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从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中,我感悟到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皮亚杰指出:“一切直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過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的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 )=8×( )=3/4×( )=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高潮:“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意识,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思考的最佳时空
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2)等积变形;(3)分割已知图形。
同学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孩子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而数学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从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中,我感悟到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皮亚杰指出:“一切直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過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的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 )=8×( )=3/4×( )=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高潮:“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意识,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思考的最佳时空
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2)等积变形;(3)分割已知图形。
同学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孩子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而数学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