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往往会在某个时刻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方向,王金辉的人生就印证了这一点。以他的话说:“我能走进脑科学这个领域,其实蛮幸运的。”
新的方向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6年,这一年年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年级学生王金辉正在等待研究生复试通知。时值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不久,认知神经科学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并未走入大众视野。机缘巧合之下,出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王金辉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伸来的橄榄枝,并成功地通过了面试,自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虽然对我来说,这是个新的领域,但是我还是决定一试,”王金辉说。
然而真的到了新领域,王金辉才发现,他不得不面对晦涩难懂的英文专业词汇、纷乱复杂的大脑解剖结构、宛如天书的数学公式等,这令他一度迷茫甚至想要放弃,“直到研究生二年级,我都没有入门,更别提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正在这时,他听到了贺永教授(著名脑网络研究专家)的一场学术报告,“通过贺永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对脑网络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硕士导师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跟随贺永教授开展脑网络方面的研究。”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研究活体人脑网络的最主要手段,如何从磁共振图像中提取稳定可靠的人脑网络是本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是其得以临床应用的前提。在众多可能影响脑网络稳定性的因素中,以合理划分脑区进而定义脑网络节点最为关键。针对于此,王金辉率先采用不同的脑图谱构建了人脑功能网络,证实了人脑功能网络受到脑区划分方法的显著影响。该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Human BrainMapping上,并入选了ESI Top 1%高被引论文。“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舞,坚定了我继续开展脑网络研究的信心。”王金辉说。
硕士毕业后,他直接转到贺永教授门下,全身心地从事基于磁共振技術的活体人脑网络研究,谈起过往,王金辉总会说自己很幸运,但这个转变的过程并不轻松。脑科学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作为一个门外汉,需要恶补大量的知识。不懂,就从头学。那时候,他没少跟资料或者公式较劲,对他来讲,既然当初选择了,总得摸索出点门道来。
“我想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不论起点有多低,只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并将其至始至终贯穿下去,那么成功迟早会到来。”王金辉说。封面“达人”
2012年,王金辉接过了博士毕业证,来到了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今天,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他已经崭露头角,经过数年的积累,发表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复杂脑网络在脑疾病中的应用是王金辉的一个关注点。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老化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他首次证实该阶段患者的大脑默认网络内部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降低。“这些异常不但与患者的认知缺陷显著相关,更能以高正确率区分患者和正常对照,表明脑网络失连接特点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辅助诊断和预警方面的重大应用潜力。”王金辉介绍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上,不但被选为封面论文,更是入选其2013年度最杰出的论文(12篇文章入围,排名第一),并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王金辉也因此荣获2014年生物精神病学协会颁发的Ziskind-Somerfeld研究奖。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释了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这一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因素,是如何调控患者的脑功能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再次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Y~Human Brain Mapping。
“抑郁症是一种多神经环路紊乱的精神疾病。我们首次研究了抑郁症患者的全脑功能网络,发现患者默认网络区域表现出功能连接的异常增加,而且这些异常增加与患者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这些发现为抑郁症的病情监测和治疗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根据ScienceDirectTop 25 Hottest Articles(2011.7-9)排名,该论文位列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最热门论文排名第一位,并入选ESITop 1%高被引论文。
这些脑疾病应用研究的成功,需要坚实的方法学基础做后盾。事实上,早在这些临床应用研究之前,王金辉就开展了多项脑网络的方法学评价工作,详尽对比了不同分析策略下脑网络的可重复性和重测信度。这一系列的方法学评价研究为疾病条件下的脑网络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方法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和同事一起开发了脑网络分析平台GRETNA。该平台囊括了当前主流的分析方法,实现了脑网络分析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大大方便和促进了脑网络研究的开展。
过去的收获都是积淀,现在和未来才是王金辉所注重的。基于结构磁共振成像的形态学脑网络在人脑连接组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形态学脑网络研究主要是基于群组水平的形态学共变方法,该方法忽略了解剖结构的个体间变异,严重限制了形态学脑网络的神经生物学意义研究和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开发。“鉴于此,我们团队正致力于开发一套系统,基于结构磁共振图像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分析方法,全面评价这些方法的鲁棒性和重测稳定性,为其实际应用提供方法学建议和指导。”他说。教学双“靶点”
身为一名师者,王金辉很重视学生“写文章”的水平。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他觉察到科研做得好的人,都是撰写论文的高手。“他们对科研文献信手拈来,在不失严谨和保证科学严肃性的前提下,能够以一种科学特有的美感带领读者迅速进入相关情境,接受新思想、新发现的洗礼。”王金辉赞赏道。在修改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学生们的一个通病,就是冗词赘句过多,语句间、段落间缺乏衔接。
“这看起来似乎问题不大,但实乃撰写科研论文的大忌,这样的论文,只会让读者抓不住重点,最后变得读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个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说。在此基础上,王金辉还要求学生注重语句过渡、行文逻辑,把论文写得行云流水般优美。“这样的效果要远好于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文章。一项研究成果无论有多重要,如果由于我们表达的问题而无法被同行们所理解,最终被束之高阁或者延迟发表,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王金辉开展教学工作的另一个着重点,他要求学生摒弃一遇困难就求助的习惯。“我经常会遇到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提问的情况。这样的习惯其实并不好。一遇到困难就寻求帮助,会抹杀一个人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试想,如果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科研,能产生什么价值?”
那么,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每当学生向王金辉提问时,他通常先要反问:“你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查了什么资料?做了什么样的尝试和思考?”然后他会带着学生把一个看起来很“宏观”问题分解为多个细节,再去逐一解决。“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的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已经非常好了,通常任务布置下去后,他们会主动寻找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已经是我的老师了。”王金辉高兴地说。
新的方向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6年,这一年年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年级学生王金辉正在等待研究生复试通知。时值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不久,认知神经科学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并未走入大众视野。机缘巧合之下,出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王金辉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伸来的橄榄枝,并成功地通过了面试,自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虽然对我来说,这是个新的领域,但是我还是决定一试,”王金辉说。
然而真的到了新领域,王金辉才发现,他不得不面对晦涩难懂的英文专业词汇、纷乱复杂的大脑解剖结构、宛如天书的数学公式等,这令他一度迷茫甚至想要放弃,“直到研究生二年级,我都没有入门,更别提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正在这时,他听到了贺永教授(著名脑网络研究专家)的一场学术报告,“通过贺永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对脑网络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硕士导师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跟随贺永教授开展脑网络方面的研究。”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研究活体人脑网络的最主要手段,如何从磁共振图像中提取稳定可靠的人脑网络是本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是其得以临床应用的前提。在众多可能影响脑网络稳定性的因素中,以合理划分脑区进而定义脑网络节点最为关键。针对于此,王金辉率先采用不同的脑图谱构建了人脑功能网络,证实了人脑功能网络受到脑区划分方法的显著影响。该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Human BrainMapping上,并入选了ESI Top 1%高被引论文。“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舞,坚定了我继续开展脑网络研究的信心。”王金辉说。
硕士毕业后,他直接转到贺永教授门下,全身心地从事基于磁共振技術的活体人脑网络研究,谈起过往,王金辉总会说自己很幸运,但这个转变的过程并不轻松。脑科学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作为一个门外汉,需要恶补大量的知识。不懂,就从头学。那时候,他没少跟资料或者公式较劲,对他来讲,既然当初选择了,总得摸索出点门道来。
“我想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不论起点有多低,只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并将其至始至终贯穿下去,那么成功迟早会到来。”王金辉说。封面“达人”
2012年,王金辉接过了博士毕业证,来到了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今天,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他已经崭露头角,经过数年的积累,发表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复杂脑网络在脑疾病中的应用是王金辉的一个关注点。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老化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他首次证实该阶段患者的大脑默认网络内部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降低。“这些异常不但与患者的认知缺陷显著相关,更能以高正确率区分患者和正常对照,表明脑网络失连接特点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辅助诊断和预警方面的重大应用潜力。”王金辉介绍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上,不但被选为封面论文,更是入选其2013年度最杰出的论文(12篇文章入围,排名第一),并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王金辉也因此荣获2014年生物精神病学协会颁发的Ziskind-Somerfeld研究奖。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释了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这一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风险因素,是如何调控患者的脑功能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再次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Y~Human Brain Mapping。
“抑郁症是一种多神经环路紊乱的精神疾病。我们首次研究了抑郁症患者的全脑功能网络,发现患者默认网络区域表现出功能连接的异常增加,而且这些异常增加与患者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这些发现为抑郁症的病情监测和治疗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根据ScienceDirectTop 25 Hottest Articles(2011.7-9)排名,该论文位列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最热门论文排名第一位,并入选ESITop 1%高被引论文。
这些脑疾病应用研究的成功,需要坚实的方法学基础做后盾。事实上,早在这些临床应用研究之前,王金辉就开展了多项脑网络的方法学评价工作,详尽对比了不同分析策略下脑网络的可重复性和重测信度。这一系列的方法学评价研究为疾病条件下的脑网络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方法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和同事一起开发了脑网络分析平台GRETNA。该平台囊括了当前主流的分析方法,实现了脑网络分析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大大方便和促进了脑网络研究的开展。
过去的收获都是积淀,现在和未来才是王金辉所注重的。基于结构磁共振成像的形态学脑网络在人脑连接组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形态学脑网络研究主要是基于群组水平的形态学共变方法,该方法忽略了解剖结构的个体间变异,严重限制了形态学脑网络的神经生物学意义研究和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开发。“鉴于此,我们团队正致力于开发一套系统,基于结构磁共振图像的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分析方法,全面评价这些方法的鲁棒性和重测稳定性,为其实际应用提供方法学建议和指导。”他说。教学双“靶点”
身为一名师者,王金辉很重视学生“写文章”的水平。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他觉察到科研做得好的人,都是撰写论文的高手。“他们对科研文献信手拈来,在不失严谨和保证科学严肃性的前提下,能够以一种科学特有的美感带领读者迅速进入相关情境,接受新思想、新发现的洗礼。”王金辉赞赏道。在修改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学生们的一个通病,就是冗词赘句过多,语句间、段落间缺乏衔接。
“这看起来似乎问题不大,但实乃撰写科研论文的大忌,这样的论文,只会让读者抓不住重点,最后变得读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个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说。在此基础上,王金辉还要求学生注重语句过渡、行文逻辑,把论文写得行云流水般优美。“这样的效果要远好于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文章。一项研究成果无论有多重要,如果由于我们表达的问题而无法被同行们所理解,最终被束之高阁或者延迟发表,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王金辉开展教学工作的另一个着重点,他要求学生摒弃一遇困难就求助的习惯。“我经常会遇到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提问的情况。这样的习惯其实并不好。一遇到困难就寻求帮助,会抹杀一个人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试想,如果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科研,能产生什么价值?”
那么,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每当学生向王金辉提问时,他通常先要反问:“你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查了什么资料?做了什么样的尝试和思考?”然后他会带着学生把一个看起来很“宏观”问题分解为多个细节,再去逐一解决。“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的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已经非常好了,通常任务布置下去后,他们会主动寻找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已经是我的老师了。”王金辉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