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对每一科学习内容的兴趣高低,与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就地理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了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34
一、学习需要的激发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需要。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与社会比较关系紧密的地理问题,并进行认真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需要。例如,结合目前的交通拥挤、人口多、居住条件差、空气污浊、噪音等问题,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启发学生如何来解决?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所以,学习地理的情绪高涨。
二、创设无意注意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所谓无意注意,就是指某人在注意某项事物的时候,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而有意注意,则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时,人需要积极主动地观察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而许多学生对地理不重视,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多创造以希望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觉性。
1. 充分运用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导言,作为一般的教学形式,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是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可见,导言虽不是正文,却是能够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的关键,运用得当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设计有新意、趣味性强、有悬念的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出来。兴趣的激发不应该完全停留在导言上,而是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即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教学实际的授课内容提出趣味性强、思考性强的问题。
2. 利用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兴趣。有些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提示宇宙的奥秘,自然现象或地理环境的内部规律等等,从而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学生自懂事起,就对天体产生过无限遐想,父母的解释既不全面,有时又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学生说:“我知道宇宙很大”、“有很多星星”、“有种种神秘感”。学完“天体和天体系统”一节后,发现“宇宙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的说“现在才知道天空中的星星还有区别,始终明亮的是恒星,一闪一闪的才是行星,是地球的同类”等等。通过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纠正了以前形成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概念,克服了迷信思想,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唯物主义教育。
3. 利用语言艺术,激起兴趣。实践证明,如能运用诗歌、民谣、谚语等多种语言艺术来描述讲解地理事物现象,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语言是教师的武器,语言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悦耳的“音”,顿挫的“调”,适中的(节)“拍”等美丽的语言外壳,更加之有趣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又能使地理事物、现象富于情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从而掀起一个又一个兴奋的浪潮。例如,利用诗歌“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描述我国地理特征中的冬季南北温差大。利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天气特征。利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山地垂直自然带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平時多积累并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直观教学原则是一个古老的原则,是教师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形象化语言等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正确深刻理解教材打基础。该过程贯彻以“闻”、“见”为基础的思想,首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这一过程正符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甚至连书本,教鞭都可以作为教具,既简便易行,又生动形象。
5. 利用典型例子、资料、地理事实,激发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时,恰到好处的例子、数据、资料会使地理事物更充实,一些问题也会因为有了这些具体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资料而迎刃而解。例如:讲完“密度流”后,让学生朗读一段小材料:“二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海上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军仍屡屡遭受德军舰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巨大损失,原因是德军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潜艇发动机,借助“密度流”作战,这一资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密度流的存在,印象更深刻。再如:在讲“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时,指出:“我国水土流失相当严重,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其中黄河每年就携带12亿吨泥沙入海”,如果把以上的数据改为“许多”、“若干”等就大大降低了说服力,所以,多以准确有说服力的数据教学,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
总之,兴趣教学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开阔眼界,激励人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则学起来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所以,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情感的激发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中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利用这一点,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好感,进而培养学生产生追求地理知识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进一步发展为“我爱学”。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
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爱学的情感。首先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这是情感激发的基础。其次,是教师对学生们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将信任、肯定、赞许等信息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这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再次,对学生优点长处及时表扬,适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好教师纯熟的业务水平,如简洁明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姿态语言及好的板书、板画基本功,这些都会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他们会从心里佩服,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看来,情感的激发在教学中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实践证明:较好地开发非智力因素,的确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34
一、学习需要的激发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需要。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与社会比较关系紧密的地理问题,并进行认真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需要。例如,结合目前的交通拥挤、人口多、居住条件差、空气污浊、噪音等问题,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启发学生如何来解决?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所以,学习地理的情绪高涨。
二、创设无意注意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所谓无意注意,就是指某人在注意某项事物的时候,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而有意注意,则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时,人需要积极主动地观察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而许多学生对地理不重视,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多创造以希望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觉性。
1. 充分运用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导言,作为一般的教学形式,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是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可见,导言虽不是正文,却是能够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的关键,运用得当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设计有新意、趣味性强、有悬念的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出来。兴趣的激发不应该完全停留在导言上,而是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即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教学实际的授课内容提出趣味性强、思考性强的问题。
2. 利用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兴趣。有些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提示宇宙的奥秘,自然现象或地理环境的内部规律等等,从而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学生自懂事起,就对天体产生过无限遐想,父母的解释既不全面,有时又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学生说:“我知道宇宙很大”、“有很多星星”、“有种种神秘感”。学完“天体和天体系统”一节后,发现“宇宙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的说“现在才知道天空中的星星还有区别,始终明亮的是恒星,一闪一闪的才是行星,是地球的同类”等等。通过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纠正了以前形成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概念,克服了迷信思想,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唯物主义教育。
3. 利用语言艺术,激起兴趣。实践证明,如能运用诗歌、民谣、谚语等多种语言艺术来描述讲解地理事物现象,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语言是教师的武器,语言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悦耳的“音”,顿挫的“调”,适中的(节)“拍”等美丽的语言外壳,更加之有趣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又能使地理事物、现象富于情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从而掀起一个又一个兴奋的浪潮。例如,利用诗歌“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描述我国地理特征中的冬季南北温差大。利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天气特征。利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山地垂直自然带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平時多积累并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直观教学原则是一个古老的原则,是教师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形象化语言等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正确深刻理解教材打基础。该过程贯彻以“闻”、“见”为基础的思想,首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这一过程正符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甚至连书本,教鞭都可以作为教具,既简便易行,又生动形象。
5. 利用典型例子、资料、地理事实,激发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时,恰到好处的例子、数据、资料会使地理事物更充实,一些问题也会因为有了这些具体说服力的权威性的资料而迎刃而解。例如:讲完“密度流”后,让学生朗读一段小材料:“二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海上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军仍屡屡遭受德军舰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巨大损失,原因是德军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潜艇发动机,借助“密度流”作战,这一资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密度流的存在,印象更深刻。再如:在讲“合理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时,指出:“我国水土流失相当严重,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其中黄河每年就携带12亿吨泥沙入海”,如果把以上的数据改为“许多”、“若干”等就大大降低了说服力,所以,多以准确有说服力的数据教学,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
总之,兴趣教学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开阔眼界,激励人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则学起来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所以,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情感的激发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中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利用这一点,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好感,进而培养学生产生追求地理知识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进一步发展为“我爱学”。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
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爱学的情感。首先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这是情感激发的基础。其次,是教师对学生们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将信任、肯定、赞许等信息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这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再次,对学生优点长处及时表扬,适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好教师纯熟的业务水平,如简洁明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姿态语言及好的板书、板画基本功,这些都会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他们会从心里佩服,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看来,情感的激发在教学中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实践证明:较好地开发非智力因素,的确能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