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惊呼,中国企业正在把智能手机做成红海。的确,本土主流机型与国际品牌价差正在越拉越大。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全球智能手机99%的利润被苹果、三星拿走了”,这意味着包括联想、华为、小米、酷派等众多本土品牌,只能分抢那不到1%的利润。
实际上,擅长把蓝海市场做成红海的不止手机企业。中国的光伏产业、彩电产业更是如此。
在大和强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的观点。他说:“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最后的落脚点仍是一个“大”字。这一观念,直接主导了TCL对法国汤姆逊CRT电视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收购,结果差一点把TCL压垮,好多年才喘过气。
扎克伯格从来没有给facebook提出过什么发展目标,也没看到库克给苹果提过三年计划、五年计划,甚至连三星电子这样的传统企业也没有。2005年,三星电子全球总裁尹钟龙来华访问,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三星来说,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核心技术开发,第二重要的事情是核心技术开发,第三重要的事情还是核心技术开发”。原来他们在忙核心技术开发。
乔布斯开发iphone用了7年时间。7年做一款产品,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让我想起那句话,“要想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产品是技术的物化,市场是产品较量的舞台,规模是较量的结果。市场竞争到最后,比拼的是产品和技术,消费者买你的产品最终看中的是产品,而不是你美妙的承诺和炫酷的广告。
中国企业在忙什么呢?忙营销,忙降价。小米科技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公司,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传奇。但就是这样一个公司,“侵权”、“抄袭”、“造假”等各种非议仍然缠身。如果以观察苹果、谷歌、facebook的标准观察小米,你不得不承认,在尊重知识产权上,小米未必经得起拷问。
事实上,小米手机入市之初,即有官方媒体批评它除了“拿来主义”什么都没有。小米的成功,被视为营销的成功而非产品的成功。而我们知道,营销的成功是靠不住的,营销主导型企业鲜有长命百岁的,大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当然不会因此而断言小米也是这样的结局,但我希望,以雷军的聪明,小米应该抓住时机尽快完成向科技型公司的转型,走苹果、谷歌、facebook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与国际品牌形成正面竞争?因为我们存在两大短板:一是产品短板,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这几年我们的产品和国际品牌差距已经没那么大,我们到底差在哪儿呢?差在人家是开发者,我们是跟随者、模仿者,就差在这一点上。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先发优势,没有专利优势,得向人家缴专利费。二是品牌短板,我们的品牌缺乏影响力。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很少,即使在国内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名牌与国际品牌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换言之,你也许有知名度,但你美誉度不行。
中国企业普遍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不愿意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去布局,总幻想走捷径挣快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急功近利的企业,怎么可能打造成被人仰慕的世界品牌?好在这种状况目前正在改变。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怎么办?打价格战。所谓“价格战”,就是我产品不如你品牌不如你,但我卖得比你便宜,我用低价吸引消费者。
但如果大家一窝蜂都走低价路线那就错了,我们拱手把高端市场让给别人,然后自己人在低端市场打得不可开交。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90%以上定位于低端品牌,这就很危险。中国企业必须在高、中、低三个层面与国际品牌形成全方位竞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似乎没有信心在高端市场和外资品牌竞争。在低端市场看起来做得风生水起,其实挣的每一分钱都没有尊严。
实际上,擅长把蓝海市场做成红海的不止手机企业。中国的光伏产业、彩电产业更是如此。
在大和强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的观点。他说:“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最后的落脚点仍是一个“大”字。这一观念,直接主导了TCL对法国汤姆逊CRT电视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收购,结果差一点把TCL压垮,好多年才喘过气。
扎克伯格从来没有给facebook提出过什么发展目标,也没看到库克给苹果提过三年计划、五年计划,甚至连三星电子这样的传统企业也没有。2005年,三星电子全球总裁尹钟龙来华访问,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三星来说,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核心技术开发,第二重要的事情是核心技术开发,第三重要的事情还是核心技术开发”。原来他们在忙核心技术开发。
乔布斯开发iphone用了7年时间。7年做一款产品,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让我想起那句话,“要想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产品是技术的物化,市场是产品较量的舞台,规模是较量的结果。市场竞争到最后,比拼的是产品和技术,消费者买你的产品最终看中的是产品,而不是你美妙的承诺和炫酷的广告。
中国企业在忙什么呢?忙营销,忙降价。小米科技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公司,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传奇。但就是这样一个公司,“侵权”、“抄袭”、“造假”等各种非议仍然缠身。如果以观察苹果、谷歌、facebook的标准观察小米,你不得不承认,在尊重知识产权上,小米未必经得起拷问。
事实上,小米手机入市之初,即有官方媒体批评它除了“拿来主义”什么都没有。小米的成功,被视为营销的成功而非产品的成功。而我们知道,营销的成功是靠不住的,营销主导型企业鲜有长命百岁的,大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当然不会因此而断言小米也是这样的结局,但我希望,以雷军的聪明,小米应该抓住时机尽快完成向科技型公司的转型,走苹果、谷歌、facebook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与国际品牌形成正面竞争?因为我们存在两大短板:一是产品短板,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这几年我们的产品和国际品牌差距已经没那么大,我们到底差在哪儿呢?差在人家是开发者,我们是跟随者、模仿者,就差在这一点上。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先发优势,没有专利优势,得向人家缴专利费。二是品牌短板,我们的品牌缺乏影响力。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很少,即使在国内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名牌与国际品牌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换言之,你也许有知名度,但你美誉度不行。
中国企业普遍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不愿意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去布局,总幻想走捷径挣快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急功近利的企业,怎么可能打造成被人仰慕的世界品牌?好在这种状况目前正在改变。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怎么办?打价格战。所谓“价格战”,就是我产品不如你品牌不如你,但我卖得比你便宜,我用低价吸引消费者。
但如果大家一窝蜂都走低价路线那就错了,我们拱手把高端市场让给别人,然后自己人在低端市场打得不可开交。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90%以上定位于低端品牌,这就很危险。中国企业必须在高、中、低三个层面与国际品牌形成全方位竞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似乎没有信心在高端市场和外资品牌竞争。在低端市场看起来做得风生水起,其实挣的每一分钱都没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