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事政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新课标下的思品课已经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把时政教育引入教学实践中去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虽然现在的教材是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编写了,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老教材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任何教材既然编订完毕就已经成为过去式,和教学实践之间必然有个时间差,“死”是思品教材不可抗拒的宿命。如何让思品课活起来动起来,就需要思品课教师以课标为指导,有一种大视野大政治的远见胸怀,要打破唯教材为文本资源的落后意识,只要是含有德育元素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社会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而我们生活的社会生活的地球无时不在发生的新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教材的先天不足,所以作为思品教师要眼界放开视野放开,把关注社会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就是好资源,就是教材,就可以大胆的利用,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带着这样的思考,一年多来我一直坚持在我的课堂上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时事分享。
  一、时事新闻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周回家一次,因此每周回来讲授新课之前的5-10分钟时间为“时事分享”环节,学生可将最近几天了解到的新闻与全体师生进行分享。以学生讲为主,教师在每条新闻之后进行简单的引导或者评价。七年级学生刚刚进校的时候都不是很关注这些方面,也很少有读报的习惯,大多是偶尔看了一会电视新闻,在课堂上讲新闻的人数比较少。我就多鼓励他们多看报、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慢慢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这种表现自我的形式,开始主动去读报读新闻。这个环节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学生还只是拿着报纸念新闻给大家听,不懂得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要注意脱稿,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用最精炼简洁的话语让所有人听明白,要知道一则新闻起码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一些方面。渐渐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用自己的话来讲新闻。
  二、时事分享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环节形式活泼生动,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能力与个性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论是为大家读报还是说身边的新闻事件,这对于每一个发言的学生都是一次挑战自我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从新闻的选题到自己语言的组织都在课前精心地准备。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我在思想品德课中引入时事新闻绝不是为了表面的热闹,而是因为时事新闻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放弃了这部分资源,教材知识将失去支撑,学科教学将失去生命力。比如说,今年在黄河出现了多起溺水身亡的事件,媒体也进行了播报,学生关注到了这个内容并且在课堂上讲出来,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安全的热烈讨论。就着这一生动的教学素材,我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如何逃避危险、遇到危险时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看到学生热泪讨论的气氛,我绝对有理由相信这种生动的课堂必定比枯燥的说教更有用。
  3、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改促使了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学习由单一的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接受与主动地发现式相结合的学习,除了自主学习还应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时政新闻学习没有现成的课本,但却可以让同学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使学生可以避免过多的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想象、思考、创新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完善他们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我引导学生把关于“世界气候大会”的时政新闻引入初三思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单元的教学,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落实保护环境的行为要求。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人生的阅历。当代中学生完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可取的,而应适当做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风声语声声声入耳”。时事新闻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社区、学校、家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它好比一扇窗,能为学生打开社会的现状、人生的百态。这为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积累阅历、拓展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他们将来顺利地踏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铺垫。
  5、有利于落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时事新闻学生接触到了大量活生生的饱含德育精髓的感人事例和先进人物。这些与枯燥乏味的说教相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好比是一股“润物细无声”的神奇力量,来得更加深刻,更加到位。长期下去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重在德育、导行的终极目标。
  总之,初中思品课是开放的课堂,作为教师在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种材料引入课堂教学,开发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服从服务于教学,才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唯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才能使同学们的思路与教师的教学同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最终达到双赢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标的初中英语教学追求高效课堂,不能在低效或者无效的课堂上浪费时间。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在教学中,时刻想着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本文结合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经验。  【关键词】 新课标;任务型英语;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新课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与尝试的权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能力的发挥,摧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希望。本文根据个人的一些学习和思考,以及在一线物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积累,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诚然,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学
【摘 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别及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乐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让学生有写作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