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之间徘徊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是不想死的。
  死是可怕而恐怖的。死,这是一个永远黑暗的深渊。死,这是一个毫无知觉冰冷的世界。人死了还能剩下什么?人死如灯灭,一切归于零。不过,也有例外。也有人视死如归,没有痛苦,没有留恋。没有遗憾。面对死亡会放声歌唱,面对死亡会威武不屈,面对死亡会冷眼蔑视,面对死亡会平静坦然。也有人活得生不能死不能,生不如死。举步艰难,半死不活,一念之下,寻了短见,命归黄泉。还有人英雄一世,雄才天下,人类精灵,也会自绝生路。这些对死的态度,还有死的形式,应该说,均非寻常之举。均属例外。人总归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找死的。
  好像尼采说过,人活着还怕死吗。说是都这么说,人脚一蹬,走了。一了百了。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怕什么啊。这是赌气的话,或者说。是无可奈何说的绝话。好死不如赖活,这句中国老话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真话。我想,一个人倘若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一次,那时才会觉得活着是多好。
  那是多年之前的一次经历。那年中越之间在打仗,我到老山前线去。上海作协开恩,批了三百块钱做路费。在这之前,不少朋友劝我,不要去,那是险境、凶境。家里也反对。我说,我当过兵,不怕。我当兵的那年头,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我睡觉的时候,枕边放着一支冲锋枪,我在舟山前沿。随时都可能打仗,时而也听到击沉偷渡敌特小艇的消息。但我终究没有真刀真枪的干过。父母亲还是很紧张,父亲由此不再杀鸡了,他怕儿子遭血光之灾。这回,我真的到打仗的地方去了。我怀里揣着一封信。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写给老山前线最高司令官廖锡龙的。彭荆风时任军区宣传部长。这封信是我的护身符。我显得胆大。传闻沿途有敌军特工活动,我并不胆怯,因为一路有军用摩托车送我。不过,路上还是险象环生,这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走的都是轰响的军车,军车上都有绿色的伪装。因为车速快,路滑,也有车翻掉进路沟的,甚至翻跌到山谷中去的。战争越来越近,气氛越走越紧张。在我到达的地方,傍晚时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冷不丁还冒出一声威严的口令声。半夜,四周的山头上是断断续续的枪炮声。战争就在眼前。
  然而,真正使我感受到邪恶的死亡身影伴随左右的是,一个士兵递给我一顶钢盔。他要我戴上。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从灵魂深处跳出来的那种颤栗,或者说,是本能的恐惧。钢盔是绿色的,很沉。我立即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冲上脑门:我将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了。我若无其事地戴上了钢盔。我不动声色,显得镇静而无畏。据传。越军士兵很仰慕中国士兵的钢盔,他们的帽子不牢,一下雨就软了。其实。我不可能到达短兵相接的最前沿。事实比我想象的还要危险。中越双方的阵地是犬牙交错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甚至敌阵之间说话的声音都能听见。阵地也是因地制宜,极其简易,都是依山而筑的猫耳洞,一块大石的后面很可能就会潜伏着士兵。战争的形态是极其险恶。后来,我从那些由猫耳洞撤出来的士兵的嘴里听到的情形更是毛骨悚然。猫耳洞实在地说是黑洞。潜伏的士兵终日不见天光,生活在黑暗之中,时间一久,偶尔出洞,见到太阳就会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眼睛睁不开来。洞中潮湿。甚而有积水过膝的,自然穿在身上的军服也不会干了,湿漉漉的贴在肉上,这样一来,裤裆内的阴囊也都烂了,皮肤上还长了癣疥,痒疼难熬,干脆脱了短裤,或者全部脱光。下雨好,下雨可以痛快地冲洗一下身子。清凉的雨水下,那些年轻的生命会仰天而啸:老天爷万岁!在最艰难的时候,吃喝成了问题,先是还有压缩饼干与瓶装矿泉水,真正断水断粮时,喝过用钢盔接的雨水,喝过自己的尿,还喝过什么,那个坚守在猫耳洞七天七夜没吃一口东西的士兵,心里呼喊着好兄弟,捧着一个钢盔,钢盔里有雨水,还有牺牲同伴的血水,还有脑浆,他喝了下去。我的心在滴血。
  这是一场特殊的山林战争,现代而原始。山林之中无法大规模的部队运动。士兵常处于单兵活动的游击状态,因之,就产生了猫耳洞这种原始战法。还有一种屯兵洞也很原始,就是因地制宜挖一个洞,只能容一人半蹲,洞口用草皮覆盖,只露一条缝隙,留着潜伏的士兵观察用,侦察兵常在屯兵洞一待好几天。原始自然与恶劣的死战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蚊虫黑大无比,当地民谣称:三只蚊子一盘菜。这样的蚊子心狠手辣、彪悍凶猛,一叮一个疱,一群一群、轮番进攻。还有蚂蟥,死命往肉里钻,拽断了身子还是钻个不停。老鼠大得敢咬人,又有民谣唱道:五只老鼠一麻袋。更有毒蛇出没无常,让人心惊肉跳。这些对于士兵来说倘能忍受的话。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一个好端端的小伙子,刚才还说着话,“砰”的一声,一下子就没了气,就死在身边,就死在猫耳洞内。之后,尸体腐烂,烂得胳膊、脑袋都掉了下来。还有为了送一餐饭,为了找一口水,那些没了气的士兵,躺在开阔地里,在太阳曝晒下涨得很大,皮肤透明,一碰就爆,全是腐水。开阔地原先是森林,还有岩石,全都被现代化的大炮轰得没有了,森林消失了。岩石消失了。剩下的是白色厚厚的粉状土地,白色土地上臭气冲天,引来一群又一群肥硕的绿头苍蝇。血腥在这个战地上流淌着。现代化的八六一步话机为血色战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在猫耳洞的洞与洞之间的联络依靠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器材。但是,通话常被越军士兵收听到。一个士兵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女人说,解放军好。士兵说,好你就过来,给你找个好婆家。女人说,呸。士兵哈哈大笑。这是开血腥的玩笑。前线最高司令官也给敌军幽了一默,调来了上海兵,尽用上海话来联络,这下越南人听不懂了。
  我无法见到这战地的真实场景。
  我被士兵卫护着。这几乎是一个整编班的士兵,不过,士兵们还是不放心,因为我虽头戴钢盔,但是穿的是白色短袖衬衫,很容易被当成大官。吃枪子儿。总之,还会让人提心吊胆。
  这样,我只是象征性的在一个山头上看了看,满目是绿色的树林,但见每片树叶都闪动着阳光,原始状态的丛林静悄悄的,偶尔一声清脆的鸟叫声,好似这里没有发生过什么。然而,丛林的深处就隐藏着极度的危险与恐惧。潜伏着杀机与血腥。士兵们不容多逗留,旋即就护卫我下了山,以脱离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恶境。
  之后,我的采访就局限于战地医院了。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个又一个热血澎湃的生命。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人他的名字至今我还记得,他叫张贺志,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面貌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他讲的一件事我还记起。他说,他随突击队两上两下冲打211高地,他居然没有受一点伤。他所说的高地是死亡之地,上去的人必死无疑。突击队的人大都死了。只剩下他与一个副营长活着。原先的部队也以为他死了。开了追悼会。当然后来部队弄清楚了他的死活了。他说了许多打仗的经历,我的笔记本上记了厚厚一大叠。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我问他冲向高地时想过什么。他说,什么也没有想,越不怕死。越不会死。我问他,战斗的间隙之中,你在想什么。他说,特别想家。于是,他讲了不少家里的事情。 我很感兴趣这个英雄士兵的真实想法,后来,我写了短篇小说《血火在沉默》。他送了一个止血带给我留作纪念,开始我一直珍藏着,后来几次搬家,止血带不知被谁当作没用的东西扔了。那个采访用的笔记本也遗失了。我懊恼了很久。还有一个左小腿被炸掉的士兵,是个炊事兵,他给阵地的士兵送饭时,碰到了地雷被炸的,他还跑了好几步,才发觉脚与小腿没有了。他很冷静,用止血带绑扎了断腿,爬到了阵地,送了饭,还把那只断腿和脚带了回来。他告诉我,以后伤好了,他不能送饭了,他还能烧饭。另外一个全身烧伤的士兵,我见到他时,他坐在屋外的一张凳子上,裸着上身。穿着一条白色的短裤。这已经是一个面目全非的人,他的脸,他的上身全是黑色的疤痕。很是恐怖。我站在他面前。却仿佛矮了一大截,我默默无言,我注视着他的眼睛。这双眼睛黑白分明,吐露出生命的光芒。我问自己,我看到什么?那时,我只是想说。我看到了中国不屈的脊梁。我想喊一声:士兵万岁!我曾对那个死而复活的张贺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说:你是勇敢而立大功的人。他说:什么功不功啊,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一头栽下去,一百多斤就没有了,心里就难受。这是真正从死亡线上而活着回来的人说的心里话。战争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与生命的价值。这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无法理解的。在这里人的感情是纯美的。人与人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
  难道战争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难道人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之后其精神得以升华。
  我见到的事实是这样的:一个士兵阵亡,这个士兵的所在班的人都会心里难受得吃不下饭。战地医院里的护士为重伤的士兵喂饭。受伤的士兵心情不好不肯吃,护士会像亲姐妹一样疼爱自己的兄弟,哄着他一口一口地喂。在这里不管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人在分手时总爱说:兄弟,保重。从不说:再见。再见有永别的意味,那不吉利。在战地医院的文娱活动室,女医生、女护士教那些轻伤员跳简易的十六步舞,一名女军医主任说,伤员的生活太枯燥了,让他们高兴高兴……
  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而圣洁。
  没有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乌心黑胆。洗涤了尘世污垢。
  这里的人欲望简单得像一张白纸。一个士兵说,不打仗了,回到家里哪怕喝一碗小米粥也满足了。
  是啊!活着就好。生命比什么都重要。金钱、名誉、地位在这里不过是粪土而已。
  这就是在战争环境下,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人的心灵真实写照。
  其实,人在平常的日子里,真正到了生与死的关口,想法也并不复杂。
  我曾亲眼目睹父母离世的那一瞬间。
  记得,我从上海赶到家乡,母亲在医院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我在床前握着母亲的手,母亲的手还暖暖的,我喊妈妈,母亲还能应我。不久。母亲在自语,声音很轻。舅母听清了,母亲在喊妈妈。舅母说,她看见妈妈了。舅母的意思很清楚,母亲已经见到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了,办后事吧。这就是母亲最后的话。父亲的死,稍稍有点周折,本来以为父亲已经断气了,已给他穿上了肥大的棉寿衣,头前与脚后都点上了长明油灯,手里放了一只烧饼,据说刚到阴间会遇到狗,怕狗咬,丢给狗吃。另外,两只脚也用柴棒撑着,父亲挺挺地躺在堂屋里搁的一张灵床上。半夜,父亲突然喊了一声:我痒。肥大的寿衣袖子还晃了一下。我与姐弟妹们并不惊骇。赶紧把父亲从灵床上撤下来,活人是不能放在灵床上的。到了第二天早晨,父亲的眼睛瞪得发亮,我与姐弟昧们问父亲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问来问去,父亲眼睛不动地瞪着,后来弟弟问父亲,父亲的手动了动,眼睛向堂屋外瞄了一下。弟弟理解了父亲的意思,弟弟说,爸,是不是到大门口看看。父亲眼睛闭了闭。弟弟随即背起父亲从堂屋穿过院子到了大门口,弟弟说,爸,你再看看自己的家门口吧。就这样,父亲重新躺在临时搭的一张床铺上闭上了眼睛,紫苛色的皮肤从脖子慢慢地扩散到他的头。父亲走了。
  这就是平常人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时我的所见与揣测。
  事实上,在人的生与死徘徊的临界点上,人是没有想法的,哪怕一点点念头也是难以出现。我就死过三回,一次是在老家,一次是在劳动的厂图书室,还有一次是在饭馆内。我突然心里难受,然后眼前一黑,感觉自己沿着一条黑暗的隧道一直往下滑,滑到黑色的深渊之中,最后这种感觉消失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我已经死了过去。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点亮光,然后我深深呼出了一口气,我舒缓地活了过来。这死的感觉是深刻而简洁明了的,这活的感觉也是如拨云见日的。
  这感觉并不痛苦,人果真如此死去倒也爽快,但记忆却偏偏作怪,记忆是痛苦的。这是一种滑稽而可笑的痛苦,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的痛苦。这痛苦使我落下了前面说到的三次死去活来的病根。那是一个特殊的岁月,我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冈U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来到一家厂子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劳动改造。我当了电工,我很努力劳动,认真接受改造,很快就混进了工人阶级队伍,我还被吸收进了专案组,因我笔头好,让我整理资料,那时坏人与阶级敌人好像很多,厂子里、车间内不时有人被揪出来,一人一个专案材料,我很忙,也很专心。不过,有一天突然车间的墙上被刷了一条新的大标语,这标语很醒目,用语很惊人,很有轰动性与鼓动性,我一看几乎要晕倒,我被揪出来了,我被称为:隐藏得很深的阶级敌人。我的罪名是五一六分子,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组织,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怪名字。罪证呢,是防扩散的。后来才知,有个老师傅上厕所时看见我用信纸擦屁股,信纸上有毛主席语录。之后,我被从混入的工人阶级队伍中清理了出来。工人的大会、小会、班组会都不让我参加了。下班前照例开班组会,举着红宝书喊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然后学习毛主席语录。这时,只有我孤身一人坐在工场间。我很伤心,我很绝望。我觉得我虽然活着,我的政治生命却完了。现在想想,在我们这个国度里,除了人的自然生命,还有一个政治生命存在着,一旦政治生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比自然生命还要痛苦万分啊。那个荒唐而辛酸的年代里,每个人的政治生命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呢。
  起笔写这篇文章是在严冬岁末,写完这篇文章已是立春之后,我的一棵盆栽的米兰死了,一盆水仙花已经凋谢,另一盆水仙花却开得花团锦簇,飘着缕缕清香。
其他文献
有一年结束在城里的夜夜笙歌,我在西北一个叫小石乡的山村里做义工呆了小半年。  除了教语文和音乐之外,我什么都不会,手提电脑在这里没信号,日子更单调得像车轱辘来回转,好在我身后常常跟着一大群脏兮兮的孩子,听着他们嘻嘻哈哈的,寂寞倒是不会,山村的孩子,一旦和他们混熟了,老远看见你,他会跑过来问候一声你吃了吗。这群孩子中,有个叫尕娃的孩子老是有鼻涕不愿意擤,给他纸也不擤,气得我牙痒痒的。  那地方风很大
期刊
这是一个美妙的清晨,  新鲜,明亮。  阳光像跳动的精灵。  开心的跳跃,自由的鱼。  在新鲜中纵横遨游。  阳光笼罩整个城市,  看!那娇美盛开的花。  她柔雅的曲线绽开。  的人们!亲爱的朋友!  还没进入仙境。  表不能畅游其中。  丽丝一起共舞,  媚里仰望天空,  不知快乐就在我们心中。    100次的幸福    看不到数字尽头,  我从100开始倒数。  纠结的枝蔓。  往无垠的远处
期刊
顾浩同志自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金陵春草》:《神州凯歌》等六本词集。2008年又出版了新作《胜日乐章》(江苏教育出版社)。百首词作,以其丰富的思想、撼人的力量、激荡的美感,为盛世精美录像,开诗歌发展新路。给人鼓舞,予人启发。  为盛世精美录像,体现在对现实(党、人民、国家)的挚爱和歌颂;对理想(公仆情怀、忧患意识、审美观念)的坚持;给人以美的享受、鼓舞和力量。如《浪淘沙慢》,形象生动地浓缩了
期刊
新水令    还唱太湖美  天堂何年坠明珠?  曾千秋璀璨,  宛若北斗。  怀浩瀚琼液,  哺才润物,  周遭繁华如神构!  五洲宾朋。  一来玩水不想走!  孰料时过境迁,  美曲难奏!  蓝藻狂,  异味恶,  茶饭怎入口?!  当今事,  当代理。  还她碧波在咱手!  寻源问策,  忘却黑夜白昼!  万众协力治污。  到了时候!  大功告成欢庆日,  鱼虾戏清漪,  唱个够!  太湖赞歌
期刊
前不久去了趟南京清代民居遗址甘家大院,里面一间厨房灶台的正上方,赫然写着的一句话,很刺激我,这就是中国儒家文化先圣孔子说过的“君子远庖厨”,意思是君子要离杀鸡宰鹅的厨房血腥之地远些,在我看来这是孔圣人对厨师及其工作——烹饪的偏见。三千年后,革命家孙文在《治国方略》一文中却给了中国烹饪很高的评价,大致是讲中国处处落后,唯有烹饪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近现代以来,古老而落后的中国为了追上世界先进国
期刊
[编者按] 十多年来,赵安东先生工作之余致力于新武侠小说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无敌神捕》系列、中篇小说《高手无败局》系列、《生死一诺》系列等。其作品气韵沉雄,圆熟融通,传统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武林盟主》是赵安东先生的新作,作品主要写“江南武林盟主”汤仁和从善向恶的经历。汤仁和拥有绝世武功,但参加几届盟主竞争,总是因为没有按“潜规则”行事,迟迟未能得志。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终走向极端,
期刊
文学是一种独特的信仰。首先,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建构。虽然文学以现实为基本的表现对象,在文学观念和具体创作世界中也存在着写实与幻想、再现与表现等多方面的差异,但从根本上说,文学世界是人类借助想象形式对现实世界感悟和超越的结果。它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人类对现实的不满足。其基本内核是一种乌托邦想象。文学尽管只是一种文字虚拟形式,却能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绘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借助于作家情感和思想的媒
期刊
汪曾祺先生以小说、散文名于世,写诗,于他只能算偶一为之。新时期到来后,他于花甲之年重出文坛,以《受戒》、《大淖记事》等经典之作迅速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并很快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替代的独具异禀的地位,但单独发表诗歌的情况屈指可数,其诗作所产生的影响似也不及他的小说、散文那样深入人心。正因如此,1993年9月,我在与江苏文艺出版社商定编辑出版《汪曾祺文集》时,金实秋就曾颇有远见地建议在
期刊
八个弟弟相继辍学,照顾高位截肢的哥哥。为了报答弟弟,哥哥汲取百家武术之长。创编了上乘武功。  弟弟学会了哥哥创编的武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金奖。 这事看似神话,却真实发生在“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截肢创编武术    1946年5月13日,韩志超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武术世家,其父是通臂劈挂大师韩俊元。  韩志超为长子,他在兄弟9人中武艺最精,14岁时考入沧州评剧团。做了一名武生演员。1963
期刊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本刊编委、新锐青年文学评论家张宗刚博士担任该中心主任,中心主要成员包括马永波、黄梵、江雪、张叔宁等。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多年来一直秉持“艺以赋质,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目前。该校拥有一批重要的诗歌创作和研究人员,如著名评论家、诗人张宗刚博士,著名诗人、翻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