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德国“二元制”湖南本土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论述了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机制的途径,对同类高职院校加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可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二元制”;产教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25-02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关键时期,在职业教育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进一步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1],希望能够建立与国际化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此政策背景下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舍弗勒集团联合办学,推行德国“二元制”湖南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一、产教深度融合面临问题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契合度不高
多年来,学校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作为办学特色,而“长株潭”地区的太阳能、风能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产业还在萌芽状态,市场对新能源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太阳能、风能相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甚少,不愿意大规模接纳应届毕业生,给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政行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2017年湘潭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潭市发[2017]7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潭市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工作进度,但这些离学校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融合还任重而道远,有待相关政行校企合作细则继续出台,才能将“政行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当前形势下,给智能制造专业群深度对接湘潭“智造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
(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学校主要以二级学院、专业牵头直接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而在学校层面未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意见,对校企合作工作缺乏整体布局和宏观管理,一直是由教务处兼任这份职责,校企合作工作未形成合力,给专业群全面对接产业集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专业内涵建设有待提升,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足
专业缺乏在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导致了专业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严重不足,目前,绝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书本到书本”,匮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青年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锻炼,对一线生产的技术、问题和产业最新动态知之甚少,缺乏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给专业走出去,全方位服务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与德国舍弗勒集团合作,引入德国“二元制”产教融合模式
2016年9月,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落户湘潭经开区,在湘潭九华经济开发区建设全球首个“未来工厂”,在智能化、大规模个性化订制、数字化、高效化、精益生产、环保节能等方面独具特色。舍弗勒在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落户,预示着基于其企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大增。
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对接区域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2016年10月,经湘潭九华经开区牵线,学院与德国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湖南省率先开展德国二元制湖南本土化人才培养订单班,为德国舍弗勒集团在湖南湘潭成立的首家“未来工厂”订单培养人才[3]。
三、校企合作共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一)政、校、企三方合力组织全方位调研
2016年6月,由湘潭九华经开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人员、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培训团队、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与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三方组成调研团队,前往“二元制”本土化试点成功的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太仓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
(二)政校企三方共同制定可行性运作方案
政、校、企三方根据调研情况,针对“舍弗勒”班的开设,进行可行性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可行性运作方案。为首批舍弗勒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学员管理等进行全面资料收集,为 “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明确“舍弗勒”班人才培养目标为“未来工厂”技术骨干的培养。
(三)校企共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制定上,参照德国“双元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设计和制定本土化课程标准和培训标准。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指导,把企业的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把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结合,开发项目化课程。同时,将大专课程学习与AHK职业资格需求相融合。学生根据课程设置,就学期间,完成学校与德方安排的全部课程学习,毕业时,成绩合格,可拿到大学毕业证、德国的AHK证书。
四、深化产教融合取得的主要成效
基于企业工作流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微视频、课件、学习指南、习题库、试题库等;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和CRP系统建立在线网络课程,使“双元制”学员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目前,为“舍弗勒班”量身打造的网络优质课程有《机械制图与AutoCAD》《电工操作与工艺实施》《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12门,其中杨益梅老师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为省级名师课堂立項。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2]谭方勇,张震,方立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9.
[3]徐兆畅.努力实现“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化”——德国F+U领导培训学院培训学习心得[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
[4]袁大鹏.二元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以石家庄外事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二元制”;产教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25-02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关键时期,在职业教育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进一步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1],希望能够建立与国际化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此政策背景下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舍弗勒集团联合办学,推行德国“二元制”湖南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一、产教深度融合面临问题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契合度不高
多年来,学校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作为办学特色,而“长株潭”地区的太阳能、风能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产业还在萌芽状态,市场对新能源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太阳能、风能相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甚少,不愿意大规模接纳应届毕业生,给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政行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2017年湘潭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潭市发[2017]7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潭市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工作进度,但这些离学校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融合还任重而道远,有待相关政行校企合作细则继续出台,才能将“政行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当前形势下,给智能制造专业群深度对接湘潭“智造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
(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学校主要以二级学院、专业牵头直接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而在学校层面未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意见,对校企合作工作缺乏整体布局和宏观管理,一直是由教务处兼任这份职责,校企合作工作未形成合力,给专业群全面对接产业集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专业内涵建设有待提升,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足
专业缺乏在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导致了专业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严重不足,目前,绝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书本到书本”,匮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青年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锻炼,对一线生产的技术、问题和产业最新动态知之甚少,缺乏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给专业走出去,全方位服务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与德国舍弗勒集团合作,引入德国“二元制”产教融合模式
2016年9月,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落户湘潭经开区,在湘潭九华经济开发区建设全球首个“未来工厂”,在智能化、大规模个性化订制、数字化、高效化、精益生产、环保节能等方面独具特色。舍弗勒在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落户,预示着基于其企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大增。
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对接区域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2016年10月,经湘潭九华经开区牵线,学院与德国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湖南省率先开展德国二元制湖南本土化人才培养订单班,为德国舍弗勒集团在湖南湘潭成立的首家“未来工厂”订单培养人才[3]。
三、校企合作共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一)政、校、企三方合力组织全方位调研
2016年6月,由湘潭九华经开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人员、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培训团队、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与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三方组成调研团队,前往“二元制”本土化试点成功的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太仓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
(二)政校企三方共同制定可行性运作方案
政、校、企三方根据调研情况,针对“舍弗勒”班的开设,进行可行性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可行性运作方案。为首批舍弗勒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学员管理等进行全面资料收集,为 “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明确“舍弗勒”班人才培养目标为“未来工厂”技术骨干的培养。
(三)校企共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制定上,参照德国“双元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设计和制定本土化课程标准和培训标准。校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指导,把企业的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把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结合,开发项目化课程。同时,将大专课程学习与AHK职业资格需求相融合。学生根据课程设置,就学期间,完成学校与德方安排的全部课程学习,毕业时,成绩合格,可拿到大学毕业证、德国的AHK证书。
四、深化产教融合取得的主要成效
基于企业工作流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微视频、课件、学习指南、习题库、试题库等;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和CRP系统建立在线网络课程,使“双元制”学员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目前,为“舍弗勒班”量身打造的网络优质课程有《机械制图与AutoCAD》《电工操作与工艺实施》《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12门,其中杨益梅老师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为省级名师课堂立項。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2]谭方勇,张震,方立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9.
[3]徐兆畅.努力实现“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化”——德国F+U领导培训学院培训学习心得[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
[4]袁大鹏.二元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以石家庄外事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