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明《应谐录》中就有一则“善谀”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所谓“谀”,乃“奉承巴结”之意。广东有一位县令,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每发布一项政令,部下交口称赞,县令才喜欢。他手下有一名衙役想迎合县令,故意在旁边对人轻声说:“世上大凡做官的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奉承,唯独我家老爷不然,很瞧不起别人对他的恭维。”县令听到他所讲的话,迫不及待地把他叫到跟前,赞美不停,说道:“哎,只有你才知道我的心思。你真是好样的!”从此,县令对这名衙役格外亲近。
相传,晋桓玄称帝时,一日,桓玄登上大殿,当在龙位就座时,御座突然塌陷,群臣大惊失色,桓玄也极感惶恐。侍中殷仲文站出来说:“这是因为陛下圣德深厚,连大地都载不起了,所以御座才陷落下去。”顿时桓玄转忧为喜。自此,殷仲文便成了桓玄的得意侍从。
在唐玄宗时代,一次在朝廷上,唐玄宗介绍太子与安禄山见面,结果安禄山对太子不行下拜之礼,唐玄宗大骂安禄山。没想到安禄山却说:“臣是愚笨之人,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一句得体的话让唐玄宗龙颜大悦,甚至认为安禄山忠君。之后,安禄山又拜比他小十岁的杨贵妃为养母。每次上朝,总是当着唐玄宗的面,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开始,唐玄宗有些不快,可是安禄山却说:“臣是番人,番人习惯是先拜母,再拜父。”这句话使唐玄宗转忧为喜,对安禄山更加信任。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在花园的池塘边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着,心中不悦。大臣解缙见此,立刻赋诗一首献上:“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解缙寥寥数语,使朱元璋龙颜大悦,从此对他恩宠有加。
清朝大贪官和珅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
慈禧六十大寿,想摆摆积德行善的样子给世人看看。于是,在颐和园佛香阁下,一笼笼的鸟由李莲英指挥摆成一整排,然后由慈禧一一开启笼门放飞。但这些鸟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子后又飞回笼子。慈禧有点不快,便问李莲英:“这些鸟儿怎么不飞走哇?”李莲英急忙跪地叩头道:“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感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啊!”李莲英聪明乖巧,把马屁拍得天衣无缝。
南宋权臣贾似道,以好赌斗蟋蟀而闻名,于是和他斗蟋蟀的官宦便络绎不绝。令人奇怪的是,所有来斗的蟋蟀都无一例外地大败而归,贾似道每战皆捷,于是大发横财。其实,那些官员没有一个是傻子,是为讨得贾似道的欢心,故意斗败输钱。他们虽然“输了钱”,却分别以“输钱的多少”得到了相应的官职和好处。
显而易见,在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出现许多往圣先贤、志士仁人、忠志之士、英雄豪杰,同时也出现一些乱臣奸党、官场赌棍、势利小人、社会油子。他们堪称“人精”,居心叵测,唯利是图,逢场作戏,长袖善舞,以溜须拍马为能事,往往把官场“马屁文化”演绎到极致。
(二)
首先,这和一定的官场生态有关。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造就“马屁文化”的不是献媚者,而是一直未受到有效制约的权力。因为在个人专断盛行的条件下,下级官员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上司手里,往往是“顺者昌、逆者亡”,曲意逢迎者走红,犯颜直陈者倒霉,谁给上级唱对台戏谁就没有好果子吃,由此形成了“劣币驱良币”的官场生态。于是,许多人为了官场生存,不得已而随波逐流,以求自保。
其次,官场“马屁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和人性的弱点有关。庄子说:“人心排下而进上。”意思是,人受到批评就会消沉,受到表扬就会高兴。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存在的弱点。有时候,明知对方言过其实,是在奉承自己,也不愿戳穿,心里仍然感到乐滋滋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穿萬穿,马屁不穿”。
总而言之,奉承巴结的讨巧之风,是一种“精神鸦片”,属于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如何从根本解决这个疑难杂症?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道是,“欺君易,欺天下难”。如果在选人用人时加大“民意权重”,把官员乌纱帽的大半边捏在广大党员和群众手里,那么,“马屁文化”的“用武之地”就会大幅度收敛。
(摘自《读报参考》)
明《应谐录》中就有一则“善谀”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所谓“谀”,乃“奉承巴结”之意。广东有一位县令,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每发布一项政令,部下交口称赞,县令才喜欢。他手下有一名衙役想迎合县令,故意在旁边对人轻声说:“世上大凡做官的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奉承,唯独我家老爷不然,很瞧不起别人对他的恭维。”县令听到他所讲的话,迫不及待地把他叫到跟前,赞美不停,说道:“哎,只有你才知道我的心思。你真是好样的!”从此,县令对这名衙役格外亲近。
相传,晋桓玄称帝时,一日,桓玄登上大殿,当在龙位就座时,御座突然塌陷,群臣大惊失色,桓玄也极感惶恐。侍中殷仲文站出来说:“这是因为陛下圣德深厚,连大地都载不起了,所以御座才陷落下去。”顿时桓玄转忧为喜。自此,殷仲文便成了桓玄的得意侍从。
在唐玄宗时代,一次在朝廷上,唐玄宗介绍太子与安禄山见面,结果安禄山对太子不行下拜之礼,唐玄宗大骂安禄山。没想到安禄山却说:“臣是愚笨之人,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一句得体的话让唐玄宗龙颜大悦,甚至认为安禄山忠君。之后,安禄山又拜比他小十岁的杨贵妃为养母。每次上朝,总是当着唐玄宗的面,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开始,唐玄宗有些不快,可是安禄山却说:“臣是番人,番人习惯是先拜母,再拜父。”这句话使唐玄宗转忧为喜,对安禄山更加信任。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在花园的池塘边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着,心中不悦。大臣解缙见此,立刻赋诗一首献上:“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解缙寥寥数语,使朱元璋龙颜大悦,从此对他恩宠有加。
清朝大贪官和珅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
慈禧六十大寿,想摆摆积德行善的样子给世人看看。于是,在颐和园佛香阁下,一笼笼的鸟由李莲英指挥摆成一整排,然后由慈禧一一开启笼门放飞。但这些鸟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子后又飞回笼子。慈禧有点不快,便问李莲英:“这些鸟儿怎么不飞走哇?”李莲英急忙跪地叩头道:“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感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啊!”李莲英聪明乖巧,把马屁拍得天衣无缝。
南宋权臣贾似道,以好赌斗蟋蟀而闻名,于是和他斗蟋蟀的官宦便络绎不绝。令人奇怪的是,所有来斗的蟋蟀都无一例外地大败而归,贾似道每战皆捷,于是大发横财。其实,那些官员没有一个是傻子,是为讨得贾似道的欢心,故意斗败输钱。他们虽然“输了钱”,却分别以“输钱的多少”得到了相应的官职和好处。
显而易见,在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出现许多往圣先贤、志士仁人、忠志之士、英雄豪杰,同时也出现一些乱臣奸党、官场赌棍、势利小人、社会油子。他们堪称“人精”,居心叵测,唯利是图,逢场作戏,长袖善舞,以溜须拍马为能事,往往把官场“马屁文化”演绎到极致。
(二)
首先,这和一定的官场生态有关。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造就“马屁文化”的不是献媚者,而是一直未受到有效制约的权力。因为在个人专断盛行的条件下,下级官员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上司手里,往往是“顺者昌、逆者亡”,曲意逢迎者走红,犯颜直陈者倒霉,谁给上级唱对台戏谁就没有好果子吃,由此形成了“劣币驱良币”的官场生态。于是,许多人为了官场生存,不得已而随波逐流,以求自保。
其次,官场“马屁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和人性的弱点有关。庄子说:“人心排下而进上。”意思是,人受到批评就会消沉,受到表扬就会高兴。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存在的弱点。有时候,明知对方言过其实,是在奉承自己,也不愿戳穿,心里仍然感到乐滋滋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穿萬穿,马屁不穿”。
总而言之,奉承巴结的讨巧之风,是一种“精神鸦片”,属于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如何从根本解决这个疑难杂症?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道是,“欺君易,欺天下难”。如果在选人用人时加大“民意权重”,把官员乌纱帽的大半边捏在广大党员和群众手里,那么,“马屁文化”的“用武之地”就会大幅度收敛。
(摘自《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