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反复学习“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后,受益颇深,我认为这种方法特点是先练后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适合当前课堂教学。目前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于是,我对尝试教学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受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将自己几年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作以简单介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七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唤起尝试
这一环节是准备知识的过程,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作铺垫。坚持做到以下两点:①要遵循学生记忆的一般规律。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求达到平稳过度。
如:讲“二次根式加减法”时,我准备了三组题:
(A)与(B)与(C)与
把三组根式,先化减成最简二次根式,并观察有什么样的特征?
化减最简二次根式的条件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遵循了识记过程和遗忘规律达到复习目的;观察化减后二次根式具备特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比较后,可以发现三组根式化减后,都具备被开方数相同,这样的根式叫什么呢?这唤起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于是转入新课。
二、精心设计,准备尝试
展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过程,提出问题与课本例题类型相同,难度相当。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训练有效的模仿能力。
如:“二次根式加减法”这一节,展示尝试题。
1.下列各式中,哪组是同类二次根式?①②③④
(课本例题是、、、)
2.试填空。
()+()+=(4+)
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用引导、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谁最聪明,在老师没讲课之前,模仿课本能完成上面问题。”“比一比”“试一试”。学生带着好奇心,更加认真观察,分析,比较提出问题与课本例题区别,模仿课本内容进行学习。于是时机成熟,进入下一环节。
三、读思结合,品位尝试
自学课本。这一环节是尝试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这一步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关键一步,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的重要手段。
(1)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做到读思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引导他们的手、口、脑并用。
(2)读思结合同时,做到对比阅读。这是培养学生类比方法,提高辨析能力关键一步。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而后认真的正确面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一个人对知识若从疑问开始,必将从肯定结束;若从肯定开始,必将从疑问结束。”如:“讲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时”:
(尝试题)
(课本例题)
学生在自学过程时有人提出这样问题:“0.07化成70行吗?”“1.2也乘以100吗?”,“0.3化成3还是化成30?”等等。我于是引导学生思考,分母是小数的,需要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尽量不要增加计算麻烦。分子,分母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就可以了。考虑“适当倍数”是什么意思?看一看书,学生们纷纷点头,于是转入下一环节。
四、情感激励,勇于尝试
尝试练习。对尝试题演练过程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过程,每个同学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意识,坚定信念“我要试试!”“我能行!”“我敢做!”形成大胆的热烈气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注意情感激励法,唤醒其自我意识,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鼓励自由做题,抢答抢做现象。培养了勇于探索精神。尝试练习过程中,学生门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
五、各抒己见,辨析尝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做对了,有的学生可能做错了。根据学生板演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达到取长补短目的。互相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看看谁做对了,谁做错了,错在哪里,不同看法可以争论。
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这节课时,分三组完成。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以下步骤省略)教师指导这一环节,准备几组问题。
①将原方程变形的目的是什么?②方程变形的根据是什么?③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性质有区别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分成十个小组,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我又反过来问大家“看看谁聪明,谁能给这三组诊断病情,看哪组做的正确,哪组错了,错在哪?”有人说:“第一组犯了漏乘的错误”。有人说:“第二组犯了最严重错误,分数基本性质只对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常数项不妨碍计算,不需变形……”纷纷发言,阐明观点,争论的面红耳赤,不分彼此,场面十分激烈。教师见时机成熟,给予重点讲解,起到了画龙点睛只功效。
六、思路点拨,矫正尝试
教师精讲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无须从头开始讲解,只是讲难点,学生讨论的焦点。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神圣的使命。要有针对性讲解,进行思路点拨。首先肯定只有第三组做法正确,指出第一组、第二组做法是错误的,两组犯的错误不同,第一组犯了漏乘的错误,方程右边=21×1.2。第二组混淆了分数基本性质和等式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母中小数化为整数,只须把分母(分子)同时扩大相同倍数(也就是适当倍数)就可以了,无须扩大几百倍……然后再按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就可以了。同学们的疑难问题解决了,对新知识有了深一层理解,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不住点头。老师见到同学们这样的信息反馈,激励大家。只要树立信心,方法正确,都能解决这类问题。
七、巩固练习,深化尝试
第二次尝试练习过程。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是对犯错的一次矫正过程。对做正确的一次深化过程。分成A组、B组、C组练习呈现梯度。逐层加深,是中差生得到巩固,也使优等生得到提高,一箭双雕作用。分层训练,逐步提高。
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②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效益得到了明显成效。③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了,运用数学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思维品质。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几年来实验班中考成绩在全年级中一直名列前茅。2002年中考数学平均分高于全县平均分10分以上,其他学科几各项活动也都走在平行班前列。
以上是我在几年课堂教学中对该方法的点滴尝试。有些环节还待于改进和完善。有些步骤实施欠妥当,还需要各位同仁懂的热情帮助和指教,对这种方法更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改进,不断进取。让这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内在潜能。
一、以旧引新,唤起尝试
这一环节是准备知识的过程,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作铺垫。坚持做到以下两点:①要遵循学生记忆的一般规律。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求达到平稳过度。
如:讲“二次根式加减法”时,我准备了三组题:
(A)
把三组根式,先化减成最简二次根式,并观察有什么样的特征?
化减最简二次根式的条件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遵循了识记过程和遗忘规律达到复习目的;观察化减后二次根式具备特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比较后,可以发现三组根式化减后,都具备被开方数相同,这样的根式叫什么呢?这唤起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于是转入新课。
二、精心设计,准备尝试
展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过程,提出问题与课本例题类型相同,难度相当。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训练有效的模仿能力。
如:“二次根式加减法”这一节,展示尝试题。
1.下列各式中,哪组是同类二次根式?①
(课本例题是
2.试填空。
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用引导、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谁最聪明,在老师没讲课之前,模仿课本能完成上面问题。”“比一比”“试一试”。学生带着好奇心,更加认真观察,分析,比较提出问题与课本例题区别,模仿课本内容进行学习。于是时机成熟,进入下一环节。
三、读思结合,品位尝试
自学课本。这一环节是尝试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这一步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关键一步,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的重要手段。
(1)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做到读思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引导他们的手、口、脑并用。
(2)读思结合同时,做到对比阅读。这是培养学生类比方法,提高辨析能力关键一步。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而后认真的正确面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一个人对知识若从疑问开始,必将从肯定结束;若从肯定开始,必将从疑问结束。”如:“讲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时”:
学生在自学过程时有人提出这样问题:“0.07化成70行吗?”“1.2也乘以100吗?”,“0.3化成3还是化成30?”等等。我于是引导学生思考,分母是小数的,需要根据分数基本性质,尽量不要增加计算麻烦。分子,分母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就可以了。考虑“适当倍数”是什么意思?看一看书,学生们纷纷点头,于是转入下一环节。
四、情感激励,勇于尝试
尝试练习。对尝试题演练过程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过程,每个同学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意识,坚定信念“我要试试!”“我能行!”“我敢做!”形成大胆的热烈气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注意情感激励法,唤醒其自我意识,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鼓励自由做题,抢答抢做现象。培养了勇于探索精神。尝试练习过程中,学生门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
五、各抒己见,辨析尝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做对了,有的学生可能做错了。根据学生板演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达到取长补短目的。互相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看看谁做对了,谁做错了,错在哪里,不同看法可以争论。
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这节课时,分三组完成。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以下步骤省略)教师指导这一环节,准备几组问题。
①将原方程变形的目的是什么?②方程变形的根据是什么?③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性质有区别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分成十个小组,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我又反过来问大家“看看谁聪明,谁能给这三组诊断病情,看哪组做的正确,哪组错了,错在哪?”有人说:“第一组犯了漏乘的错误”。有人说:“第二组犯了最严重错误,分数基本性质只对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常数项不妨碍计算,不需变形……”纷纷发言,阐明观点,争论的面红耳赤,不分彼此,场面十分激烈。教师见时机成熟,给予重点讲解,起到了画龙点睛只功效。
六、思路点拨,矫正尝试
教师精讲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无须从头开始讲解,只是讲难点,学生讨论的焦点。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神圣的使命。要有针对性讲解,进行思路点拨。首先肯定只有第三组做法正确,指出第一组、第二组做法是错误的,两组犯的错误不同,第一组犯了漏乘的错误,方程右边=21×1.2。第二组混淆了分数基本性质和等式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把分母中小数化为整数,只须把分母(分子)同时扩大相同倍数(也就是适当倍数)就可以了,无须扩大几百倍……然后再按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就可以了。同学们的疑难问题解决了,对新知识有了深一层理解,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不住点头。老师见到同学们这样的信息反馈,激励大家。只要树立信心,方法正确,都能解决这类问题。
七、巩固练习,深化尝试
第二次尝试练习过程。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是对犯错的一次矫正过程。对做正确的一次深化过程。分成A组、B组、C组练习呈现梯度。逐层加深,是中差生得到巩固,也使优等生得到提高,一箭双雕作用。分层训练,逐步提高。
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②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效益得到了明显成效。③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了,运用数学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思维品质。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几年来实验班中考成绩在全年级中一直名列前茅。2002年中考数学平均分高于全县平均分10分以上,其他学科几各项活动也都走在平行班前列。
以上是我在几年课堂教学中对该方法的点滴尝试。有些环节还待于改进和完善。有些步骤实施欠妥当,还需要各位同仁懂的热情帮助和指教,对这种方法更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改进,不断进取。让这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内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