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热爱生活的心。
刚接手六(1)班才一个月,一个叫涛的学生就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一个月里,几乎各个任课教师都因为他天天向我抱怨。我很震惊,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在我的课上,涛也不能够让我满意:他的注意力总是游离于学习之外,每次的作业,要么寻找各种理由不做,要么做得一塌糊涂。我批评又批评,涛呢,前几次还听取我的意见,可后来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有时候想,还真是拿他没辙了。
通过和他同村的学生我了解到,涛是一个留守儿童,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自由散漫成为一种习性。在涛的身上,聚集了老师们太多的不满意:成绩极差,动作拖拉,不够专注,缺乏恒心,丢三落四……几乎一无是处。以前的任课教师们见花费力气收效不大,到后来就把他放弃了。如果我们不以一位教师而以一位旁观者的立场看涛,其实涛也有许多优点,诸如心地善良、喜欢运动、体贴感恩……只是这些优点都被忽略了。怎么办?涛毕竟是小学生,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如果我再不管涛的话,这个孩子算是完了。灵魂深处,一股无形的力量敲打着我,一定要找到教育好涛的良策。
正当我犯难时,我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著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人们都会重复那些受到正强化的行为,而修正那些受到负强化的或者惩罚的行为。但是,如果积极的行为得不到正强化,那么这些行为会出现自然消退的现象。而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缺点,智慧的教师会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希望学生怎样,就把自己的愿望通过夸奖的方式告诉他,并多从正面强化它。”联想到陶行知先生以四颗糖果奖励学生的教育故事,就是用表扬优点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达到学生自己认识错误的目的,这就是在巧妙地实施正强化啊!看来,为了教育涛,我也要当一回“陶先生”。
一天中午,我在教室查看学生作业,见涛的桌子上有一本字典,从一个侧面看,字典的一面被“雕”成了“荷包蛋"——每页的两边都按一定规律折去一些,结果这一侧面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就形成了“荷包蛋”。我问了涛身边那些“爱学习”的同学会不会,他们都摇头说不会。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呢?”有同学说:“心灵手巧呗。”我说:“这真是一种创意,一种智慧!其实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只是有时候没有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我向全班学生展示了涛的佳作,夸他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学生,并且说以后步入社会,一些新颖别致的设计需要这样的人才。涛听了我的话,脸上现出了不易察觉的一丝笑意。第二天我检查写作练习时,发现他难得地按时交作业了,虽然只勉强写了几句话,也有不少用错的词,可我仍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让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想,拥有一次成功的喜悦,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路上是多么重要;而老师的鼓励,对于一个“后进生”来说,更像是“久旱逢甘霖”。作为班主任,善于抓住合适的教育机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的“字典”事件,不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吗?或许这就是一个攻破“城堡”的突破口,是一个决定“战役”方向的转折点。
我又观察了解到涛的手工不错,制作纸艺品的技能超过一般同学,心里有底了——培养“孩子王”,搭设小平台,组建小社团。于是,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点选报一个社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社团活动中,每个孩子有“事”做,以此提升素养,涵养心灵。涛带领“纸艺童心”手工社团,从开始的基础剪纸,到创意插接,到纸花制作,最后发展到制作人偶造型。纸张在他们的手里变化出艳丽的玫瑰、可爱的小猫,甚至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妙龄少女……孩子们徜徉在纸艺的殿堂里,感受纸艺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和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涛也深深沉醉其中。
一个多月后,涛真的有所转变,学习态度也有了变化,不再与教师有敌对情绪了。听老师讲课认真多了,有时候还主动回答问题,学习上进步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自信多了,在一次检测考试中也提高了十几分。人人都需要尊重、认可、激励,成人如此,孩子尤甚。有一次,涛练习做得很好,我就在他的本子封皮上印上了一颗红红的“奖”字,涛在班上嚷嚷着得奖了,成就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实践证明,正强化,力量大。通过近一学期努力,涛慢慢走上了正轨。虽然涛身上的一些问题还经常反复,但我坚信,有我的信任与鼓励,涛一定会更加努力,会变得越来越优秀。现在我每天走进教室,用亲切和蔼的眼神面对学生,鼓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们也慢慢地被我感染,脸上有了笑意,课堂上的气氛渐渐活泼起来。班里其他学生似乎也跟着涛“沾了光”,被表扬得多了,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得很,我也觉得工作轻松多了。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我们到底该怎么办?一个好教师就像一个好猎手,他不但不能放过学生的缺点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刻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其实,学生的闪光点处处可见,我们要仔细观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進行恰当的表扬与奖励,就会拨亮一团,照亮一片,从而使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获得可喜的进步。(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
刚接手六(1)班才一个月,一个叫涛的学生就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一个月里,几乎各个任课教师都因为他天天向我抱怨。我很震惊,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在我的课上,涛也不能够让我满意:他的注意力总是游离于学习之外,每次的作业,要么寻找各种理由不做,要么做得一塌糊涂。我批评又批评,涛呢,前几次还听取我的意见,可后来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有时候想,还真是拿他没辙了。
通过和他同村的学生我了解到,涛是一个留守儿童,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自由散漫成为一种习性。在涛的身上,聚集了老师们太多的不满意:成绩极差,动作拖拉,不够专注,缺乏恒心,丢三落四……几乎一无是处。以前的任课教师们见花费力气收效不大,到后来就把他放弃了。如果我们不以一位教师而以一位旁观者的立场看涛,其实涛也有许多优点,诸如心地善良、喜欢运动、体贴感恩……只是这些优点都被忽略了。怎么办?涛毕竟是小学生,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如果我再不管涛的话,这个孩子算是完了。灵魂深处,一股无形的力量敲打着我,一定要找到教育好涛的良策。
正当我犯难时,我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著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人们都会重复那些受到正强化的行为,而修正那些受到负强化的或者惩罚的行为。但是,如果积极的行为得不到正强化,那么这些行为会出现自然消退的现象。而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缺点,智慧的教师会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希望学生怎样,就把自己的愿望通过夸奖的方式告诉他,并多从正面强化它。”联想到陶行知先生以四颗糖果奖励学生的教育故事,就是用表扬优点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达到学生自己认识错误的目的,这就是在巧妙地实施正强化啊!看来,为了教育涛,我也要当一回“陶先生”。
一天中午,我在教室查看学生作业,见涛的桌子上有一本字典,从一个侧面看,字典的一面被“雕”成了“荷包蛋"——每页的两边都按一定规律折去一些,结果这一侧面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就形成了“荷包蛋”。我问了涛身边那些“爱学习”的同学会不会,他们都摇头说不会。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呢?”有同学说:“心灵手巧呗。”我说:“这真是一种创意,一种智慧!其实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只是有时候没有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我向全班学生展示了涛的佳作,夸他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学生,并且说以后步入社会,一些新颖别致的设计需要这样的人才。涛听了我的话,脸上现出了不易察觉的一丝笑意。第二天我检查写作练习时,发现他难得地按时交作业了,虽然只勉强写了几句话,也有不少用错的词,可我仍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让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想,拥有一次成功的喜悦,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路上是多么重要;而老师的鼓励,对于一个“后进生”来说,更像是“久旱逢甘霖”。作为班主任,善于抓住合适的教育机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的“字典”事件,不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吗?或许这就是一个攻破“城堡”的突破口,是一个决定“战役”方向的转折点。
我又观察了解到涛的手工不错,制作纸艺品的技能超过一般同学,心里有底了——培养“孩子王”,搭设小平台,组建小社团。于是,我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点选报一个社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社团活动中,每个孩子有“事”做,以此提升素养,涵养心灵。涛带领“纸艺童心”手工社团,从开始的基础剪纸,到创意插接,到纸花制作,最后发展到制作人偶造型。纸张在他们的手里变化出艳丽的玫瑰、可爱的小猫,甚至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妙龄少女……孩子们徜徉在纸艺的殿堂里,感受纸艺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和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涛也深深沉醉其中。
一个多月后,涛真的有所转变,学习态度也有了变化,不再与教师有敌对情绪了。听老师讲课认真多了,有时候还主动回答问题,学习上进步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自信多了,在一次检测考试中也提高了十几分。人人都需要尊重、认可、激励,成人如此,孩子尤甚。有一次,涛练习做得很好,我就在他的本子封皮上印上了一颗红红的“奖”字,涛在班上嚷嚷着得奖了,成就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实践证明,正强化,力量大。通过近一学期努力,涛慢慢走上了正轨。虽然涛身上的一些问题还经常反复,但我坚信,有我的信任与鼓励,涛一定会更加努力,会变得越来越优秀。现在我每天走进教室,用亲切和蔼的眼神面对学生,鼓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们也慢慢地被我感染,脸上有了笑意,课堂上的气氛渐渐活泼起来。班里其他学生似乎也跟着涛“沾了光”,被表扬得多了,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得很,我也觉得工作轻松多了。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我们到底该怎么办?一个好教师就像一个好猎手,他不但不能放过学生的缺点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刻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其实,学生的闪光点处处可见,我们要仔细观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進行恰当的表扬与奖励,就会拨亮一团,照亮一片,从而使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获得可喜的进步。(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