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在远方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辞职理由,曾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共鸣。这里的世界,肯定不是身边的世界,而是远方的世界。世界因为大,于是远;因为远,于是大。这世界,是“大千世界”,总那么令人向往,于是就有了来自远方的呼唤。这个既远且大的世界的确值得去看看。

来自远方的呼唤


  略举几例。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都曾漫游远方,这为他们的历史巨著积累了素材。马可·波罗游历遥远的东方,写下了影响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游记。达尔文乘着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考察,为后来的进化论奠定基础。在中国历代,大凡有所作为的才俊,往往也是要到远方游历过的,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司马迁游历各地,徐霞客走遍山山水水……远游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部分。古人甚至把远行与读书相提并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即使没有目的,这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世界也值得世人惊奇与敬畏。单凭一个“远”字,就令人遐想无穷。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旨趣,就是追求“远”,由笔墨所呈现的山水世界,要表现出“远”的意境。宋代画家郭熙甚至提出山水画的“三远”手法:“高远、平远、深远。”不同的“远”各有不同的趣味。
  这远方的呼唤,也来自人的内心,是内心的向往。有句流行语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里的“远方”,与“诗”相并列、与“眼前的苟且”相对立。远方既具体又抽象,既现实又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讲,远方是人们凭着经验、凭着愿望、凭着想象而构建的一个“意象”。诗人汪国真在《旅行》一诗中写道:“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须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又在另一首诗《热爱生命》中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些诗句里,远方成了引领人们勇敢前行的目标与动力。
  诗人三毛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相对于“这里”来说,故乡在远方;相对于故乡来说,“这里”又是远方。“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那么,这种四处流浪、寻找“生命的归宿”的目标能否实现呢?或许,流浪本身就是目的。

远方之意因人而异


  远方有什么?《诗经·蒹葭》里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2000多年前古人的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是现代人的传唱。可见,远方,与浪漫相关。
  远方,还与心灵自由相关。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里有歌词:“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据说,“橄榄树”一词为作曲家所改,三毛的原词填写的是“小毛驴”,因唱起来不够好听,便被改成了“橄榄树”。“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李贺《出城》)“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从这些诗句描绘中能够读出,驴几乎是古代文人出行的标配,最好还是“蹇驴”——又跛又笨的驴子。由此可以想见,三毛对现代的城市生活有一种厌倦感,她追求的是远方的那种古朴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远方在诗人海子那里却另有一番意味。远方仍然是远方,但却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而且远方的幸福是“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海子《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在三毛那里,“远方”更诗意化;而到了海子这里,“远方”与痛苦相关。不过,即便是“痛苦”的远方,也依然被诗人诗意化,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
  远方也未必人人向往。诗人贾岛的《渡桑干》中说:“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当人们厌倦眼前的生活时,就会对远方充满向往和想象;一旦到达远方,又不免生出新的愁绪——对故乡的向往、对亲友的思念。远方与故乡、远方的向往与故乡的思念,两种矛盾的思绪常常纠缠在一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身在远方,心在家乡,用想象中的未来相聚谈论现在的情景,以表达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若不是身在远方也难以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家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固然会怀想故乡,身在故乡的人也会想念远方的亲友。

会心处不必在远


  乐也好、苦也罢,远方却一定是激发诗情的要素。李白、杜甫都是到过远方的诗人。杜甫《登高》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后半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归依、四处流浪的生活。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杜甫以诗抒怀,既表现出流浪漂泊之苦痛,也时时歌吟转瞬即逝的美妙。流浪的生活成全了一代诗人的伟大。与杜甫的流浪不同,李白常常是主动云游四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在李白看来,理想就在远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不管事业是否有成、理想是否实现,与杜甫相似,远方成全了诗人李白。
  “志在远方”,除了谋求功利、实现人生理想,还有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寻求精神的寄托与自由。在远方与现实的对比中,现实往往成为人们想要逃避的对象。南北朝时的艺术家宗炳喜好山水,青壯年时游历千山万水,深得山水之趣,认为山水“质有而趣灵”“以形媚道”,其作用是“畅神而已”。他年纪大了以后,老病俱至,不能亲自去游历。为满足对远方的向往,宗炳便把游历过的山水都画在墙上,坐卧向之,实现其“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目的。不仅如此,宗炳还对着墙上的图画弹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可以想象,宗炳所创造的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情境。宗炳也成为“志在远方”的典范人物。
  其实,现实并非如此糟糕,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陶渊明也是“志在远方”的诗人,但他却没有游历四方,而是甘心家乡的农耕生活。其《饮酒》诗第五首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心远地自偏”是关键词。偏远的地方不一定在遥远的地方,只要“心远”,每个地方都可以是偏远的地方。陶渊明的“远方”,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精神空间。“道不远人”。既然“道”在身边,又何必去远方寻找呢?“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原来,苦苦寻找的东西竟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如此,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
其他文献
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简称SIT),是一种通过辐射或杂交等手段使害虫丧失繁育能力而自行绝灭的防治害虫的新方法。它以防治效果好,专一性强,不污染环境与农
2009年初春.一场罕见旱灾辅天盖地而来,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少见。土地龟裂、河道断流.麦苗枯死、饮水无源,火灾频发……灾难仿佛猝不及防。再回想2008
研究KMnO4,H2O2和NaClO作为氧化剂氧化玉米淀粉的PH值、温度、催化剂、氧化剂用量等对玉米淀粉粘合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西美国际咨询公司日前计划以新的理念、新的传播形式召开2012年钛白粉网络会议。即将召开的会议受到业界的强烈关注,会议分享、交流大约将持续一个小时。会议官网参会听众注册
历时6天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文简称“高交会”)于11月21日落下帷幕。本届展会共吸引29个国家和地区、34个外国组团在内的3012家展商参展,包括来自78个国家
2010年10月1日,是我国第61个国庆日。这是,小璐和小诺可开心了,不仅是因为国庆的7天长假.令他们最开心的是“嫦娥二号”即将“上丸天揽月”。小诺可是地道的航天迷呢!有热闹他可
就免费开放后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因规模扩大、人流激增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注意力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逐步转移到博客、微信和点评网等社交媒体上,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热点营销成为企业抓住
基于教师学习的情境—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北京市对教师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为教师成长提供实践现场的学习机会:建立市级实践培训基地及教师教育基地学
3f16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国际会议产业周暨会议产业厦门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会展杂志社社长倪玮到会致辞,中国会展杂志社执行社长陈宏兵向到会媒体和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