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彩表演”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身素质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及时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断激活学生心智,鲜活课堂,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一、贴近生活,让课堂鲜活起来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辐射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并使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夕照》一文时,我深知要让学生体会夕照的美,只读课文是不够的。授课之前,我发动学生先自行在田野里、山坡上、窗户前观看乡村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为课堂搭桥引渡。上课时,学生兴奋异常,兴致很高。“老师,我看到夕阳下山时像喝醉酒似的,红彤彤的,摇摇欲坠。”“我看到整个村子都变成金色的。”“我从窗户里看到夕阳从我家屋后的榕树上慢慢落下去。”整个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都在充满现实感、生活感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起来,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二、以生为本,让课堂活跃起来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在色彩斑斓的语文天地里尽情地享受语文,体验快乐,并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
1.激发兴趣,心为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教师运用好情境教学,就能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就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用对话、故事、听录音等情境导入。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或协作解决问题。教师还也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课本剧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可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学生在优美的月声中,欣赏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然后,教师可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啊!小鸟也来聚会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快打开书读读吧!”这样,学生就会怀着好奇心,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学生围绕着小鸟的话题(春雨的色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善于诱导,思维涌动。思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脑能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后,我提了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帮助乌鸦喝到水的办法,并且要能够操作?”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维的火花绽放开来。有的学生说:“把嘴伸进瓶子,倒过来,就能喝到了,不过比较费力气。”还有的学生说:“用小草伸进去,蘸到了水再喝。”虽然学生的思考很幼稚,可是谁能说他们不是在思考,他们不是在获得新的体验呢?每一堂课都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阵地,学生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才能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3.和谐民主,平等互动。在新一轮课改下,教育正由教师的重“教”向学生的重“学”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同时,教师也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渗透情感,让课堂灵动起来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这就要求课堂要“有情”,要让情感的旋律在课堂中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然后,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深入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意味。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用情感渲染气氛,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爱戴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爱意和难于割舍的动人画面。那份深情的确令我们感动,但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呢?对此,我先进行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然后再配上音乐,低沉地、全神贯注地、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全文。我的入情朗读使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使整个课堂沉浸在细腻的情感激荡之中,真正做到了“情动而辞发”,使理解、朗读水到渠成。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个会心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提醒学生用心的动作,都是教师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中如果缺乏情感教育,那么语文课就如死海中的水一样了无生趣。而且,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就要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责编 张翼翔)
一、贴近生活,让课堂鲜活起来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辐射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并使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夕照》一文时,我深知要让学生体会夕照的美,只读课文是不够的。授课之前,我发动学生先自行在田野里、山坡上、窗户前观看乡村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为课堂搭桥引渡。上课时,学生兴奋异常,兴致很高。“老师,我看到夕阳下山时像喝醉酒似的,红彤彤的,摇摇欲坠。”“我看到整个村子都变成金色的。”“我从窗户里看到夕阳从我家屋后的榕树上慢慢落下去。”整个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都在充满现实感、生活感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起来,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二、以生为本,让课堂活跃起来
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在色彩斑斓的语文天地里尽情地享受语文,体验快乐,并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张扬自己的个性。
1.激发兴趣,心为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教师运用好情境教学,就能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就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用对话、故事、听录音等情境导入。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或协作解决问题。教师还也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课本剧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可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学生在优美的月声中,欣赏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然后,教师可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啊!小鸟也来聚会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快打开书读读吧!”这样,学生就会怀着好奇心,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学生围绕着小鸟的话题(春雨的色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善于诱导,思维涌动。思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脑能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后,我提了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帮助乌鸦喝到水的办法,并且要能够操作?”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维的火花绽放开来。有的学生说:“把嘴伸进瓶子,倒过来,就能喝到了,不过比较费力气。”还有的学生说:“用小草伸进去,蘸到了水再喝。”虽然学生的思考很幼稚,可是谁能说他们不是在思考,他们不是在获得新的体验呢?每一堂课都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阵地,学生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才能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3.和谐民主,平等互动。在新一轮课改下,教育正由教师的重“教”向学生的重“学”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同时,教师也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渗透情感,让课堂灵动起来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这就要求课堂要“有情”,要让情感的旋律在课堂中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然后,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深入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意味。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用情感渲染气氛,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爱戴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爱意和难于割舍的动人画面。那份深情的确令我们感动,但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呢?对此,我先进行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然后再配上音乐,低沉地、全神贯注地、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全文。我的入情朗读使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使整个课堂沉浸在细腻的情感激荡之中,真正做到了“情动而辞发”,使理解、朗读水到渠成。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个会心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提醒学生用心的动作,都是教师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中如果缺乏情感教育,那么语文课就如死海中的水一样了无生趣。而且,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就要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