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已经不再是各个学科领域孤立的自主研究和进步了,传统学科之间开始不断地交叉和渗透,在某些方面甚至开始相互融合与影响,呈現出高度的系统化、整体化趋势。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问题,从国外视角、国内视角出发,依托国家大政方针和学校电子信息类特色,探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表征,从课程体系、校内平台、校外平台等途径,尝试建构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院校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为深化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融合 复合型工程人才 教育改革
  一、引言
  多学科交叉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校为增强创新能力而开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促进高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关注。
  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立了60多个;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都设立了用于跨学科发展的合作基金;在日本,高教界为了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很多大学都设置由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通过学术的交叉融合,开拓和创新学术领域和学术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交叉学科教育。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多学科融合”方式,另一种是“多学科交叉”方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交叉学科学部”实现了对“多学科融合”方式的探索;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实现了对“多学科交叉”方式的探索。两者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可喜的前景。
  在这一良好的大背景下,广西地方工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提高工程人才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工科院校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已来,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推进,工程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形成,我国已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但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工程教育在跨学科专业建设上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工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专业设置过细
  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且存在专业设置、调整的灵活性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国家目录外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性不够,不利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新的工科专业。
  2.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课程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清晰,授课还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够将课程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现象,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所需的课程开设滞后,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动力和机制不足。
  3.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难以推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学科和院系间泾渭分明、难以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本硕”“本硕博”工程人才贯通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学生实践和跨专业学习等方面条件准备不足。
  4.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尽管理论基础扎实、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他们大多实践锻炼的机会,绝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止步于实验室模拟,大多都是出“校门”又进“校门”,几乎没有什么工程实践或经历。
  三、工科院校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措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工科教育特色鲜明的多学科性大学。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为主,其它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为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确定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方法、途径,建立交叉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第二学历式交叉的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课程群形式整合相关课程,建立交叉课程教学体系
  所谓课程群,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管理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设置,积极开拓围绕与其相近或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打破学科固有利益,促进课程群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功能效益,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践起着关键的作用。
  2.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载体作用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支持的学科竞赛大多包含了电子、通信、自动化、计算机、光电、机械、材料、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对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增加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能力
  为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有必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勇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加大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机会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非常重视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将日常的理论知识通过多是多样的企业实习转化为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能力,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渠道,能够使学生更快进入就业状态。
  四、结论
  总之,交叉学科建设有效解决了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很多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打破了高校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极大地推动了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目标的实现。通过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基本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培养了一批善于打破科学壁垒,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的跨学科新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媛.高等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2.
  [2]叶含笑,江依法.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计算机教育,2014,(06):84.
  [3]王冠凌,王正刚,顾梅,汪石农.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J].新余学院学报,2017,(04):110.
  [4]徐跃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03):123.
  [5]孙巍,夏春雨,邱龙新等.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方高校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17,(06):82.
其他文献
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水利工程经受住了去年汛期中特大洪水考验,发挥了防洪、防汛的巨大作用,这是我省水利建设的重大胜利。但也有一部分工程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远程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究和发展,基于Web的习题管理系统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习题管
2005年英国牛津大学卫生科学院院长Muir Gray写了一本书“The Resourceful Patient”(聪明的患者)。其核心理念是:21世纪开始,医师在医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和家长式的地位正在动摇
面对面的培训模式和网络远程培训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混合培训模式恰好取长补短。将混合学习理论应用到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节约能源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挖潜、降低成本、增加积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备措施。我局坚持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近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小对学生知识的灌输、素质的提升、品德的教育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不可忽视。在素质教育的当下,老师要把“以学带教”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核心思想中来,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全面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生 教育教学 管理方法  小学是学生真正开始成长、学习的起步
无为县十里墩乡在以观音行政村为试点的农村电网建改中做到宣传发动组织到位,规划施工检查到位,严格标准服务到位,公开账目透明到位,被农民群众称为“架通致富的桥梁,送来光明的使
摘要:随着中国铁路的持续地建设和发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7万公里,每天开行旅客列车8000多对,货物列车近20000列!可以说铁路正在承担着愈来愈重的交通运输任务。铁路设备也正在日渐集成化、自动化,与之相对的是各种行车事故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其中因人为差错导致的行车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70%。本文通过解析2014-2018年454起机务事故案例,分析了机车乘务员在机务系统安全管理的现状,并提出
去年11月,我们接受了一项支援石油工业建设的输变电工程设计。线路全长49.4公里,电压110千伏,变电所容量2万千伏安。任务下达急,工期紧,建设单位要求在今年1月交出施工图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