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来到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一年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听课,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收获很大,在大量总结其他老师的优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一学期我用加分鼓励,小组活动和导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在七年级政史地生组赛课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第二学期,我对自己的课堂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造。又在赛课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虽说是第二名,没有第一学期的成绩好,但是我的课堂更高效了,更能让学生喜欢了,我第二学期的教案都是这样写的感觉很好。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地理课堂。
首先是加分激励。
1.一节课45分钟,分成三份,前15分钟认真听课的小组加3分,第二15分钟认真听课的小组加3分,再过10分钟后第三次加分,剩下的5分钟就好过了。加分具有随机性,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马上用加分提高学生注意力。
2.课堂上多设置问题加分,对表现好的小组学生,要给以热烈的掌声,对弱的小组一旦有好的表现,也要多给掌声。一节课能有三次掌声,这节课学生注意力一定很集中,效果一定很好。
3.下课后我要对黑板上的加分进行记录,到期末进行总结,加以奖励,让学生对加分很重视。
其次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短剧,可大大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所学内容的求知欲。例如讲到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可参照课本上92页的图画找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让他们课下练习,课堂上进行表演。交果特好。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做的比老师想像的好。
2.用谜语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如讲到埃及亚历山大港时,我出了一个这样的谜语,什么水果最大?(鸭梨山大)
3.进行地图画图比赛。我讲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板图,让学生根着我一起画,评出画的最好的学生。地理课堂成了绘画比赛了。
第三是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我校七年级每个班分六个小组,每组8人,设组长和副组长。充分利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小组内进行合作竞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符合新教改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小组活动用的好,可有效减轻老师的上课负担。小组的用法在我的第四个方面有应用。
第四是我的课堂主线设计。
1.复习。全班学生用手指着地图齐读前5节标注的地图。及时复习,有利于强化记忆学过的知识,为以后的复习减轻负担。复合记忆规律。有利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空间知识网络,增加记忆容量,使知识和地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导课。导课是点燃学生求知的导火索,打开学习潜意识的大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讲到日本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大家知道南京大屠杀吗?日本侵华一共杀了多少中国人?有人说是3500万,有人说5000多万,有人说说不清,没法计算,太多太多。不管杀了多少都已经是历史,现在关键的是如何在科技、文化、国民素质上超过小日本,有句话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这样的导课,激起学生愤怒的激情,仇恨的火焰,带着掐死小日本的心情学习这节课。
3.出示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是有的放矢。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看课本,写检测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这节课结束前要检查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4.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看书。写学习检测,同时把检测上的内容在书上标出来,当成以后复习时要记的知识点。这是自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时间要充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教室要静。
5.小组内互评学习检测。老师解难答疑,体现了小组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老师的答疑作用。
6.引领学生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标注在地图上学生和老师一起画地图。这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一环,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这个过程要注意加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西亚这节课的46页地图我和学生是这样标注的:1北回归线,2阿拉伯海,3红海,4地中海,5黑海,6里海,7亚洲,8欧洲,9非洲,10苏伊士运河,11霍尔木兹海峡,12波斯湾,13沙特阿拉伯(介绍麦加大清真寺及位置),14科威特,15伊拉克(了解古巴比伦),16伊朗,17耶路撒冷。
学生总结出为什么要标这条线。这条线就为本区的气候打下了伏笔(加分)。
学生总结出本地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加分)
学生总结出本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加分)
学生回忆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规律(加分)
简述该运河的重要性(加分)
说出海峡的两个别称(加分)
抢答:波斯湾及沿岸地区石油的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多少(加分)
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多少(加分),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多少(加分)
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有标上去,是想降低学生的负担。只做了些介绍带过去。难度也不是太高,学生通过自学能记住的老师就不要多讲。
7.强化记忆地图上标注的知识点。(1)全班看书上的图齐读从1读到17标的地名。(2)一起看黑板图齐读。(3)一起看着黑板图倒着读。(4)随意挑选读。(5)分小组读(加分)。
8.背诵学习检测,小组长提问验收。当堂清,不给学生留课下作业,切实给学生减负。这只是一个思路,还要根据所授课内容多少,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变通,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首先是加分激励。
1.一节课45分钟,分成三份,前15分钟认真听课的小组加3分,第二15分钟认真听课的小组加3分,再过10分钟后第三次加分,剩下的5分钟就好过了。加分具有随机性,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马上用加分提高学生注意力。
2.课堂上多设置问题加分,对表现好的小组学生,要给以热烈的掌声,对弱的小组一旦有好的表现,也要多给掌声。一节课能有三次掌声,这节课学生注意力一定很集中,效果一定很好。
3.下课后我要对黑板上的加分进行记录,到期末进行总结,加以奖励,让学生对加分很重视。
其次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短剧,可大大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所学内容的求知欲。例如讲到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可参照课本上92页的图画找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让他们课下练习,课堂上进行表演。交果特好。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做的比老师想像的好。
2.用谜语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如讲到埃及亚历山大港时,我出了一个这样的谜语,什么水果最大?(鸭梨山大)
3.进行地图画图比赛。我讲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板图,让学生根着我一起画,评出画的最好的学生。地理课堂成了绘画比赛了。
第三是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我校七年级每个班分六个小组,每组8人,设组长和副组长。充分利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小组内进行合作竞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符合新教改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小组活动用的好,可有效减轻老师的上课负担。小组的用法在我的第四个方面有应用。
第四是我的课堂主线设计。
1.复习。全班学生用手指着地图齐读前5节标注的地图。及时复习,有利于强化记忆学过的知识,为以后的复习减轻负担。复合记忆规律。有利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空间知识网络,增加记忆容量,使知识和地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导课。导课是点燃学生求知的导火索,打开学习潜意识的大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讲到日本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大家知道南京大屠杀吗?日本侵华一共杀了多少中国人?有人说是3500万,有人说5000多万,有人说说不清,没法计算,太多太多。不管杀了多少都已经是历史,现在关键的是如何在科技、文化、国民素质上超过小日本,有句话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这样的导课,激起学生愤怒的激情,仇恨的火焰,带着掐死小日本的心情学习这节课。
3.出示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是有的放矢。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看课本,写检测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这节课结束前要检查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4.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看书。写学习检测,同时把检测上的内容在书上标出来,当成以后复习时要记的知识点。这是自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时间要充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教室要静。
5.小组内互评学习检测。老师解难答疑,体现了小组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老师的答疑作用。
6.引领学生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标注在地图上学生和老师一起画地图。这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一环,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这个过程要注意加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西亚这节课的46页地图我和学生是这样标注的:1北回归线,2阿拉伯海,3红海,4地中海,5黑海,6里海,7亚洲,8欧洲,9非洲,10苏伊士运河,11霍尔木兹海峡,12波斯湾,13沙特阿拉伯(介绍麦加大清真寺及位置),14科威特,15伊拉克(了解古巴比伦),16伊朗,17耶路撒冷。
学生总结出为什么要标这条线。这条线就为本区的气候打下了伏笔(加分)。
学生总结出本地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加分)
学生总结出本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加分)
学生回忆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规律(加分)
简述该运河的重要性(加分)
说出海峡的两个别称(加分)
抢答:波斯湾及沿岸地区石油的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多少(加分)
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多少(加分),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多少(加分)
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有标上去,是想降低学生的负担。只做了些介绍带过去。难度也不是太高,学生通过自学能记住的老师就不要多讲。
7.强化记忆地图上标注的知识点。(1)全班看书上的图齐读从1读到17标的地名。(2)一起看黑板图齐读。(3)一起看着黑板图倒着读。(4)随意挑选读。(5)分小组读(加分)。
8.背诵学习检测,小组长提问验收。当堂清,不给学生留课下作业,切实给学生减负。这只是一个思路,还要根据所授课内容多少,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变通,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