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学习资源,落实革命传统作品教学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了顶层设计,为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指明了具体方向。从高中语文课程来看,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对革命传统教育尤为重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指南》为政策依据,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以高中课标相关要求为依托,阐述如何通过重组重构教材自然单元,整合教材学习资源,实现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价值。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郑昀、徐林祥立足真实语境,尝试发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新材料和新任务。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学刘锦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丁丁探讨如何从语文学科内部入手,开发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活动课程。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冯永忠基于“以文化人”理念,介绍了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路径。希望这四篇文章对大家通过语文课程更好地落实革命传统教育有所帮助。
  【摘要】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应关注其呈现出的革命历程、蕴含的革命精神、伟大崇高的审美特征以及对学生精神成长的独特价值。为达到课标要求,需要在教材自然单元的基础上重组重构,需要落实革命传统经典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活动。
  【关键词】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学习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设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人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强调革命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强调革命传统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和思想发育的特殊意义。落实课标的相关规定,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需要整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资源,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价值。
  一、借助典型作品,梳理革命历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包括《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百合花》《党费》《荷花淀》等战争题材小说,《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优秀论说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散文、小说,以及经典报告文学、革命者的书信等实用性文体优秀作品,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的若干自然单元。立足教材自然单元的单篇阅读教学,更关注“这一篇”的时代背景、艺术形象、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选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重组学习单元,能够帮助学生按照时间线索、历史进程建立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历程,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革命传统形成和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时代性。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党费》取材于长征路上,《荷花淀》描写了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百合花》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关系。三篇作品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者形象,共同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地讨论着共产党员的“先进”和“落后”,启发学生思考共产党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追求和重要作用。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被誉为1949~1966年表现先进人物的“压卷之作”,是以典型人物揭示时代风貌的经典作品。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优秀干部的代表,是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革命英雄的代表;“焦裕禄精神”诠释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被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可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典范新闻作品。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復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和“一国两制”方针,是建立在香港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香港问题,让世人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中流砥柱。
  按照历史进程重组重构上述几篇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关注革命精神的形成、丰富,关注革命精神的时代特征。学生借助经典作品梳理出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脉络,认识到革命传统虽然在行为表现上不同,但主题内容一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如此,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为形态多样的典型作品,将客观的历史事实与艺术作品有机融合,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价值观念: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依托人物形象,认识革命精神
  革命传统集中体现为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指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在课文中具体表现为革命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依据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革命精神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精神,每个历史阶段的革命精神均有若干典型代表。
  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体包括: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不但是思想和精神境界,也是工作和生活作风,是人们为改造生存现状、不断创造生活新境界的思想品质,也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畏物质条件的艰苦,不畏外部环境的困难,依靠自身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二是勤俭建国、无私奉献。它是人民群众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对待国家、集体与社会的一种精神境界,表现为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奉献社会的实践行动与意志品质。具体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等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和社会风尚。具体包括: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
  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教学中还需要选择典型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不同篇目中“碎片化”呈现的精神品质,建构对某种精神品质的整体认识。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长征胜利万岁》集中体现了长征精神,联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水》,联系八年级“名著导读”《长征》,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征,整合不同学习阶段对长征的认识,尝试解释“长征精神”。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补充阅读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关注其中对“伟大的长征精神”的阐释,引导学生调整、修正已有的认识,形成新的思考和评价。更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条引用例证讨论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在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关联,在关联的基础上形成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拓展阅读,推动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走向准确、深刻。
  熟悉革命精神的概念以及各种革命精神的内涵,能够帮助教师形成自觉意识。有些课文从不同侧面诠释着革命精神,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现的自信、自强和自豪,《大战中的插曲》表现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需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形成感悟、有所思考。很多课文包含但不集中体现某种革命精神,也需要提示、提醒学生。需要说明的是,革命传统作品是革命精神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团结有志之士,挽救国家存亡过程中形成的爱国、顽强、奉献、自信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学习过程中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其文化源头。
  三、强化情感体验,辨析审美特征
  革命传统作品的写作背景大多为极端严酷的环境:历史的困境、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建设条件……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革命英雄人物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出大胸怀、大志向的崇高美。阅读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语境,营造个人体验情境,强化革命精神带给他们的情感冲击力,启发学生认识到生动深刻的语言文字背后那些庄严、神圣、凝重、深沉的场景,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让革命精神对他们产生持续而深层次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红烛》《荷花淀》《百合花》《党费》都是营造个人体验情境的典型载体,可以依托融入式的阅读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彼时彼刻共产党员的所思所想,认识到他们高远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品格。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组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可以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实现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价值——形成伟大与崇高的审美观。
  第一组为《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组课文可以从“理性思考”和“革命激情”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政论文中的伟人形象,认识到伟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要凸显课文结构、语言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启发学生认识到冷静严峻是革命激情的另一种表达。
  第二组为《在(人民報)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组课文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关联: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与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传统形成的理论基础,革命传统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通过互文解读,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阅读材料中发现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解释,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统整。
  第三组为《拿来主义》《祝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阿Q正传》。这组课文可以从“鲁迅的革命精神”这一角度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文化的理性认知,思考文化的继承、坚守与践履。
  三组课文的重组重构,启发学生思考革命传统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
  四、联系现实生活,探寻当代价值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不只出现在战争年代,革命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联结纽带,在新时期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个人精神品质的涵养,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弘扬,是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精神力量。革命传统的崇高美总是出现在具体的场域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典范,女排精神在科学攻坚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得到彰显。革命传统具有思想引导、道德示范的重要作用,向学生传递着奉献精神、首创精神、时代精神,革命精神蕴含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工匠精神,认识到的就不仅仅是劳动的价值,还能够看到革命传统的当代表现,看到革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革命传统的学习者,更是革命传统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课标要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既要关注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语言规范性,又要尽量有针对性;同时要视野开阔,努力发掘新的材料,尤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材料”,新材料的发现与挖掘为学生站在更广阔的时空理解革命传统奠定了基础,为革命传统当代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课标在选修阶段还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必修阶段基于教材自然单元的单篇解读,选择性必修阶段若干个学习单元的重构,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准备了资源,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在选修阶段,需要关注红色经典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立足革命传统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也可以用跨学科学习活动整合整本书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比如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欣赏、革命英雄人物后代寻访、革命遗址与纪念馆的参观等,学习成果包括读书笔记、书评,采访提纲、采访记录,人物小传、人物综述等。总之,教师要综合各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整合不同教学组织形态,实现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价值。
其他文献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更有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开展深度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得深度学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得深度学习,需要确立一种融合取向的教學观,改变两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回到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展开融合性的学习模式设计。  实践参与促进融合性学习  在实践参与中,学生不仅能够开
期刊
革命传统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全面地呈现了革命者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这些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是教材中鲜活的例子,我们要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和育人
数学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生活性、逻辑性、综合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数学教师放眼全学科,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学科壁垒,重新厘清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数学教学主题,搜集丰富的全学科资源,有选择、有创造性地进行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导向重在说明评价对学生、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下,学业评价应该是关注个别差异的、多元的、全面的、动态的和开放性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评价覆盖全面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革命文化熏陶,在内容选择上作了精心的编排。由于此类课文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存有疏离,因此,教师须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立足学生,以问题驱动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认知空白处”“情节冲突处”“文本留白处”“价值认同处”提出困惑,从而促进生本之间的积极对话。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将“红色基因”无痕地浸润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关键词】革命传统,问题驱动
【摘要】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整体感知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題中,安排了相当一部分整体感知类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把握这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从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着手,有效施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整体感知,课后习题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和了解,这是学生阅读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作为特殊的单元类型,采用单线组元形式,具有独特的单元内部结构,目标指向习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单元精读课的教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向习作,二是注
统编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科书内容中的比重.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课后习题、
期刊
“多学科融合”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双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新方法,注重对学科本位、学科之间脱离的现状进行调整,确保课程体系有均衡性、融合性的特征,旨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此环境下,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多学科融合教育,收获了一些成果。  学科融合是必然趋势  学科融合顺应世界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
期刊
【摘要】在统编教材古诗文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古诗如何教学更有效?本文从放开声音读古诗,放飞想象品古诗,巧妙组合联古诗,生活之中用古诗四个方面介绍了古诗教学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教学,读,品,联,用  統编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增加明显,如温儒敏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