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应当加强针对性研究,给予更多关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让孩子快乐成长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留守;关爱;阳光;快乐;成长
“留守”学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中特殊的群体。城市化、村镇化进程让“留守”孩子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让留守学生心理上不再孤单、如何让他们变得更阳光、如何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成长,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从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创设良好氛围,教育学生直面现实,培养坚毅勇敢担当品格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走进心里,让孩子不再孤单
我很喜欢卢志丹老师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里面的许多观点和做法我是很认同的。孩子有孩子的看法,每当孩子觉得大人们的说法、做法与他们思维世界里产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隔膜。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不会感到孤单。老师要拥有“爱”这把金钥匙,包容和宽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心灵大门才会向你敞开,让你靠近,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马同学与其爷爷闹得天翻地覆,口口声声让其爷爷赔钱。其爷爷说“没有”,他竟然说出“没钱就去卖血”……留守老人向班主任求助,帮忙解决这个留守孩子的老大难。当我了解清楚事情的经过后,马同学喜欢玩游戏,宣称他的装备和级别都值几万、十几万了……他父母出门在外无法有效地劝导,其爷爷怕他上瘾强制收缴后,他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性格变得孤僻暴躁……接到这个求助,我没有苦口婆心去劝导,而是进一步了解到现在孩子主要玩的游戏就是“王者荣耀”,并对其中的级别、装备等进行基本了解。在和他交流聊天时,我从蹩脚的游戏“专业”角度出发。“其实那号也不值什么钱,都是网游们相互吹捧炒作的”“你装备还缺什么?要不,我的装备送给你?”“你问你爷爷要钱用来做什么”……当然,远远不止以上的几句话,他惊愕的眼神和短短的几句话“老师,你也会玩?”他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与他沟通起来方便多了。之后,我还倡导班上同学,与他一起交流讨论学习生活,充实其课余时间的活动。慢慢地,我们都走近了马同学,他也从孤单中走出来,有了更多的同学朋友。再后来,家长打电话来沟通,说马同学在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会一回到家就玩手机,会主动关心爷爷并照顾他,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二、俯下身子,与孩子同个视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师在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同一个视角。接近孩子的高度,给学生平行的高度,学生会对教师、对课堂产生比较稳定的情绪,会与教师有更多的心灵交互。很多时候,这种“俯下”会成为打开学生心结的金锁匙。
记得有一年,我班一个留守刘同学在课外活动课时间拿着一根长长的竹杆在打橄榄,不小心竹杆打伤了围观的同学……本就给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的坏孩子,还出了“流血事件”。尽管经过老师的妥善处理,这件事算“过去”了。但这位同学经对方家长好几天的纠缠、同学的远离,变得更加的不合群,神情有时有点“敌视”……我特意找了个空闲,与这位同学平坐在校园边上的石板凳上聊起了家常。他的一句“其实,我只是想摘些橄榄给爷爷吃,听说可以降血压……没想打到了同学”,我一改过去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说教,随意站起身,“看,那边有几颗……这里又有……”一会儿我们就捡到了十几颗。他感受到了我的真诚,没有了顾虑,聊起了他的更多。“他只是想给爷爷吃几颗能降血压的果子”,孝心是没有错的。我把爱惜树木、关爱生命健康、安全防范等道理给他理一理,也就顺了。是啊,俯下身子换个角度、与孩子用平行的视线看问题,给学生一个平等倾诉的机会,就能获得孩子内心的另一个世界,往往也能收获更优秀的孩子。
三、创设氛围,让孩子阳光一片
周末离开校园,这些留守孩子像落单的大雁,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没有老师和家长的陪伴、没有同龄小朋友一起的玩耍、没有大人的管束,要么就是独自呆在家里,玩着手机电脑;要么就是外出“周游列国”……如此这些情况,会使孩子的心更“野”。 我倡导留守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学会体谅老人、体谅父母;热爱家庭、热爱同学、热爱班集体,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劳动是快乐的。
在实践中,我积极创设多种关爱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去关爱留守学生。我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儿童”的班队主题会、周末小小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关爱的氛围。如我组织留守学生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书画、音乐、手工、体育等进行培训辅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报名,“学成”以后,并给他们展示成果的机会,张贴、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录制视频发到家长群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有了成就感,自信心就更足了,接下来因势利导的工作便更容易开展,孩子成长路上便会充满阳光。
四、直面现实,让 “无奈”助力成长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蜜罐里长大的,留守孩子也是如此。尽管他们远离父母,但其父母觉得亏欠了孩子什么,对孩子的要求会百依百顺。学生在这种从小就倍受宠爱的氛围、留守的生活里长大,往往心理很脆弱,经不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教师要教育学生面对既有现实,无论什么困难、挫折,都要乐观、勇敢、坦然去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挑战。
远离父母的庇护、在家留守是一种无奈,但如果我们敢于直面现实,对培养学生坚毅的生命力、坚强的品格,往往这种挫折又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比如,让学生学会负责任:准时自己叫醒自己,不再依赖爷辈;不把过错推给他人,学会勇于担责;承担部分家务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试想从小就学会了在挫折面前有刚毅的品格,长大后困难、挫折在他面前就不再是个事。
总而言之,关爱留守儿童不是某个人、某个老师、某个学校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立体关爱,才会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我们广大教师在實际工作中,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就能让他们享受更多温馨和幸福,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读本[J].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9(06).
[2]杨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8).
【关键词】留守;关爱;阳光;快乐;成长
“留守”学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中特殊的群体。城市化、村镇化进程让“留守”孩子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让留守学生心理上不再孤单、如何让他们变得更阳光、如何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成长,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试从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创设良好氛围,教育学生直面现实,培养坚毅勇敢担当品格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走进心里,让孩子不再孤单
我很喜欢卢志丹老师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里面的许多观点和做法我是很认同的。孩子有孩子的看法,每当孩子觉得大人们的说法、做法与他们思维世界里产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隔膜。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不会感到孤单。老师要拥有“爱”这把金钥匙,包容和宽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心灵大门才会向你敞开,让你靠近,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马同学与其爷爷闹得天翻地覆,口口声声让其爷爷赔钱。其爷爷说“没有”,他竟然说出“没钱就去卖血”……留守老人向班主任求助,帮忙解决这个留守孩子的老大难。当我了解清楚事情的经过后,马同学喜欢玩游戏,宣称他的装备和级别都值几万、十几万了……他父母出门在外无法有效地劝导,其爷爷怕他上瘾强制收缴后,他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性格变得孤僻暴躁……接到这个求助,我没有苦口婆心去劝导,而是进一步了解到现在孩子主要玩的游戏就是“王者荣耀”,并对其中的级别、装备等进行基本了解。在和他交流聊天时,我从蹩脚的游戏“专业”角度出发。“其实那号也不值什么钱,都是网游们相互吹捧炒作的”“你装备还缺什么?要不,我的装备送给你?”“你问你爷爷要钱用来做什么”……当然,远远不止以上的几句话,他惊愕的眼神和短短的几句话“老师,你也会玩?”他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与他沟通起来方便多了。之后,我还倡导班上同学,与他一起交流讨论学习生活,充实其课余时间的活动。慢慢地,我们都走近了马同学,他也从孤单中走出来,有了更多的同学朋友。再后来,家长打电话来沟通,说马同学在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会一回到家就玩手机,会主动关心爷爷并照顾他,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二、俯下身子,与孩子同个视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师在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同一个视角。接近孩子的高度,给学生平行的高度,学生会对教师、对课堂产生比较稳定的情绪,会与教师有更多的心灵交互。很多时候,这种“俯下”会成为打开学生心结的金锁匙。
记得有一年,我班一个留守刘同学在课外活动课时间拿着一根长长的竹杆在打橄榄,不小心竹杆打伤了围观的同学……本就给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的坏孩子,还出了“流血事件”。尽管经过老师的妥善处理,这件事算“过去”了。但这位同学经对方家长好几天的纠缠、同学的远离,变得更加的不合群,神情有时有点“敌视”……我特意找了个空闲,与这位同学平坐在校园边上的石板凳上聊起了家常。他的一句“其实,我只是想摘些橄榄给爷爷吃,听说可以降血压……没想打到了同学”,我一改过去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说教,随意站起身,“看,那边有几颗……这里又有……”一会儿我们就捡到了十几颗。他感受到了我的真诚,没有了顾虑,聊起了他的更多。“他只是想给爷爷吃几颗能降血压的果子”,孝心是没有错的。我把爱惜树木、关爱生命健康、安全防范等道理给他理一理,也就顺了。是啊,俯下身子换个角度、与孩子用平行的视线看问题,给学生一个平等倾诉的机会,就能获得孩子内心的另一个世界,往往也能收获更优秀的孩子。
三、创设氛围,让孩子阳光一片
周末离开校园,这些留守孩子像落单的大雁,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没有老师和家长的陪伴、没有同龄小朋友一起的玩耍、没有大人的管束,要么就是独自呆在家里,玩着手机电脑;要么就是外出“周游列国”……如此这些情况,会使孩子的心更“野”。 我倡导留守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学会体谅老人、体谅父母;热爱家庭、热爱同学、热爱班集体,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劳动是快乐的。
在实践中,我积极创设多种关爱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去关爱留守学生。我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儿童”的班队主题会、周末小小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关爱的氛围。如我组织留守学生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书画、音乐、手工、体育等进行培训辅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报名,“学成”以后,并给他们展示成果的机会,张贴、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录制视频发到家长群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有了成就感,自信心就更足了,接下来因势利导的工作便更容易开展,孩子成长路上便会充满阳光。
四、直面现实,让 “无奈”助力成长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蜜罐里长大的,留守孩子也是如此。尽管他们远离父母,但其父母觉得亏欠了孩子什么,对孩子的要求会百依百顺。学生在这种从小就倍受宠爱的氛围、留守的生活里长大,往往心理很脆弱,经不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教师要教育学生面对既有现实,无论什么困难、挫折,都要乐观、勇敢、坦然去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挑战。
远离父母的庇护、在家留守是一种无奈,但如果我们敢于直面现实,对培养学生坚毅的生命力、坚强的品格,往往这种挫折又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比如,让学生学会负责任:准时自己叫醒自己,不再依赖爷辈;不把过错推给他人,学会勇于担责;承担部分家务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试想从小就学会了在挫折面前有刚毅的品格,长大后困难、挫折在他面前就不再是个事。
总而言之,关爱留守儿童不是某个人、某个老师、某个学校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立体关爱,才会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我们广大教师在實际工作中,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就能让他们享受更多温馨和幸福,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读本[J].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9(06).
[2]杨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