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交往”型课堂是充分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课堂。此研究项目是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领衔的“全球时代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新时期课堂教学达成全面育人目标的有效操作形式。“情感—交往”型课堂,从交往的对象上看,小组合作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境里,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小组合作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不仅使得学生更感兴趣,更乐于交流,而且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升。
一、两人合作小组:我替同伴說
两人合作小组,一般是指同桌,也可以是前后桌对应的某位同学。这是班集体最小的合作单位,也是最容易实施的合作形式。但两人合作交流,因为成员过少,有时同学在相互的情绪感染上会受到影响。为激发热情,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替同伴说,即同桌谁说的好,就请对方向全班转述。传统的做法则恰恰相反,谁说的好,就再请其本人作集体交流。前者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合作双方的表达热情:说的人会更认真,否则我会选不上;听的人会更投入,否则向全班转述时我会说不好。
比如,对于莫怀戚先生《散步》一文的教学处理。文章通过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肺腑。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感人的故事?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交流完成后,如果你感觉同桌的故事更动人,那么就请你站起来,为同桌转述,和全班同学分享。发言方式的小小转变,瞬间激活了课堂,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其中,交流效果大大提升。
二、四人合作小组:就请组长说
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是较常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便利,而且很容易激发起成员间的互动情绪。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对于诸如两难辨析、立场探讨类等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因为需要同伴间互相的启发,所以组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便最为恰当。值得重视的是,有效的四人合作,成员间较为明确的分工十分重要,其中组长角色尤为关键。组长除了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整理其他成员的看法,最后还要代表小组向全班作交流。这样,组长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有不一样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地富有热情,参与和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会更高涨,小组便更具活力,探讨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比如在讲授黄飞先生所写的《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始终围绕“一包奶糖”展开,那么能否将课文的标题换成“一包奶糖”?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综合了语言、主题、写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独立解决有些困难。所以我组织了四人小组合作,由组长作最后总结发言的形式。探讨时,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组长积极协调,及时记录。最后面向全班发言时,各小组长争相发言,不断补充。现场氛围,令人感动。
三、六人合作小组:一起站着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合作交流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比如互动游戏。这时就需要打破位置界限,组织临时合作小组。为了便于课堂民主管理,一般以六人为宜。也可以因年级的不同,作适当的调整。小组互动时,六人应围绕某个中心位置,进行站立式的讨论互动。这样做,既方便小组的快速聚合,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因为成员间的相互邻近,增强了成员间的互相感染,很好地提升了讨论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汉字》专题时,我利用PPT在屏幕上展示了大量的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请同学们加以辨析。因有不少汉字大家拿捏不准。所以我再请大家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临时又组成六人小组。在新的六人小组的热烈交流中,更多的汉字被辨别出来。同学们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同伴支持,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升,学习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实施“情感——交互”型课堂的策略之一,它很好地弥补整班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向了一个积极建构知识的新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地建立合作小组,讲究策略和方法,学生就一定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陈惠,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教师。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境里,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小组合作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不仅使得学生更感兴趣,更乐于交流,而且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升。
一、两人合作小组:我替同伴說
两人合作小组,一般是指同桌,也可以是前后桌对应的某位同学。这是班集体最小的合作单位,也是最容易实施的合作形式。但两人合作交流,因为成员过少,有时同学在相互的情绪感染上会受到影响。为激发热情,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替同伴说,即同桌谁说的好,就请对方向全班转述。传统的做法则恰恰相反,谁说的好,就再请其本人作集体交流。前者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合作双方的表达热情:说的人会更认真,否则我会选不上;听的人会更投入,否则向全班转述时我会说不好。
比如,对于莫怀戚先生《散步》一文的教学处理。文章通过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肺腑。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感人的故事?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交流完成后,如果你感觉同桌的故事更动人,那么就请你站起来,为同桌转述,和全班同学分享。发言方式的小小转变,瞬间激活了课堂,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其中,交流效果大大提升。
二、四人合作小组:就请组长说
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是较常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便利,而且很容易激发起成员间的互动情绪。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对于诸如两难辨析、立场探讨类等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因为需要同伴间互相的启发,所以组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便最为恰当。值得重视的是,有效的四人合作,成员间较为明确的分工十分重要,其中组长角色尤为关键。组长除了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整理其他成员的看法,最后还要代表小组向全班作交流。这样,组长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有不一样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地富有热情,参与和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会更高涨,小组便更具活力,探讨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比如在讲授黄飞先生所写的《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始终围绕“一包奶糖”展开,那么能否将课文的标题换成“一包奶糖”?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综合了语言、主题、写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独立解决有些困难。所以我组织了四人小组合作,由组长作最后总结发言的形式。探讨时,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组长积极协调,及时记录。最后面向全班发言时,各小组长争相发言,不断补充。现场氛围,令人感动。
三、六人合作小组:一起站着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合作交流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比如互动游戏。这时就需要打破位置界限,组织临时合作小组。为了便于课堂民主管理,一般以六人为宜。也可以因年级的不同,作适当的调整。小组互动时,六人应围绕某个中心位置,进行站立式的讨论互动。这样做,既方便小组的快速聚合,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因为成员间的相互邻近,增强了成员间的互相感染,很好地提升了讨论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汉字》专题时,我利用PPT在屏幕上展示了大量的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请同学们加以辨析。因有不少汉字大家拿捏不准。所以我再请大家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临时又组成六人小组。在新的六人小组的热烈交流中,更多的汉字被辨别出来。同学们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同伴支持,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升,学习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实施“情感——交互”型课堂的策略之一,它很好地弥补整班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向了一个积极建构知识的新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地建立合作小组,讲究策略和方法,学生就一定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陈惠,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