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随文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之中或阅读教学之后,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习了文本的表达方式、领会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后,进行的练笔活动。这样的练笔活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及时积累运用文本语言,掌握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习作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随文练笔的有效性,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 续写,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有些文本在结尾部分戛然而止,留有悬念,引人遐想,耐人寻味。教师利用学生阅读教学后产生的兴奋、好奇、期待的心理,及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不但满足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遐想的愿望,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言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但续写不是随意的猜想,教师要注意结合文本获得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者情感发展的方向,对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使得文本内容和学生续写内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例如,《爱之链》一文在结尾部分,女店主得到了老妇人的资助后,对四处奔波、疲倦不堪而熟睡的丈夫乔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那么,乔依醒来后会发生什么呢?请根据原文来续写故事。阅读文本后,学生感受到乔依夫妇是这样的一种形象:他们勤劳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不求回报。那么在续写的故事中,他们俩会因为老妇人的資助而欣喜若狂,改变本性吗?他们会怎样对待这笔资助金呢?他们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有了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把握,我相信学生续写的故事,不但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而且还能深化文本的主题。
二、 仿写,揣摩言语表达形式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揣摩理解,感悟其特点后及时进行仿写,不仅能满足儿童好表现的需要,激发练笔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真切感悟语言表达的方式,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孔子游春》第2自然段中写道:“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此处教师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不但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学生发现要仿写的句式具有这样的特点:( )的( )是她( )的( )。这是一个用“是”构成的暗喻句式,并且整个句子还要围绕“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个中心句展开仿写。前部分说的是大自然中的事物,后部分说的是一个母亲形象的特点。教师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和母亲的形象有相似之处呢?比如,大自然中的星星和母亲头发上闪光的发卡,河流和血脉,轻风和呼吸,花草和衣裳,鸟鸣和歌声……于是再让学生进一步完成练笔:( )的星星是她( )的发卡,( )的河流是她( )的血脉,( )的轻风是她( )的呼吸……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言语表达的特点,并在针对性的练笔实践中进行运用、巩固,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语言形式的精妙,才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提高习作中语句的优美性和生动性。
三、 改写,切合文本基本内容
对文本的内容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换一种叙述方式、观察角度、体裁形式等,对现有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既新颖有趣,又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改写只是对内容表达形式的变化,不能违背文本的基本内容,更不能和原文主题思想产生冲突。例如,将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改写成一个叙述性的小故事。首先,教师要在学生充分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加入特定的时间、地点,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心理等,将古诗改写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例如,一位学生写的:“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一个头发有点蓬乱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扛着一根鱼竿,拎着一只小桶,来到了一条小河边。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撒下鱼食,然后就随意地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开始钓鱼。河边的野草很茂密,掩映了他的身影。他手里握住一根鱼竿,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河面。一会儿,鱼儿们游过来吃食了,小男孩很开心。正巧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河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他看见了这个钓鱼的小男孩,就大声问他:‘小朋友,请问去xx怎么走呀?’这个小男孩头也不抬,远远地向着问路人招了招手,示意他走近些,再小声地告诉他。原来他这样做是不希望因回答路人的问话发出的声音,吓跑了正要咬钩的鱼儿呢。这是一个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啊!”故事的编写以诗句为蓝本,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诗句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诗中小儿天真可爱而又不失机灵的形象。这里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小儿之所以没有立即回答路人的问话,而用手势示意,并非他不愿回答,而是不能回答。如果在故事中将小男孩描写成一个面对别人的询问不理不睬,甚至于流露出厌烦恼怒的没有礼貌的孩子,那么就与读者和作者心目中小男孩的形象大相径庭了。
再如教学《恐龙》一课,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扮演某种恐龙,写恐龙的自述。例如:“我叫雷龙。我的身体很庞大,体重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我每走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因此人们就叫我雷龙。我们雷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是卵生的。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呢。”这种自述,实际是学生变换了文本叙述的人称,将自己变成了恐龙本身,对文本内容经过思维的加工、重组,有选择地介绍文本的相关内容,不但使他们更完整、更深切地理解了不同恐龙的特点,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训练了思维能力。
四、补写,发挥想象补写空白
留白,是书画艺术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笔断意连,更显意韵;画中无景,景在画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妙处。同样,文本中语言的留白,也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使人在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激起了想象的欲望。教师敏锐地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发挥想象,适时补写空白之处,正顺应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他们定会欣然提笔。《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的“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受到小姑娘的建议后,穿戴得整整齐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结合课文的插图,以及最初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的印象来源——蓬乱的灰白头发,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想象爱因斯坦的改变:头发梳得怎样了,衣服是什么样子的,上下怎么搭配的,穿了什么鞋子,才使得整个人看起来很精神、很绅士的样子。当然,也可以放弃插图,让学生自由想象社会生活中人们穿戴得体的样子进行描述。
随文练笔,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目标,让学生获得习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升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开发区八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 续写,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有些文本在结尾部分戛然而止,留有悬念,引人遐想,耐人寻味。教师利用学生阅读教学后产生的兴奋、好奇、期待的心理,及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续写,不但满足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遐想的愿望,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言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但续写不是随意的猜想,教师要注意结合文本获得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者情感发展的方向,对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使得文本内容和学生续写内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例如,《爱之链》一文在结尾部分,女店主得到了老妇人的资助后,对四处奔波、疲倦不堪而熟睡的丈夫乔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那么,乔依醒来后会发生什么呢?请根据原文来续写故事。阅读文本后,学生感受到乔依夫妇是这样的一种形象:他们勤劳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不求回报。那么在续写的故事中,他们俩会因为老妇人的資助而欣喜若狂,改变本性吗?他们会怎样对待这笔资助金呢?他们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有了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把握,我相信学生续写的故事,不但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而且还能深化文本的主题。
二、 仿写,揣摩言语表达形式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揣摩理解,感悟其特点后及时进行仿写,不仅能满足儿童好表现的需要,激发练笔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真切感悟语言表达的方式,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孔子游春》第2自然段中写道:“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此处教师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不但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学生发现要仿写的句式具有这样的特点:( )的( )是她( )的( )。这是一个用“是”构成的暗喻句式,并且整个句子还要围绕“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个中心句展开仿写。前部分说的是大自然中的事物,后部分说的是一个母亲形象的特点。教师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和母亲的形象有相似之处呢?比如,大自然中的星星和母亲头发上闪光的发卡,河流和血脉,轻风和呼吸,花草和衣裳,鸟鸣和歌声……于是再让学生进一步完成练笔:( )的星星是她( )的发卡,( )的河流是她( )的血脉,( )的轻风是她( )的呼吸……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言语表达的特点,并在针对性的练笔实践中进行运用、巩固,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语言形式的精妙,才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提高习作中语句的优美性和生动性。
三、 改写,切合文本基本内容
对文本的内容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换一种叙述方式、观察角度、体裁形式等,对现有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既新颖有趣,又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改写只是对内容表达形式的变化,不能违背文本的基本内容,更不能和原文主题思想产生冲突。例如,将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改写成一个叙述性的小故事。首先,教师要在学生充分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加入特定的时间、地点,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心理等,将古诗改写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例如,一位学生写的:“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一个头发有点蓬乱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扛着一根鱼竿,拎着一只小桶,来到了一条小河边。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撒下鱼食,然后就随意地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开始钓鱼。河边的野草很茂密,掩映了他的身影。他手里握住一根鱼竿,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河面。一会儿,鱼儿们游过来吃食了,小男孩很开心。正巧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河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他看见了这个钓鱼的小男孩,就大声问他:‘小朋友,请问去xx怎么走呀?’这个小男孩头也不抬,远远地向着问路人招了招手,示意他走近些,再小声地告诉他。原来他这样做是不希望因回答路人的问话发出的声音,吓跑了正要咬钩的鱼儿呢。这是一个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啊!”故事的编写以诗句为蓝本,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诗句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诗中小儿天真可爱而又不失机灵的形象。这里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小儿之所以没有立即回答路人的问话,而用手势示意,并非他不愿回答,而是不能回答。如果在故事中将小男孩描写成一个面对别人的询问不理不睬,甚至于流露出厌烦恼怒的没有礼貌的孩子,那么就与读者和作者心目中小男孩的形象大相径庭了。
再如教学《恐龙》一课,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扮演某种恐龙,写恐龙的自述。例如:“我叫雷龙。我的身体很庞大,体重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我每走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因此人们就叫我雷龙。我们雷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是卵生的。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呢。”这种自述,实际是学生变换了文本叙述的人称,将自己变成了恐龙本身,对文本内容经过思维的加工、重组,有选择地介绍文本的相关内容,不但使他们更完整、更深切地理解了不同恐龙的特点,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训练了思维能力。
四、补写,发挥想象补写空白
留白,是书画艺术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笔断意连,更显意韵;画中无景,景在画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妙处。同样,文本中语言的留白,也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使人在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激起了想象的欲望。教师敏锐地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发挥想象,适时补写空白之处,正顺应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他们定会欣然提笔。《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的“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受到小姑娘的建议后,穿戴得整整齐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结合课文的插图,以及最初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的印象来源——蓬乱的灰白头发,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想象爱因斯坦的改变:头发梳得怎样了,衣服是什么样子的,上下怎么搭配的,穿了什么鞋子,才使得整个人看起来很精神、很绅士的样子。当然,也可以放弃插图,让学生自由想象社会生活中人们穿戴得体的样子进行描述。
随文练笔,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目标,让学生获得习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升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开发区八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