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朗读是教好语文课特别是文言文篇目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堂课中,讲解、提问太多了,用繁琐的提问牵着学生,从学生之口说出师心之意,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了,更不用说揣摩感悟了,一节课下来,部分学生还不会读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的要求。教师虽讲出了自己的高深学问,却耽误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光,造成了语文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很好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呢?
  一、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朗读方法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果能加强“停顿(或急或缓)”“语调(或抑或扬)”“感情”(或喜或忧)等朗读技能的指导与训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更具“读中感悟”这一特色了,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情感。语文的阅读教学,如果能达到如古人所说的效果,当今的语文将会一片辉煌:“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朗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杜绝、纠正无目的的唱读,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读激情,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增添活力
  现实的阅读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层次,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中,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即师到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适应新的教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要求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认识,通过课堂交流,以达到共识。当然,对于某些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讀为主的“自读”机制。只有自学,学生才能形成能力。
  三、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充分地读
  摒弃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做法,不要把阅读课上成教师才能展示课,不要用教师的阅读感受来代替学生的体会。要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充分地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去感知、感受、感悟理解课文,尊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允许“百花齐放”,不要用标准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个性化的课堂才能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要重视背诵
  老教育家徐特立说:“要理解必须记忆的东西。如果什么都背不出,什么信息都没有储存下来,拿什么去联想、分析、理解。”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多读多背一些经典篇目。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使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五、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离不开朗读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六、文章内容的把握、情感的体会更离不开朗读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朗读高手。只有通过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其他文献
研究了顺磁性Al-4.5Cu合金添加Al-5Ti-1B细化剂后,在强磁场下定向凝固时凝固组织中织构的形成规律和晶界特征分布.结果表明:当温度梯度为27 K/cm,未施加磁场时,细化后晶粒取
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是这矿藏中的瑰宝.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那么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
期刊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作为的大小,除了他先天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他后天习惯的养成.文章从以
期刊
1引言海冰在极地海洋中是个较为独特的生境,海冰卤道系统中的光照强度、温度、盐度和生存空间随着季节更替发生显著变化[1].春天,在北极新冰和多年冰的底部冰藻旺发,随后浮游
摘要:鉴于园林施工中大树的再生能力比幼小苗木明显较弱、难以成活的这一特性,笔者探讨了如何提高大树移栽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投资效益,节省施工成本。  关键词:大树;移栽;技术;移植方法;养护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城市绿化和景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树移植于各类园林绿地中显而易见,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必要移
古生代生命在海洋中的繁盛大约5.5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是古代生命的时代。庞大的超级大陆依然沿着赤道分布,但不久,巨大的裂隙撕开了大陆,海水涌入,形成了大片的浅水区。在后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而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无不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阅读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5  对于写作教学,历来就是付出多而收效少的一项工作,少、慢、差、费现象尤其突出。但因为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我们教师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对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学生比较好指导,而这类学生却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是面对文题,一筹莫展。有人说他们是挤牙膏,而我则把他们称为“公鸡下蛋”。我们或许会认为是“巧妇难为无米之
期刊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美传递给每个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从而轻松构建高效课堂?以下就这个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