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静”写作指导及佳作示例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金题]
  请以“静”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
  一、审题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理解“静”的意义。古语有云:寂然不动谓之静,心无挂碍谓之静,无思无虑谓之静,身心合一谓之静,融于自然谓之静,合乎大道谓之静。静是大自然万籁无声,静是心无杂念,静是一种氛围,一种心灵感觉,静是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情画……静的内涵和外延异常丰富,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体。
  二、立意
  我们可以选取某一方面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如尽情描繪山川草木、天地万物,表达对静美大自然的赞美;可以描绘一种静谧的境界和氛围,表达心灵的奇妙感觉;可以抒情议论,展现内心对喧嚣的厌弃,对宁静的向往;可以写静对人生的积极作用,静以修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大智慧等等。无论写什么,主题都要明确,都要积极向上。
  三、选材
  选择材料最好要贴近生活,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怕材料的琐碎,那些细碎的时光,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体验,镌刻着我们的真情实感。当然选择任何材料都不能游离中心,都要围绕“静”来选材。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选取素材,通过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来充分论证“静”的积极作用。
  [佳作示例一]
  静
  符雨乐
  在喧嚣的晚上,一颗流星悄悄地划破了夜空;在淅沥的雨中,丁香花般的背影撑着伞踽踽独行;在起起落落的人生中,好想怀揣一个“静”字,守护那片恬静的心之梦。
  转眼,又是秋。用手抹一把窗上的微霜,湿冷的窗外立刻显出了一片清亮的月光,手指仿佛一下子触碰到了斑驳的岁月,且让我释卷片刻,倾听心音袅袅,漫步时光长廊。一纸浅墨,绘不尽万千风景,断章残句,流淌着暖暖月光。
  我曾希望,在某个夜晚,听着雨,坠入梦乡。夜半风消雨歇,月光洒在窗外,仅余啾唧虫鸣,沏一杯龙井,煮一壶月光,独守独欢。猛然想起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细细品味人生的滋味,只有经历了冬的凛冽,春的烂漫,夏的狂热,秋的充实,才会有这超然物外之感吧。
  春日百花争艳,招蜂引蝶过于热闹;夏天烈日炎炎,夏蝉长鸣不绝于耳;冬日朔风呼啸,枯木瑟瑟过于萧条。我独喜这枫香凌乱之时,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刻意的停留,一切随意,随性,随缘,用毫不做作的舞姿勾勒出优雅又平实的生命轮廓,即便离去,也会留下一抹金色的诗意。我爱秋,这风韵犹存的季节。此时,叶落,尘归,岁月极静,岁月极美。
  曾喜欢读琦君的《方寸田园》,那是一种静的体验,静的姿态。掬一捧光阴,握一份真实,安静地走过岁月长河,长河的尽头便是岁月的静美,灵魂的归宿。
  秋叶霜红,孤芳自赏,它静静修炼着的,是一种沉淀的韵,内敛的美;静水深流,温润深邃,它浅吟低唱着的,是一首清淡的词,隽永的诗;天高海阔,风起云涌,它默默守候着的,是一段沧海桑田的历史,万物的轮回。
  “静”,这个被纷杂的生活挤到角落中的词汇,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却充满了奇异的芬芳。
  失去了“静”的人们,生命变得焦躁,在匆匆步履中忘记了感受静静洒下的煦暖的阳光,错把璀璨的霓虹灯当成了生命中的太阳。失去了“静”的人们,生活少了诗意,在滚滚红尘中忘记了心中最初的恬然梦想,碌碌终日却总也填不平内心的欲望。
  让我拾一片秋叶,融入浅浅流淌的时光,静悄悄地,站在流年的枝头守望岁月,默默地期许,赠许自己一处清雅,让时光的暖,在静好的时光中慢慢流淌。
  [评点]
  文章以充满诗意的语言,以文字为引,以静美为线,描绘了一幅幅秋日的动人图景,抒发内心的点点情愫,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读这篇唯美佳作,如同聆听一曲清幽的笛音,从远处悠悠飘来,在人的心湖间缭绕荡漾。
  [佳作示例二]
  静
  闫笑语
  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题记
  什么是真正的静?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谈论自己的遭遇时,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是冬日午后泡杯浓茶,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泡开时的平和;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
  静,应该是蓝色的。湛蓝广袤的天空,悠悠地飘着几朵白云,时不时微风拂过,几只小鸟以天为布,以云为笔,展开它们的画册,此刻,天地静寂,仿佛能听到鸟儿叽喳讨论的声音。这样的画面,定格在一个叫宁静的词语中。
  静,还应该是黄色的。现在很多人喜欢节奏快的歌曲,我却偏爱民谣,因为它们唱得深沉优美,那是黄色大地的歌者。“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南山南》的曲调中有着直击人心灵深处的力量。如果你听它落了泪,那是因为里面有你自己的故事。“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解释了我的一生,碎了满天的往事如烟,与世无争。”一首民谣一个故事,简单的歌词讲着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这就是静,从内到外的静。
  静,可能是黑色的。祥和的夜用它的温柔拥抱整个世界,当你望向满天的繁星,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看着霓虹灯不停地闪烁,思绪早已飞向远方。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漆黑的夜总令我们想起从前,烟花易冷,人事易分,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静,应该是绿色的。那是乡村的颜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袅袅炊烟,阵阵蝉鸣,并无半分城市的喧嚣,只有乡村古朴的美,宁静的美。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淡雅,虽是万籁俱寂,此时却无声胜有声。
  静,还是灰色的。江南的白墙墨瓦,青砖古巷,撑着油纸伞走过的人儿,看着燕子低飞寻觅旧家,那是江南特有的静。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毁誉由人,望天上云卷云舒,聚散任风。就像曾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以后的道路上,静守一份平淡,挥洒一腔执着,饮遍烈酒却感叹原来白开水最长
  [评点]
  文章另辟蹊径,从色彩的角度来解读“静”。一幅幅优美宁静的画卷从笔端流出,诗意盎然,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沉醉不已。以视觉沟通感觉,通感手法的恰当使用,创造出新颖神奇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其他文献
早晨出门,妈妈抢先按下电梯的红键,我慌忙将鞋子钩在脚上,站到电梯前立正等候。若是我来迟了,就要忍受一厢人的唉声叹气,那是快迟到的小孩大人们;偶尔有几个去买菜的老婆婆咧嘴笑一笑,我才觉得心里平和很多。  下雨天,急着回家时,电梯就往往赖在最高层不下来。贴着墙壁并排等电梯的人们,全都无助地望着千篇一律的动画广告。“卖吸尘器”的,“卖汽车”的,我都熟记在心,盼望着能有些新奇的东西来。电梯到三楼了,于是人
摘要:在四十余年的创作中,诗人梁平回跃到诗与人合一的中国诗学伟大传统中,决意要用诗实现其生命的彻底性。他全部的诗篇皆可视为这一重大而神圣使命的和声。他的诗歌语言与其生活/生命共在;他的诗的世界是“有我”的世界,又充满突围的寓托;他的写作以“反向”的方式接通了诗思与哲思。  关键词:梁平;生命;突围;反向  我并非第一次评论梁平的诗,但似乎刚刚意识到他的诗里有什么在我内心如檐雨嘀嗒作响,在相距我写的
【模拟金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个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伊豆赫赫有名的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一盞茶,一缕香,一捧书卷。喜欢在清晨捧上一本书,静静地翻阅。当小城隐去了繁华与喧嚣,当太阳隐去了燥热与耀眼,我披着熹微的晨光,在一片静谧中与书依偎。又逢佳节,花荫深处看到易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于翠竹拥绕的潇湘馆,与“静如娇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的黛玉相遇;西风沙场,叹稼轩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书香浸染,心香弥漫。  许是因为阅读,我对生活中的美便格外留意。那一树栀子禁不
摘要:儒家文化区因为近代的巨大溃败后的自卑、自强的需要而被迫启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东方式民主就是描述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在政治民主化中产生的民主样式的一种集合概念。东方式民主有其自身基于儒家文化背景的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了不同于西方式民主的特质。当前,具体说来东方式民主有嫁接武生成和扦插式生成两种样式。东方式民主的前景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儒家文化;政治民主化;东方式民主;前景
1、猫的祖先其实是一个专门抓捕小猎物的猎手,这一点不同于狗的祖先,因为狗都是采取大规模的群体捕猎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狗习惯于狼吞虎咽地饱餐一顿,而猫则更愿意在一天之中少吃多餐。  2、即便在猫不饿的时候,它们仍然会捕猎。美国乔治亚大学有一项关于猫咪的研究,他们给60只自由放养的宠物猫周围安置了摄像机。他们发现,猫咪只吃掉它们所获的猎物中的28%,有一半的猎物会被猫弃之不理,而剩下的会被猫带回去。  
六月,许多学生都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毕业季,此时回顾大师们赠给学生的毕业话语,或言治学门径,或言做人道理,虽三言五语,却如指路明灯,让学生受益终生。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常给学生的一句赠言:“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许多学生就是因了这句话而事业有成。如历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就是记住了这句教诲,终成一代名家,且常以此语来教育他的学生!  1929年,胡适先生给当年的毕业生的赠
雨脚细密绵软,像老人手中从不停歇的针线在布料中温和连接一般,不似北方的豪爽痛快。小镇的雨,有一种低回婉转的美,像极了南方人柔美的性格。雨不大,打在身上,得到的不过是布料轻微的声响。然后,蔓延开去,晕成了好一幅山水泼墨画,处处透着中国古典的韵味。  ——李清雅《那一刻,我被唤醒》
在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中,当多隆拿出尚方宝剑要斩杀平西王吴三桂和他的世子吴应熊时,这两人完全不顾父子亲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拼命争抢只有一块的“免死金牌”。这父子俩当时争抢的,是一块黄澄澄的金牌,上铸“免死”两个大字。剧中,吴三桂和吴应熊煞有介事地拼命争抢,似乎抢到了这个玩意儿,就抢到了自己苟活的机会。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免死金牌”到底长啥样?一牌在手,真的就可以免死吗?   “免死金牌
小區门口有个卖板栗的少年,皮肤黝黑,人很随和,爱笑。  一天,我经过少年的板栗摊,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要了一包板栗,女孩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元钱给少年,少年乐呵呵地接过,递板栗。  小女孩离开后,我问少年:“那包板栗不止两元吧?”少年笑笑:“她买板栗为了哄生病的姐姐,我吃点亏不要紧。”  我知道少年家里也过得十分拮据,他的父亲因脑损伤瘫痪,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在工厂打工,他自己摆摊卖板栗,还常常做亏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