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至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生源地信用贷款共同构建了这个体系,然而现行的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同时也能保证公平公正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隐私权和知情权的矛盾
日前,继昆明理工大学某学院通过一场“比惨”的演讲,挑选所谓的“贫二代”,来获取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资格之后,福州某高校又传出“竞选”特困生的信息。据称,该做法全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为之,因为要上台“晒贫困”,不少贫困生觉得有损尊严放弃了申请。
在具体实施贫困生资助的运作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贫困生的隐私权的事情常有发生,给贫困生造成伤害,甚至留下阴影。如在发放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时,采取了将贫困生的档案与家庭隐私一起张榜公示的方式,在发放困难补助金或减免学费时,将贫困生的申请资助资料随意传阅甚至将贫困生的档案材料丢失,造成贫困生的隐私泄露,贫困生的隐私被到处传播等侵犯贫困生隐私权的事。
厦门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大二学生小张也认为学校不应该以“为了公开、公平、公正”为借口,让每位贫困生上台“比惨”。
“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向贫困生发放助学金,这本来就是学校应尽的义务,现在学校这么做,只会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为了自尊放弃本应得到的救助。”小张说。
集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侯玉红并不赞成福州某高校让学生“晒贫困”,“竞选”特困生的做法。她认为,申请人的信息必须公开,但是公开的形式也应合情合理。资助贫困生本意就是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如果因为这个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那助学金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网友发表评论说:“为什么总要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呢?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站在那台上,自尊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心里留下多大的阴影,完整的人格是否也正在接受着考验?”
避免“伪贫困生”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就应该公开以保证公平。
“评选了两年,我还不知道班级的贫困生是谁呢?作为班级的一员,我应该具有一些知情权吧?”对于“班委完全屏蔽消息”,福建某大学大三学生小周说,每次到了贫困生评议,除了几个班委开会参与讨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班委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隐私,但公众知情权就打折扣了。如果一些班委和某些学生有‘家乡情结’,极可能导致产生‘伪贫困生’。”
曾负责过贫困生助学资格评定工作的某位高校老师表示,“现在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难度确实很大,现场投票虽然能避免很多诸如‘暗箱操作’之类的口舌之争,但是又会引发对贫困生隐私权的争论,反之亦然。”
量化认证指标体系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长期以来,很多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工作模式是“学生报——教师定——学校批”,这种工作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学生“报”的真实可信度问题,教师“定”和学校“批”的依据和标准问题。在部分高校中,由于捐资助学工作的面广量大,再加上部分从事工作的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不注重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去熟悉和掌握基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性地处理,结果就导致“伪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让有限的资金没有帮助真正的贫困生,使不该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
构建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资助对象,确保资助的公平公正。具体指标可指学生拥有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经济资源指标主要包括家庭人均月收入、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家庭资产、负债总值等等;人力资源指标要包括供养人员职业、劳动力情况、家庭健康与教育支出情况;自然资源指标主要包括家庭所在地有无特殊性产业;社会资源指标主要指家庭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特殊性指标主要括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等。学生个人综合指标指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物品情况、饮食及娱乐消费水平、学生德育综合评定等。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量化贫困生线,以准确地认定贫困生,及时地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时应严格遵守贫困生认定的各项制度与程序,克服认定工作简单化与随意性,不断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在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的基础上,开发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节省贫困生认定的信息成本,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这样的认定体系建立起来,既能避免受助生“比惨”的情况,保护他们的自尊和隐私,又能避免出现“伪贫困生”,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
隐私权和知情权的矛盾
日前,继昆明理工大学某学院通过一场“比惨”的演讲,挑选所谓的“贫二代”,来获取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资格之后,福州某高校又传出“竞选”特困生的信息。据称,该做法全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为之,因为要上台“晒贫困”,不少贫困生觉得有损尊严放弃了申请。
在具体实施贫困生资助的运作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贫困生的隐私权的事情常有发生,给贫困生造成伤害,甚至留下阴影。如在发放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时,采取了将贫困生的档案与家庭隐私一起张榜公示的方式,在发放困难补助金或减免学费时,将贫困生的申请资助资料随意传阅甚至将贫困生的档案材料丢失,造成贫困生的隐私泄露,贫困生的隐私被到处传播等侵犯贫困生隐私权的事。
厦门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大二学生小张也认为学校不应该以“为了公开、公平、公正”为借口,让每位贫困生上台“比惨”。
“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向贫困生发放助学金,这本来就是学校应尽的义务,现在学校这么做,只会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为了自尊放弃本应得到的救助。”小张说。
集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侯玉红并不赞成福州某高校让学生“晒贫困”,“竞选”特困生的做法。她认为,申请人的信息必须公开,但是公开的形式也应合情合理。资助贫困生本意就是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如果因为这个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那助学金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网友发表评论说:“为什么总要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呢?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站在那台上,自尊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心里留下多大的阴影,完整的人格是否也正在接受着考验?”
避免“伪贫困生”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就应该公开以保证公平。
“评选了两年,我还不知道班级的贫困生是谁呢?作为班级的一员,我应该具有一些知情权吧?”对于“班委完全屏蔽消息”,福建某大学大三学生小周说,每次到了贫困生评议,除了几个班委开会参与讨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班委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隐私,但公众知情权就打折扣了。如果一些班委和某些学生有‘家乡情结’,极可能导致产生‘伪贫困生’。”
曾负责过贫困生助学资格评定工作的某位高校老师表示,“现在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难度确实很大,现场投票虽然能避免很多诸如‘暗箱操作’之类的口舌之争,但是又会引发对贫困生隐私权的争论,反之亦然。”
量化认证指标体系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长期以来,很多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工作模式是“学生报——教师定——学校批”,这种工作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学生“报”的真实可信度问题,教师“定”和学校“批”的依据和标准问题。在部分高校中,由于捐资助学工作的面广量大,再加上部分从事工作的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不注重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去熟悉和掌握基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性地处理,结果就导致“伪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让有限的资金没有帮助真正的贫困生,使不该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
构建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资助对象,确保资助的公平公正。具体指标可指学生拥有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经济资源指标主要包括家庭人均月收入、人均月支出、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家庭资产、负债总值等等;人力资源指标要包括供养人员职业、劳动力情况、家庭健康与教育支出情况;自然资源指标主要包括家庭所在地有无特殊性产业;社会资源指标主要指家庭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特殊性指标主要括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等。学生个人综合指标指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物品情况、饮食及娱乐消费水平、学生德育综合评定等。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量化贫困生线,以准确地认定贫困生,及时地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时应严格遵守贫困生认定的各项制度与程序,克服认定工作简单化与随意性,不断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在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的基础上,开发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节省贫困生认定的信息成本,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这样的认定体系建立起来,既能避免受助生“比惨”的情况,保护他们的自尊和隐私,又能避免出现“伪贫困生”,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