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主:张强
雨天,最常见的事故就是追尾了。“特别是长时间处于干燥状态的路面刚刚遇到小雨时,是最为危险的!”车主张强提醒说,长时间干燥的路面遇到小雨时,雨水和灰尘作用在一起,会使得路面非常湿滑,说严重一点与冰面相比也亳不逊色。因此,车主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谨慎驾车,尽量使用二挡或三挡,且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如果需要停车,最好提前100米左右就开始减速、轻点刹车,给后面的车辆留出足够的应对时间。
张强强调,在大雨情况下驾车,要尽量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跟车太近,更不要频繁超车。尤其在超越大型车辆时,大车溅起的水花会让小车司机在几秒钟内看不清车外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发生意外。如果在驾车时遇到暴雨,一定不要忘了及时打开汽车“双闪灯”。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时,由于大雨造成的视线障碍,让驾驶者不易判断自己与前车之间的距离。而及时打开的双闪灯,可以在大雨中有效提高周围车辆驾驶者的警惕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对方判断行车距离,尽可能避免发生高速追尾事故。
另外,雨天在城里驾车还需要特别留心路上的行人。张强根据自己多年的驾车经验总结说,行人在下雨夭打伞、穿雨衣之后,视觉、听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稍不留意便会发生意外。因此,遇到行人时,应提前减速慢行,多鸣笛,耐心避让。
见招——积水区:拆招——低速、轰油。
车主:常利
在瓢泼大雨时,路况不好的路面或者低洼地区很容易形成积水区,车主驾车经过积水区时,稍不留意便会深陷其中。如何顺利通过积水区呢?车主常利表示,在面对并不熟悉的积水区时,车主不要盲目地急于涉水。在通过积水区以前,可以观察前车通过的路线和速度,判断积水区的深度以及状况,分析自己所驾车辆能否通过。通常情况下,只要水深不超过排气管的高度,一般都无大碍。通过积水区时,应低挡稳住油门,一气呵成平稳通过。切不可换挡、停车,如车辆遇到特殊情况,也要通过不断轰油的方式使发动机的排气压力高水压,避免积水回流。“通过积水区时切不可车速太快,车速太快很容易冲起积水,吸进空气滤清器,导致发动机进水熄火。”常利强调说。
“汽车顺利通过积水区后,也不要急于加速行驶。”常利解释说,通过积水区后,往往会在散热器、轮胎、底盘以及车身上沾有一些杂物,发动机也会附着水珠。所以在通过积水区后,应该将车靠在路边,清理杂物,烘干发动机上的潮气和水珠,然后低速行驶。在低速行驶过程中,应多轻踩几次刹车,让制动蹄片与制动鼓发生摩擦,蒸发水分。
’
见招——行车视线;拆招——检查雨刷器、及时除雾。
交警:李学安
雨天,行车时雨刷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视线。车辆远光灯、近光灯、雾灯、刹车灯功能是否完备,在下雨的夜晚同样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雨天开车除要谨慎驾驶、保证车辆机械正常工作外,还要保持良好的行车视线。
如雨刷器操作失灵,不能及时清理掉排风挡玻璃上的雨水,就会影响驾驶员前方的视线。有着多年驾驶经验的西安交警李学安说,在雨季来临前,一定要对雨刷器等部件进行检查。如果雨刷器扫水不彻底,雨水不断“沾”在车玻璃上,可将车蜡涂在车窗上,使玻璃表面形成蜡膜以改善视线范围。在没有车蜡的情况下还可用肥皂、烟蒂或找一些稍厚、水分含量较多的树叶,捏碎后涂在挡风玻璃上,照样能起作用。
雨天夜里行车,使用前大灯会形成炫目的光幕,要避免使用前大灯而改用雾灯。李学安说,雨天行车关闭车窗后,前挡风玻璃很容易产生雾气,这时应打开冷气吹向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出现雾气时,也要打开后挡风玻璃加热器,尽快消除雾气。
雨天行车,车辆间相互磕碰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李学安说,驾驶员应相互谦让、礼貌驾驶,更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有序通过拥挤路段,切勿逆行或变道行驶。在通过积水路面、塌陷路面、下水井附近时,一定要先仔细查验路况,谨慎小心通行。
紧急情况怎样处理,冷静方能化险为夷。雨天驾驶,危险多多。即便车主小心为之,也会碰到意外情况。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如何化险为夷,同样来听听老司机的经验。
应对侧滑。为了预防侧滑,在起动、停车、转弯等时一定要“温柔”。车主李林介绍说,因制动原因造成侧滑,应立即松开刹车和油门。如果是前轮侧滑,应反打方向,反打方向时注意不能过急或时间过长,否则车辆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如果是后轮侧滑,要将方向朝侧滑的一侧纠正,切不可打反方向。
应对陷入泥坑。一旦汽车陷入泥坑,应先挂上倒挡,然后改变车轮行进方向,最后挂入低速挡,利用发动机的冲力驶出泥坑。如果汽车继续打滑无法前后移动,可在驱动轮前后垫些石块、砖头、木板、树枝等摩擦力大的物品,或者在驱动轮上缠绕绳索,以便加大车轮的抓地力防止倾覆,使汽车平稳开出泥坑。
日常养护注意什么?雨天要确保胎压正常。雨天轮胎压力大小,会影响刹车行程距离的长短。轮胎有足够压力才能将路面上的雨水排开,汽车才能平衡停住。但如果轮胎继续保持非正常低压状态,就容易出现侧滑、甩尾,造成安全隐患。李学安说,轮胎气压降低后,轮胎触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压力随之减小,轮胎将地面雨水排开的能力同时降低,使汽车轮胎出现滑动。所以雨天要确保胎压正常,不要偏低或偏高。(来源:2013年2月17日安全管理网)
[相关链接]
汽车学堂:正确使用应急装置关键时能救命
行驶在路面上,不免会碰到交通、治安等各类紧急状况,一旦处置不当,就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学会使用车内的各种应急工具和应急装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期汽车学堂,就着重向车主介绍三角警示牌、灭火器以及后备厢逃生装置等的正确用法。
警示牌放置有学问
呈三角形状的警示牌通常在遏到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时,放置在车辆的前后方,用于警示过往车辆所用。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警示标志,但其放置却大有讲究。
在一般的城市环路,如果是白天,把警示牌放在车后50米的地方即可,晚上就放到距离约100米处。高速路上,因为大家的车速都较快,所以警示牌要放得相对远些,给过往的车主预留足够缓冲反应的空间和时间。
如果车辆是在一个坡路出现故障无法移动,那就需要把警示牌放在坡顶或者坡底,这样才能提早提示后车注意,因为车辆行驶在坡路上会产生盲区,如果把警告标识放在坡道上,它就失去了提前提醒后车注意的功能。而在放置警示牌的同时,车辆也必须开启双闪灯,这样才能够起到足够的警示效果。
灭火器使用勿超3分钟
一般情况下,灭火器和三角警示牌一样都被放在行李厢里,为了避免丧失最佳灭火时机,建议车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买个固定装置.然后把灭火器装放在驾驶座下面。
一旦车辆真的着火之后.车主必须立即确定着火位置,马上找到灭火器并按照灭火器的使用操作要求来对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喷射灭火。如果是发动机舱着火,要用比较隔热的东西垫在手和发动机盖之间,然后将发动机舱盖打开,将灭火器的喷嘴从缝隙处喷到发动机舱内,以减少火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车载灭火器的容量有限,如果火势比较大,车主千万不能指望它能彻底灭火。通常情况下,如果使用车载灭火器灭火超过3分钟,依然没有能够有效控制火势,那车主应立即撤离到安全处。
了解后备厢应急装置
据了解,目前多数10万元左右的车型,虽未配备专门的后备厢逃生装置,但都有明确的锁眼和把手位置。同时锁的联动设置也较为简单。
而一些配备逃生装置的车型都会在说明书中明确介绍后备厢或尾门的应急打开方式,有的车型则是通过机械链接,从后备厢内部拉一下或者按一下,就可以打开后备厢门,车主在购车时可以向销售人员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来源:2013年3月20日中国安全生产网)
(编辑/范朝文)
雨天,最常见的事故就是追尾了。“特别是长时间处于干燥状态的路面刚刚遇到小雨时,是最为危险的!”车主张强提醒说,长时间干燥的路面遇到小雨时,雨水和灰尘作用在一起,会使得路面非常湿滑,说严重一点与冰面相比也亳不逊色。因此,车主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谨慎驾车,尽量使用二挡或三挡,且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如果需要停车,最好提前100米左右就开始减速、轻点刹车,给后面的车辆留出足够的应对时间。
张强强调,在大雨情况下驾车,要尽量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跟车太近,更不要频繁超车。尤其在超越大型车辆时,大车溅起的水花会让小车司机在几秒钟内看不清车外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发生意外。如果在驾车时遇到暴雨,一定不要忘了及时打开汽车“双闪灯”。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时,由于大雨造成的视线障碍,让驾驶者不易判断自己与前车之间的距离。而及时打开的双闪灯,可以在大雨中有效提高周围车辆驾驶者的警惕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对方判断行车距离,尽可能避免发生高速追尾事故。
另外,雨天在城里驾车还需要特别留心路上的行人。张强根据自己多年的驾车经验总结说,行人在下雨夭打伞、穿雨衣之后,视觉、听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稍不留意便会发生意外。因此,遇到行人时,应提前减速慢行,多鸣笛,耐心避让。
见招——积水区:拆招——低速、轰油。
车主:常利
在瓢泼大雨时,路况不好的路面或者低洼地区很容易形成积水区,车主驾车经过积水区时,稍不留意便会深陷其中。如何顺利通过积水区呢?车主常利表示,在面对并不熟悉的积水区时,车主不要盲目地急于涉水。在通过积水区以前,可以观察前车通过的路线和速度,判断积水区的深度以及状况,分析自己所驾车辆能否通过。通常情况下,只要水深不超过排气管的高度,一般都无大碍。通过积水区时,应低挡稳住油门,一气呵成平稳通过。切不可换挡、停车,如车辆遇到特殊情况,也要通过不断轰油的方式使发动机的排气压力高水压,避免积水回流。“通过积水区时切不可车速太快,车速太快很容易冲起积水,吸进空气滤清器,导致发动机进水熄火。”常利强调说。
“汽车顺利通过积水区后,也不要急于加速行驶。”常利解释说,通过积水区后,往往会在散热器、轮胎、底盘以及车身上沾有一些杂物,发动机也会附着水珠。所以在通过积水区后,应该将车靠在路边,清理杂物,烘干发动机上的潮气和水珠,然后低速行驶。在低速行驶过程中,应多轻踩几次刹车,让制动蹄片与制动鼓发生摩擦,蒸发水分。
’
见招——行车视线;拆招——检查雨刷器、及时除雾。
交警:李学安
雨天,行车时雨刷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视线。车辆远光灯、近光灯、雾灯、刹车灯功能是否完备,在下雨的夜晚同样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雨天开车除要谨慎驾驶、保证车辆机械正常工作外,还要保持良好的行车视线。
如雨刷器操作失灵,不能及时清理掉排风挡玻璃上的雨水,就会影响驾驶员前方的视线。有着多年驾驶经验的西安交警李学安说,在雨季来临前,一定要对雨刷器等部件进行检查。如果雨刷器扫水不彻底,雨水不断“沾”在车玻璃上,可将车蜡涂在车窗上,使玻璃表面形成蜡膜以改善视线范围。在没有车蜡的情况下还可用肥皂、烟蒂或找一些稍厚、水分含量较多的树叶,捏碎后涂在挡风玻璃上,照样能起作用。
雨天夜里行车,使用前大灯会形成炫目的光幕,要避免使用前大灯而改用雾灯。李学安说,雨天行车关闭车窗后,前挡风玻璃很容易产生雾气,这时应打开冷气吹向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出现雾气时,也要打开后挡风玻璃加热器,尽快消除雾气。
雨天行车,车辆间相互磕碰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李学安说,驾驶员应相互谦让、礼貌驾驶,更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有序通过拥挤路段,切勿逆行或变道行驶。在通过积水路面、塌陷路面、下水井附近时,一定要先仔细查验路况,谨慎小心通行。
紧急情况怎样处理,冷静方能化险为夷。雨天驾驶,危险多多。即便车主小心为之,也会碰到意外情况。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如何化险为夷,同样来听听老司机的经验。
应对侧滑。为了预防侧滑,在起动、停车、转弯等时一定要“温柔”。车主李林介绍说,因制动原因造成侧滑,应立即松开刹车和油门。如果是前轮侧滑,应反打方向,反打方向时注意不能过急或时间过长,否则车辆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如果是后轮侧滑,要将方向朝侧滑的一侧纠正,切不可打反方向。
应对陷入泥坑。一旦汽车陷入泥坑,应先挂上倒挡,然后改变车轮行进方向,最后挂入低速挡,利用发动机的冲力驶出泥坑。如果汽车继续打滑无法前后移动,可在驱动轮前后垫些石块、砖头、木板、树枝等摩擦力大的物品,或者在驱动轮上缠绕绳索,以便加大车轮的抓地力防止倾覆,使汽车平稳开出泥坑。
日常养护注意什么?雨天要确保胎压正常。雨天轮胎压力大小,会影响刹车行程距离的长短。轮胎有足够压力才能将路面上的雨水排开,汽车才能平衡停住。但如果轮胎继续保持非正常低压状态,就容易出现侧滑、甩尾,造成安全隐患。李学安说,轮胎气压降低后,轮胎触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压力随之减小,轮胎将地面雨水排开的能力同时降低,使汽车轮胎出现滑动。所以雨天要确保胎压正常,不要偏低或偏高。(来源:2013年2月17日安全管理网)
[相关链接]
汽车学堂:正确使用应急装置关键时能救命
行驶在路面上,不免会碰到交通、治安等各类紧急状况,一旦处置不当,就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学会使用车内的各种应急工具和应急装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期汽车学堂,就着重向车主介绍三角警示牌、灭火器以及后备厢逃生装置等的正确用法。
警示牌放置有学问
呈三角形状的警示牌通常在遏到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时,放置在车辆的前后方,用于警示过往车辆所用。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警示标志,但其放置却大有讲究。
在一般的城市环路,如果是白天,把警示牌放在车后50米的地方即可,晚上就放到距离约100米处。高速路上,因为大家的车速都较快,所以警示牌要放得相对远些,给过往的车主预留足够缓冲反应的空间和时间。
如果车辆是在一个坡路出现故障无法移动,那就需要把警示牌放在坡顶或者坡底,这样才能提早提示后车注意,因为车辆行驶在坡路上会产生盲区,如果把警告标识放在坡道上,它就失去了提前提醒后车注意的功能。而在放置警示牌的同时,车辆也必须开启双闪灯,这样才能够起到足够的警示效果。
灭火器使用勿超3分钟
一般情况下,灭火器和三角警示牌一样都被放在行李厢里,为了避免丧失最佳灭火时机,建议车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买个固定装置.然后把灭火器装放在驾驶座下面。
一旦车辆真的着火之后.车主必须立即确定着火位置,马上找到灭火器并按照灭火器的使用操作要求来对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喷射灭火。如果是发动机舱着火,要用比较隔热的东西垫在手和发动机盖之间,然后将发动机舱盖打开,将灭火器的喷嘴从缝隙处喷到发动机舱内,以减少火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车载灭火器的容量有限,如果火势比较大,车主千万不能指望它能彻底灭火。通常情况下,如果使用车载灭火器灭火超过3分钟,依然没有能够有效控制火势,那车主应立即撤离到安全处。
了解后备厢应急装置
据了解,目前多数10万元左右的车型,虽未配备专门的后备厢逃生装置,但都有明确的锁眼和把手位置。同时锁的联动设置也较为简单。
而一些配备逃生装置的车型都会在说明书中明确介绍后备厢或尾门的应急打开方式,有的车型则是通过机械链接,从后备厢内部拉一下或者按一下,就可以打开后备厢门,车主在购车时可以向销售人员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来源:2013年3月20日中国安全生产网)
(编辑/范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