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拔1700米的林虑山巅,无水、无车、无信号、无人烟,只有500余尊佛像和云雾缭绕的仙境。守护着国保文物金灯寺,冯开平一守就是22年。没有水,就喝石窟内的雨水;不通车,这些年很少回家;没信号,妻女出车祸也全然不知。因为心中的那份责任,即使面对生命威胁,冯开平也没有退缩一步。
“熬过”清苦寂寞
早上从山西平顺出发,车辆一路颠簸,不时轮胎打滑,石子飞溅,飘出一股焦皮味。下午三点,终于到达目的地金灯寺,路上足足用了7个小时。
方圆七八里不见人烟,冯开平没有私家车。
“没车您怎么回家?”记者一见到冯开平就好奇地问。“少回呗!”他说,每次回家先步行3小时到玉峡关,然后才能坐上公共汽车。因此,短則一两个月,长则几年才回一次家。令人吃惊的是,2014年至今,他还不曾回过家!
一间小屋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记者打开随车携带的水和方便面准备吃午饭,老冯热情地烧水、煮鸡蛋。屋子太小,一张床、两张桌子、一个监控屏幕就占满了空间,只好把电磁炉拿到门外去烧水。“现在方便多了,十年前还不通电呢。”
“没电怎么办?”记者脱口问道。“点蜡烛!”冯开平说,文物部门曾先后买过柴油和风力发电机,但因为柴油贵、风力小、声音大,最后不了了之。直到2007年,当地开发旅游才通上电。
吃完饭,记者看到金灯寺修缮工地外有两大桶水,就拧开水龙头洗碗。被施工人员叫住了,他说那是100元买的水。
“没水怎么活?”记者感到不可思议。老冯指了指水陆殿说,“吃雨水!”记者看到,石窟常年漏雨导致地面形成了一个小水池,水里还有硬币、纸币。“人多时看不住,还有人在里面洗手洗脚。”
记者发现,金灯寺连手机信号也没有。“没信号怎么与外界联系?”两天的采访,记者已感到与世隔绝的不便与孤独。
“习惯了!”老冯靠在悬崖边的护栏上,深深吸了一口烟,烟雾爬上他满头的白发。
“挺过”偷盗危险
金灯寺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地处偏僻、道路崎岖,加上以前电讯不通,一度成为不法分子盗窃的对象。在此背景下,1995年,曾在平顺县落子剧团工作的冯开平被派到金灯寺看护文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开平经历过四次偷盗,先后有五六个和他一起看护的老汉被吓怕而离开,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在他之前,临时看护的老汉都是附近村民。
一次偷盗中,4个盗贼卡住他脖子,刺伤他腰部,捆住他手脚,嘴里塞上毛巾,把他锁到了厨房。“好在没丢东西,他们走后,我用捆着的手先解开脚上的绳子,然后试着用切菜刀把绳子割断,结果没成功,手腕也划破了。后来又试着用锯才把绳子割断。”冯开平说。
在孤立无援的悬崖绝壁上,面对盗贼,老冯也害怕。他回忆说,有天晚上下着雨,他听见撬门声,紧接着进来一伙人,他和临时看护的老汉躲在了悬崖边上。负责巡逻的盗贼打着头灯转来转去,搬起石头就往悬崖边投。冯开平和老汉紧贴崖壁,一旦被砸中便会葬身悬崖。
“那是丢得最多的一次,共破坏了14尊佛像。盗贼一走,我就心急火燎地步行到玉峡关报案,当时已是凌晨两三点了。”冯开平说,让他稍微宽心的是,没过多久,这个盗窃团伙在河北落网,交代了在金灯寺的犯罪事实。
“藏着”内心愧疚
在金灯寺的8000多个日日夜夜,冯开平一人熬过黑暗、危险、寂寞,然而提起家人,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却捂起脸抹眼泪。“干好工作就冷了家,幸好老婆孩子都支持我,退休后,咱担责任!”
二十多年前,冯开平刚到金灯寺时小儿子才一岁,这么多年是妻子孟喜梅独自把3个孩子拉扯大。为了生活,孟喜梅开过烟酒铺、卖过衣服、卖过饭。她每天带着儿子进货、摆摊、收摊,其艰辛不言而喻。
最让冯开平感到愧疚的是,2005年妻女出车祸,他却全然不知。当时她们乘坐的公交车与火车相撞,女儿手臂骨折,妻子脸被划破,缝了47针,至今右脸颊和嘴上仍能看到疤痕。“给他打电话打不通,伤好了,他才知晓此事。”孟喜梅说。
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冯开平一直穿儿子穿剩的衣服,抽三五块钱一包的烟。发芽的土豆和长毛的馒头他也舍不得扔掉。“刮刮还能吃,只要填饱肚子就行。”老冯说,孩子们长大后,老伴会抽空来看他,给他理发、洗衣服、做顿好吃的。
冯开平的默默坚守没有白费,如今的金灯寺变得越来越好。他看管后的第13年,寺里通了电迎来光明;第16年,寺里安装上了监控;第21年,国家开始抢救性保护金灯寺的文物。虽然即将退休,但他工作更认真,近三年多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金灯寺。
“我想平安、光荣地退休。等2019年文物修完时,我就能安心地退了。”冯开平说。
“熬过”清苦寂寞
早上从山西平顺出发,车辆一路颠簸,不时轮胎打滑,石子飞溅,飘出一股焦皮味。下午三点,终于到达目的地金灯寺,路上足足用了7个小时。
方圆七八里不见人烟,冯开平没有私家车。
“没车您怎么回家?”记者一见到冯开平就好奇地问。“少回呗!”他说,每次回家先步行3小时到玉峡关,然后才能坐上公共汽车。因此,短則一两个月,长则几年才回一次家。令人吃惊的是,2014年至今,他还不曾回过家!
一间小屋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记者打开随车携带的水和方便面准备吃午饭,老冯热情地烧水、煮鸡蛋。屋子太小,一张床、两张桌子、一个监控屏幕就占满了空间,只好把电磁炉拿到门外去烧水。“现在方便多了,十年前还不通电呢。”
“没电怎么办?”记者脱口问道。“点蜡烛!”冯开平说,文物部门曾先后买过柴油和风力发电机,但因为柴油贵、风力小、声音大,最后不了了之。直到2007年,当地开发旅游才通上电。
吃完饭,记者看到金灯寺修缮工地外有两大桶水,就拧开水龙头洗碗。被施工人员叫住了,他说那是100元买的水。
“没水怎么活?”记者感到不可思议。老冯指了指水陆殿说,“吃雨水!”记者看到,石窟常年漏雨导致地面形成了一个小水池,水里还有硬币、纸币。“人多时看不住,还有人在里面洗手洗脚。”
记者发现,金灯寺连手机信号也没有。“没信号怎么与外界联系?”两天的采访,记者已感到与世隔绝的不便与孤独。
“习惯了!”老冯靠在悬崖边的护栏上,深深吸了一口烟,烟雾爬上他满头的白发。
“挺过”偷盗危险
金灯寺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地处偏僻、道路崎岖,加上以前电讯不通,一度成为不法分子盗窃的对象。在此背景下,1995年,曾在平顺县落子剧团工作的冯开平被派到金灯寺看护文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开平经历过四次偷盗,先后有五六个和他一起看护的老汉被吓怕而离开,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在他之前,临时看护的老汉都是附近村民。
一次偷盗中,4个盗贼卡住他脖子,刺伤他腰部,捆住他手脚,嘴里塞上毛巾,把他锁到了厨房。“好在没丢东西,他们走后,我用捆着的手先解开脚上的绳子,然后试着用切菜刀把绳子割断,结果没成功,手腕也划破了。后来又试着用锯才把绳子割断。”冯开平说。
在孤立无援的悬崖绝壁上,面对盗贼,老冯也害怕。他回忆说,有天晚上下着雨,他听见撬门声,紧接着进来一伙人,他和临时看护的老汉躲在了悬崖边上。负责巡逻的盗贼打着头灯转来转去,搬起石头就往悬崖边投。冯开平和老汉紧贴崖壁,一旦被砸中便会葬身悬崖。
“那是丢得最多的一次,共破坏了14尊佛像。盗贼一走,我就心急火燎地步行到玉峡关报案,当时已是凌晨两三点了。”冯开平说,让他稍微宽心的是,没过多久,这个盗窃团伙在河北落网,交代了在金灯寺的犯罪事实。
“藏着”内心愧疚
在金灯寺的8000多个日日夜夜,冯开平一人熬过黑暗、危险、寂寞,然而提起家人,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却捂起脸抹眼泪。“干好工作就冷了家,幸好老婆孩子都支持我,退休后,咱担责任!”
二十多年前,冯开平刚到金灯寺时小儿子才一岁,这么多年是妻子孟喜梅独自把3个孩子拉扯大。为了生活,孟喜梅开过烟酒铺、卖过衣服、卖过饭。她每天带着儿子进货、摆摊、收摊,其艰辛不言而喻。
最让冯开平感到愧疚的是,2005年妻女出车祸,他却全然不知。当时她们乘坐的公交车与火车相撞,女儿手臂骨折,妻子脸被划破,缝了47针,至今右脸颊和嘴上仍能看到疤痕。“给他打电话打不通,伤好了,他才知晓此事。”孟喜梅说。
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冯开平一直穿儿子穿剩的衣服,抽三五块钱一包的烟。发芽的土豆和长毛的馒头他也舍不得扔掉。“刮刮还能吃,只要填饱肚子就行。”老冯说,孩子们长大后,老伴会抽空来看他,给他理发、洗衣服、做顿好吃的。
冯开平的默默坚守没有白费,如今的金灯寺变得越来越好。他看管后的第13年,寺里通了电迎来光明;第16年,寺里安装上了监控;第21年,国家开始抢救性保护金灯寺的文物。虽然即将退休,但他工作更认真,近三年多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金灯寺。
“我想平安、光荣地退休。等2019年文物修完时,我就能安心地退了。”冯开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