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角度,提出了以下策略:在选择材料时要尽量突出材料的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根据教师、学生自身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归并处理。通过教学生写数学日记,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
关键词:教材 教教材 用教材教 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39-01
教材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第二,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法与技术。第三,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决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教材的本质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所以教材归根结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拥有的权利。
“用教材教”需要把握好两点:“变”与“不变”。“变”的是教材内容、方法、形式的重组,而“不变”的是教材的内涵。而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用教材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一、充分挖掘操作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后盾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教学中,直观的学习操作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我们经常发现,由于课堂中学习操作材料无关因素太多,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如学习操作材料太漂亮了,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或者操作过程太复杂了,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等。因而我们在选择材料的同时要尽量突出材料的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
案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统计》
课文中采用的是通过调查“最喜欢的动物”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事物,初步了解统计的含义,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
我在课前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动物卡片之类的素材并不十分感兴趣,从调查中发现,卡通漫画人物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活动,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积极参与的状态,使教学到达了良好的效果,也让学生把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去。在我们以后进行的班干部选举,遇到杂乱信息时,他们都能主动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学以致用。
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归并处理
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是全国范围的教育,由于教材反映的只是编制者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其中难免有偏颇之处,而且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因此教师应把教材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对待。
案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材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
课前我分析了学生以及我自身的特点,学生基础比较扎实,课外也能有意识做一些比较难的口算练习。在一年级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时,就提出用竖式笔算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也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引导。因此笔算对学生而言并不是新增的陌生的内容,只需规范书写和计算时的一些要点指导。
因此我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
三、适度整合学科元素,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广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这段话中包含了两层含义:在数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元素;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
案例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教材分析:教材中出示的有规律的事物主要包括两方面图形和数字。但放眼周围,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远远不止这些。不单是数学领域,还有音乐、美术、动作等等。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又补充了以下活动:
1.课前,教师循环播放了一段有节奏的旋律,学生从听觉上感觉到节奏的规律。
2.设计让学生涂色,创作桌布的环节,使学生把自己在美术课中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数学上,创造出视觉美。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理解的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例如,有的学生用动物的叫声传达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
“用教材教”是一种与“教教材”相对立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是突破传统的全新理念。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之视为一种理念,难免失之空泛;我们也应该把它作为是操作的策略,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材 教教材 用教材教 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39-01
教材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第二,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法与技术。第三,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决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教材的本质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所以教材归根结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拥有的权利。
“用教材教”需要把握好两点:“变”与“不变”。“变”的是教材内容、方法、形式的重组,而“不变”的是教材的内涵。而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用教材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一、充分挖掘操作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后盾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教学中,直观的学习操作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我们经常发现,由于课堂中学习操作材料无关因素太多,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如学习操作材料太漂亮了,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或者操作过程太复杂了,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等。因而我们在选择材料的同时要尽量突出材料的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
案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统计》
课文中采用的是通过调查“最喜欢的动物”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事物,初步了解统计的含义,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
我在课前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动物卡片之类的素材并不十分感兴趣,从调查中发现,卡通漫画人物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活动,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积极参与的状态,使教学到达了良好的效果,也让学生把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去。在我们以后进行的班干部选举,遇到杂乱信息时,他们都能主动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学以致用。
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归并处理
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是全国范围的教育,由于教材反映的只是编制者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其中难免有偏颇之处,而且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因此教师应把教材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对待。
案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材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
课前我分析了学生以及我自身的特点,学生基础比较扎实,课外也能有意识做一些比较难的口算练习。在一年级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时,就提出用竖式笔算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也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引导。因此笔算对学生而言并不是新增的陌生的内容,只需规范书写和计算时的一些要点指导。
因此我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
三、适度整合学科元素,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广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这段话中包含了两层含义:在数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元素;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
案例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教材分析:教材中出示的有规律的事物主要包括两方面图形和数字。但放眼周围,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远远不止这些。不单是数学领域,还有音乐、美术、动作等等。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又补充了以下活动:
1.课前,教师循环播放了一段有节奏的旋律,学生从听觉上感觉到节奏的规律。
2.设计让学生涂色,创作桌布的环节,使学生把自己在美术课中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数学上,创造出视觉美。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理解的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例如,有的学生用动物的叫声传达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
“用教材教”是一种与“教教材”相对立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是突破传统的全新理念。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之视为一种理念,难免失之空泛;我们也应该把它作为是操作的策略,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