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培养更多的善于探究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 自主探究;数学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建构活动,要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力求做到: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②创造一个能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 ③留足一个能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 ④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形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心理和认知需求,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 并能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讲《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时,首先给出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以及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彩色地砖图案等,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①合理运用文字与动画组合,问题情境呈现准确清晰. ②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探索. ③要能产生悬念,富有争议性,难度适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 ④简明扼要,用时不要太长,以免冲淡主题.
二、动手操作,促进探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过程和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与方法、技能的内化过程. 绝不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没有学生的亲身经历是不可能将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的.
教学是师生,或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起点是师生相互沟通. 这种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和传递的动态过程. 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很难完成师生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和信息的转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探索活动,会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都富有成效.
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但大体可分为合作研究、集体讨论、动手实验、独立探求、实地考查等.
在上述活动中,师生平等参与,围绕教学内容相互启发,合作研究. 师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讨论、争论,这些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发展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整理反思,释疑内化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得出的结论,应经过学生积极的反思后,总结成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方法,以丰富、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学习还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 探索交流中,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查错纠错,剖析错因. 使“错误点”变成成功的阶梯.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零散观点进行理论升华,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前后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使知识得以概括和内化.
四、应用迁移,升华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及综合能力.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 分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不同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一定要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多设计几组练习题,以起点低,解法多,能体现不同思维层次的练习为主,让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成功. 使自主探究精神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最有效的. 教师的作用只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2]王家铧.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
【关键词】 自主探究;数学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建构活动,要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力求做到: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②创造一个能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 ③留足一个能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 ④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形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心理和认知需求,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 并能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讲《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时,首先给出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以及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彩色地砖图案等,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①合理运用文字与动画组合,问题情境呈现准确清晰. ②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探索. ③要能产生悬念,富有争议性,难度适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 ④简明扼要,用时不要太长,以免冲淡主题.
二、动手操作,促进探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过程和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与方法、技能的内化过程. 绝不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没有学生的亲身经历是不可能将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的.
教学是师生,或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起点是师生相互沟通. 这种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和传递的动态过程. 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很难完成师生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和信息的转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探索活动,会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都富有成效.
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但大体可分为合作研究、集体讨论、动手实验、独立探求、实地考查等.
在上述活动中,师生平等参与,围绕教学内容相互启发,合作研究. 师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讨论、争论,这些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发展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整理反思,释疑内化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得出的结论,应经过学生积极的反思后,总结成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方法,以丰富、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学习还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 探索交流中,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查错纠错,剖析错因. 使“错误点”变成成功的阶梯.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零散观点进行理论升华,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前后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使知识得以概括和内化.
四、应用迁移,升华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及综合能力.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 分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不同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一定要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多设计几组练习题,以起点低,解法多,能体现不同思维层次的练习为主,让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成功. 使自主探究精神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最有效的. 教师的作用只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2]王家铧.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