼儿处于认知能力飞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能用多种感观方式观察作品,开始关注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对构图方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表现出较强的再创造想象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起英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各阶段发展的特点,结合美国美术批评家费尔德曼的美术批评程序,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指导分为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指导。
  在描述阶段,教师应重视欣赏作品的选择,建立欣赏元素,妙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地呈现欣赏作品,给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欣赏时间,创设轻松适宜的对话环境。在形式分析阶段,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要用启发诱导式的语言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做扼要陈述,以进一步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画面的形式和内涵,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力。在解释阶段,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儿童把握不同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通过引导儿童回忆曾经欣赏的视觉意象,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在评价阶段,教师鼓励和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喜欢之处及对作品的理解,鼓励儿童模仿作品的表现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鼓励儿童展示、介绍作品,与同伴作品相比较,体验成就感。
  二、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指导现状
  笔者选择B市一所有30多年办学历史、教育理念科学、幼儿美术教育有特色的公办幼儿园,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其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进行个案追踪,其中4个幼儿班共118人,教师2人,分别是A教师(女,美术专业,教龄16年);B教师(女,学前教育本科,教龄8年)。以下是两位教师的教学指导现状。
  (1)在描述阶段中,两位教师提前通过集体研究讨论,确定了欣赏元素;运用多媒体技术,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关注;给幼儿提供6分钟的自主欣赏时间。
  (2)在形式分析阶段,两位教师运用启发诱导式的语言提问,引导幼儿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对色彩、线条、构图、技法等艺术要素做扼要陈述,拓宽了情感体验的欣赏内容,引导幼儿了解作品画面的形式和内涵。
  (3)在解释阶段,两位教师能把握作品的基本层次,明确作品欣赏的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进行想象,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体验有效地转移到所欣赏的作品中。教师通过提问与追问,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欣赏作品的重点创作技法。
  (4)在评价阶段,两位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幼儿进行恰到好处的细节欣赏,达到化静为动的直观效果,同时引导幼儿对优秀作品说出喜爱之处和对作品含义的理解,鼓励幼儿模仿作品运用艺术要素进行创作,最后让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比较同伴的作品。
  (二)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A、B两位教师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效果良好,但指导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选择欣赏作品时,两位教师都选择了抽象画,B教师全部选择西洋画,A教师还选择了国画。A教师所选的作品融入很多艺术要素,而B教师更多选择强调色彩要素的作品。这说明了两位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过多融入个人喜好因素。教师选择欣赏作品时,应注意牢固树立体现幼儿认知特点和欣赏要素相结合的理念。二是在呈现欣赏作品的方式上,年轻的B教师倾向于借助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教龄较长的A教师更多选择传统的图片呈现方式。大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全面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三是在与幼儿交流时,A、B教师的描述式语言和说明式语言所占比例较多,“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的问题出现频率较高,这说明了教师对“对话法”的语言运用还不够灵活有效。
  三、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的教师指导改进策略
  (一)提高选择欣赏作品的能力
  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而成。”教师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应多选择大师的作品,让儿童形成欣赏的高起点。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发现,四五岁的儿童对抽象画的喜爱超过对具象画的喜爱。早期教育研究专家汪荃认为,幼儿美术欣赏可以从色彩欣赏、线条欣赏、构图欣赏、技法欣赏、国画欣赏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师在幼儿园大班幼儿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上,可以按照“呈现抽象性的作品—呈现具象性的作品—呈现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的顺序和思路进行,要选择符合幼儿解读水平的大师作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作品、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作品,还应该结合“线、形、色、构图”这些基本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抽象作品可选择《蓝色杠杆:第11号》《红、黄、蓝结构图》《棋盘》《忧愁的国王》《人投鸟一石子》《荷兰的室内》《小鸟天堂》等作品。   儿童欣赏了抽象画后,在对美术作品表现的基本要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适合儿童欣赏的具象性作品有《拾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灯鼠图》等。为了充分检验儿童在前两阶段欣赏中所获得的经验,在欣赏了抽象和具象的作品后,可考虑为儿童提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日出·印象》《睡莲》《大碗岛的星期天》《星月夜》《向日葵》等作品。欣赏的艺术要素为“色彩”时,可推荐作品《红、黄、蓝结构图》;欣赏的艺术要素为“线条”时,可推荐作品《舞蹈》;欣赏的艺术要素为“构图”时,可推荐作品《镜前少女》;欣赏的艺术要素为“技法”时,可推荐作品《国王的悲伤》,国画作品欣赏可推荐《牧牛图》《群虾图》等。
  (二)提高呈现欣赏作品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呈现欣赏作品。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呈现欣赏作品阶段,可以使用多媒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形式分析阶段,把大师的艺术作品经过多媒体实现画面部分的组合、局部的凸显,促使幼儿对欣赏作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有更清晰的层次了解;在解释阶段,教师播放与作品有关的图像和音乐,引领幼儿多感官体验作品意境;在评价阶段,教师指导幼儿大胆操作多媒体,进行填色或置换图案体验创作的乐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幼儿作品的方式,帮助幼儿初步学习自评和他评。
  (三)提高灵活有效运用“对话法”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根据欣赏阶段进行指导,二是根据欣赏要素进行指导。根据欣赏阶段进行指导时,又可以采用几种方式。在描述阶段,先给儿童足够欣赏的时间,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等。在形式分析阶段,教师按照“颜色—线条—构图”的顺序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呢?”“看到这些线条方向,你有什么感觉?”“这幅画的花为什么占那么多地方?”这些问题的设置有效引导幼儿深入感知、体验作品。在解释阶段,教师提问:“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师生共同探讨作品的内在意义。在评价阶段,教师提问:“这幅画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的注意?为什么?”鼓励幼儿说出对作品的喜欢之处,在对作品含义有了理解,幼儿进行作品创作后,教师提出:“你喜欢你的作品吗?为什么?”
  在根据艺术要素指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色彩欣赏时,提问:“看到这些颜色你想到了什么?”在线条欣赏时,提问:“你猜画家为什么把线条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在构图欣赏时,提问:“这幅画里的树木是怎么排列的?”在技法欣赏时,提问“画家用了哪些色彩让这幅画更漂亮?”幼儿还喜欢成人模拟幼儿、小动物语言与其交流,教师应适宜地使用拟声语言,以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让幼儿的欣赏过程充满童趣。
  我国的美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主要重在艺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从娃娃开始,加强艺术欣赏的力度和比重。幼兒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美术作品欣赏的指导能力,才能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积极的环境和气氛中,唤起审美注意、调动审美情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中,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想象和理解,促进审美情感;在教师的鼓励下乐于进行创作,审美能力都得到全面、逐步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麟.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亚明.孩子的画笔会说话[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汪荃、袁静、吴蔚.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案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5]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广西“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胜任力的钦州市学前教育教师评价模式研究”(立项编号:2013C259)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杨 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小学体育课堂的走、跑、跳跃、投掷、纸系列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认为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实践“课课练”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能力。  【关键词】练习密度 “课课练” 一年级 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41-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教学儿童诗应该根据儿童诗音乐性、情感和想象性的特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表达之美,实现儿童诗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儿童诗 文体特点 《明天要远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106-02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诗是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的作品,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应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具体可通过巧妙渗透、体验式教学和养成教育等途径打造魔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渗透 体验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99-02  道德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适合小学生阅读与操作的《我与陶笛的十个约定》,引导小学生学习爱护陶笛、演奏陶笛,使小学生在陶笛入门课中了解陶笛的养护知识。  【关键词】六孔陶笛 入门课 小学音乐 乐器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102-02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广西河池4所壮族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例,分析其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改善策略,为广西壮族农村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壮族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 文化建设 广西河池 壮族 农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04-05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为个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两个具体的教学片段,论述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突破句型教学和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课程改革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英语 微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85-03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句型易学也易忘。如何将重点句型教熟、教透并
期刊
【摘要】本文论叙在历史类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热爱历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 校本课程 历史活动课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46-03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教师在教学《声现象》这一章中重难点知识最集中的《声音的特性》一节时,可通过微视频、希沃白板交互技术、现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等方式,带领学生从感知到认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学习、体会、理解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中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与振动本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物理 信息技术 控制变量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选读课文教学可以从深化主旨、示范模仿、对比阅读、认识文体四个维度出发,将“阅读平台”的选读课文与一篇精读课文、单元习作勾连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选读课文 教材 教学资源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87-04  教材是教师执教时主要依据的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材、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交换律”教学片段为例,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导入,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发散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 课堂导入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83-02  “交换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第一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初次研究数学定律。张齐华老师根据学生特点,通过生活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