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南风窗》对西部开发10年做了回顾,这是个重要的起点,有许多延伸问题可以来讨论一下。从西部开发10年我突然想起一则陈年旧事。
在大西部开发这个观念提出之前,1990年初期曾有过所谓的“大循环”之说。当时中国的东岸已开始发展,于是有人相信,可以借由东岸的发展而逐步向内陆及西部“滴漏”(TrickleDown),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质疑是:根据全球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发展,它的效果并不会“滴漏”,反而是向周边地区做着资本、人力、甚至资源的“回洗”(Wash Back),好的东西被捞走,坏的副作用如贫穷、环境的破坏等则留给了当地,那么,在“滴漏”和“回洗”之问。可有任何保障?这种情况会不会演变成当时全球普遍存在的“依赖而不发展”的困境?
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以及地理空间的建构,最大的经验乃是多数的发展模式都依赖生态点和相近的一些局部的面;而发展到某种程度要扩张时,也多半令资本和技术外移,而不会“滴漏”到自己国家的低度开发地区。经济利益的极大化乃是发展的优先目标,地区的均衡则不在经济逻辑的考虑范围内。否则的话,全世界也没有那么多产业移出的现象了。今天的美国,低度开发地区极多;今天的台湾除了北中南三个中心区城外,其他地区到处是破落的村岭,这都证明了“滴漏”不是那么一厢情愿的事。均衡發展乃是国家目标,它的位阶包含了经济目标但也高于经济目标,如果国家目标搞不清楚,甚至变得从属于资本逻辑区域开发招商引资的结果,反而会与国家目标抵触。
1960和19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有鉴于自己在世界体系里的不利地位,曾对“另类发展”的模式有过讨论,尽管第三世界本身条件较差,具体做出来的成就不显著,但它们主张“在地发展”“中低程科技”,“小资本主义”这些价值,却无疑与近年来的新趋势相当吻合,这也可供各国的低度发展地区借鉴。只有以当地人为主体,才有可能办到适合当地利益的发展模式,而不只是单纯复制别人的模式;现在科技资讯发达,已使得科技动员容易,像巴基斯坦都已能透过科技动员而生产一副40美元的助听器,坦桑尼亚都已通过科技动员而生产全球著名的防虫蚊帐,对自己以及其他后进国助益极大,而有效的小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才有助于当地的发展与就业,并填补大资本主义所留下的经济空间。
近年来,由于孟加拉的尤努斯创造了微金融和微型贷款,人们对资本主义体系已有了不同的认知,此前的人都眼睛看大不看小,只看全球化竞争,不太理会晚发展地区的本地需求;现在的人则关心注意地方需求和地方参与,它不太可能产生“福布斯”及胡润排行榜的富翁,但许多小资本主义的参与者,的确创造了为数不少既吻合生态条件又有社会意义的金融模式样本。它绝大多数都落户在第三世界,我们可以期待它将来在中国的低度开发地区也能发挥。中国发展至今,世界之最和世界市场,比世界高楼和富翁数目这些项目已可稍作休息一下了,强化区域和阶级的均衡发展,注重环境的永续发展,或许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未来的西部发展,或许这才是重点。这些国家目标才是考验国家调控能力的指标。
我一向认为,中国的发展有两段,第一段以开放为主,开放即可创造机会,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应该到了第二段,国家自己造好桥,大家开车坐车过河:造桥这个工程里,就包括国家的区域及阶级的均衡在内,我深信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乃是中国产官学界实现未来目标的关键期。如何在理论上建造新的发展模式,那是知识力的最大考验,而重估西部发展,这应该是个起点!
在大西部开发这个观念提出之前,1990年初期曾有过所谓的“大循环”之说。当时中国的东岸已开始发展,于是有人相信,可以借由东岸的发展而逐步向内陆及西部“滴漏”(TrickleDown),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质疑是:根据全球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发展,它的效果并不会“滴漏”,反而是向周边地区做着资本、人力、甚至资源的“回洗”(Wash Back),好的东西被捞走,坏的副作用如贫穷、环境的破坏等则留给了当地,那么,在“滴漏”和“回洗”之问。可有任何保障?这种情况会不会演变成当时全球普遍存在的“依赖而不发展”的困境?
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以及地理空间的建构,最大的经验乃是多数的发展模式都依赖生态点和相近的一些局部的面;而发展到某种程度要扩张时,也多半令资本和技术外移,而不会“滴漏”到自己国家的低度开发地区。经济利益的极大化乃是发展的优先目标,地区的均衡则不在经济逻辑的考虑范围内。否则的话,全世界也没有那么多产业移出的现象了。今天的美国,低度开发地区极多;今天的台湾除了北中南三个中心区城外,其他地区到处是破落的村岭,这都证明了“滴漏”不是那么一厢情愿的事。均衡發展乃是国家目标,它的位阶包含了经济目标但也高于经济目标,如果国家目标搞不清楚,甚至变得从属于资本逻辑区域开发招商引资的结果,反而会与国家目标抵触。
1960和19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有鉴于自己在世界体系里的不利地位,曾对“另类发展”的模式有过讨论,尽管第三世界本身条件较差,具体做出来的成就不显著,但它们主张“在地发展”“中低程科技”,“小资本主义”这些价值,却无疑与近年来的新趋势相当吻合,这也可供各国的低度发展地区借鉴。只有以当地人为主体,才有可能办到适合当地利益的发展模式,而不只是单纯复制别人的模式;现在科技资讯发达,已使得科技动员容易,像巴基斯坦都已能透过科技动员而生产一副40美元的助听器,坦桑尼亚都已通过科技动员而生产全球著名的防虫蚊帐,对自己以及其他后进国助益极大,而有效的小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才有助于当地的发展与就业,并填补大资本主义所留下的经济空间。
近年来,由于孟加拉的尤努斯创造了微金融和微型贷款,人们对资本主义体系已有了不同的认知,此前的人都眼睛看大不看小,只看全球化竞争,不太理会晚发展地区的本地需求;现在的人则关心注意地方需求和地方参与,它不太可能产生“福布斯”及胡润排行榜的富翁,但许多小资本主义的参与者,的确创造了为数不少既吻合生态条件又有社会意义的金融模式样本。它绝大多数都落户在第三世界,我们可以期待它将来在中国的低度开发地区也能发挥。中国发展至今,世界之最和世界市场,比世界高楼和富翁数目这些项目已可稍作休息一下了,强化区域和阶级的均衡发展,注重环境的永续发展,或许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未来的西部发展,或许这才是重点。这些国家目标才是考验国家调控能力的指标。
我一向认为,中国的发展有两段,第一段以开放为主,开放即可创造机会,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应该到了第二段,国家自己造好桥,大家开车坐车过河:造桥这个工程里,就包括国家的区域及阶级的均衡在内,我深信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乃是中国产官学界实现未来目标的关键期。如何在理论上建造新的发展模式,那是知识力的最大考验,而重估西部发展,这应该是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