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目前而言,人们在强调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要求城市空间设计的舒适性,也更加强调精神上的需求,因而本文从“生活景观”的视域下探讨与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旨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给人们以更加亲切、更加舒适与更加人性化的精神体验。
【关键词】“生活景观”视域;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
前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形态是城市整体环境的基础与核心。事实上,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定的交流与共享空间,也为城市居民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体验与精神感受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空间的功能性与精神性需求,同时提高城市功能与形态的丰富性。
1、“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空间
在“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从城市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就决定了城市居民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隔离又共同在场的,而这种特性既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与沟通,也同时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道隔阂。大多数传统城市体系通常具有整体而统一的建筑群,建筑群落与居民群落之间呈现为相对的连续状态,城市空间与街道等方块都以更加紧密的方式相互啮合,街道与建筑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比如意大利的锡耶纳;而典型的现代城市体系则有更多的大体量的街区与广场,城市空间的功能与布局更加自由而松散,城市空间较为单调,许多城市空间成为附属空间,或者成为城市空间的富余空间,比如巴西的巴西利亚。
从生活景观的视域下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得知,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大体量街区与广场,以及富余空间,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生活景观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与丰富性受到影响,影响生活的多样性。这种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应当对城市要素与等级秩序进行重新划分,以形成具有多样化与丰富性特征的“生活景观”,推动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适度融合,形成现代化的、更加紧凑的、密集的、连续的城市空间,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景观的“生活化”“人性化”效果。
2、“生活景观”视域下的道路形态
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途径与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支撑,无论怎样的城市空间,都无法忽视道路的支撑作用。现代城市的发展初期,城市空间设计理念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应该通过不断拓宽道路与设计机动车专用道的方式加以满足,并对现有的城市道路体系进行层级划分,根据道路所处空间、机动车速度与数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城市的交通道路网络,而这种交通道路网络突破了传统城市空间布局的交通道路结构,传统城市中的连续性的紧密交通网格空间逐渐转变为更加输出的城市网格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道路所分割的网格具有一定的可渗透性,而这种可渗透性与城市空间品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城市居民的出行,步行是最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仅有极为少数的上层群体会借助于马车等交通方式出行,这就决定了传统城市交通道路的渗透性更强,道路网格四通八达,有着无数的捷径与巷道。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下,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空间网格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是一个整体。而现代城市的交通道路,受到交通方式的革新及变化的影响,现代城市的交通道路是尽端路,这种交通道路只能够满足点到点的运行,就容易造成空间上的不连续,限制了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交往行为。从“生活景观”视域下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可以打破这种空间层面的封闭性。我国近两年大力推动社区拆分活动,或者从原则上要求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区,改建“开放式小区”,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加强城市空间交通道路渗透性的一种途径。
3、“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功能
西方的传统城市中通常都有一个较大的广场,这是城市居民集会与交流的重要场合,会通过该广场开展宗教活动或商业活动等。同时,这个广场也是传统城市居民生活的表现与反应空间。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这种居民开展商业活动与交流沟通等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街巷、天桥等位置,是根据城市居民分布的密集与否来确定的,城市功能空间与城市居住空间相互渗透,同时具有人情味与生活化的特点。
近现代以来,城市空间布局发生了极大地变动与调整,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被打乱了,尤其在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现代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单一功能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多的不便。另外,传统城市空间的生命力,在于其空间功能方面的叠加与融合,但现代城市的空间布局将传统街道的交通运输、公共空间等功能相互割裂,城市街道仅仅具有交通运输功能,这就使得城市街道的功能性下降。在生活景观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应当具有一定的混合状态,同时兼具土地与空间等多种用途,空间布局方面,每一块城市空间应当在同样时间范围内,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比如同时包括大型的商业中心、小型的个体商店的街道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街道功能的丰富性与生活化。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在“生活景观”视域下,应当从更加人性化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考量,打破城市空间的桎梏,形成更加紧凑、更加连续、更加丰富的城市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小辉. “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2]李孟冰. 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J]. 智能城市, 2017(6):84-84.
作者简介:陈羽佳(1997-4-12)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生活景观”视域;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设计
前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形态是城市整体环境的基础与核心。事实上,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定的交流与共享空间,也为城市居民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体验与精神感受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空间的功能性与精神性需求,同时提高城市功能与形态的丰富性。
1、“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空间
在“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从城市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就决定了城市居民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隔离又共同在场的,而这种特性既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与沟通,也同时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道隔阂。大多数传统城市体系通常具有整体而统一的建筑群,建筑群落与居民群落之间呈现为相对的连续状态,城市空间与街道等方块都以更加紧密的方式相互啮合,街道与建筑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比如意大利的锡耶纳;而典型的现代城市体系则有更多的大体量的街区与广场,城市空间的功能与布局更加自由而松散,城市空间较为单调,许多城市空间成为附属空间,或者成为城市空间的富余空间,比如巴西的巴西利亚。
从生活景观的视域下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得知,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大体量街区与广场,以及富余空间,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生活景观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与丰富性受到影响,影响生活的多样性。这种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应当对城市要素与等级秩序进行重新划分,以形成具有多样化与丰富性特征的“生活景观”,推动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适度融合,形成现代化的、更加紧凑的、密集的、连续的城市空间,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景观的“生活化”“人性化”效果。
2、“生活景观”视域下的道路形态
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途径与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支撑,无论怎样的城市空间,都无法忽视道路的支撑作用。现代城市的发展初期,城市空间设计理念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应该通过不断拓宽道路与设计机动车专用道的方式加以满足,并对现有的城市道路体系进行层级划分,根据道路所处空间、机动车速度与数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城市的交通道路网络,而这种交通道路网络突破了传统城市空间布局的交通道路结构,传统城市中的连续性的紧密交通网格空间逐渐转变为更加输出的城市网格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道路所分割的网格具有一定的可渗透性,而这种可渗透性与城市空间品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城市居民的出行,步行是最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仅有极为少数的上层群体会借助于马车等交通方式出行,这就决定了传统城市交通道路的渗透性更强,道路网格四通八达,有着无数的捷径与巷道。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下,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空间网格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是一个整体。而现代城市的交通道路,受到交通方式的革新及变化的影响,现代城市的交通道路是尽端路,这种交通道路只能够满足点到点的运行,就容易造成空间上的不连续,限制了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交往行为。从“生活景观”视域下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可以打破这种空间层面的封闭性。我国近两年大力推动社区拆分活动,或者从原则上要求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区,改建“开放式小区”,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加强城市空间交通道路渗透性的一种途径。
3、“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功能
西方的传统城市中通常都有一个较大的广场,这是城市居民集会与交流的重要场合,会通过该广场开展宗教活动或商业活动等。同时,这个广场也是传统城市居民生活的表现与反应空间。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这种居民开展商业活动与交流沟通等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街巷、天桥等位置,是根据城市居民分布的密集与否来确定的,城市功能空间与城市居住空间相互渗透,同时具有人情味与生活化的特点。
近现代以来,城市空间布局发生了极大地变动与调整,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被打乱了,尤其在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现代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单一功能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多的不便。另外,传统城市空间的生命力,在于其空间功能方面的叠加与融合,但现代城市的空间布局将传统街道的交通运输、公共空间等功能相互割裂,城市街道仅仅具有交通运输功能,这就使得城市街道的功能性下降。在生活景观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应当具有一定的混合状态,同时兼具土地与空间等多种用途,空间布局方面,每一块城市空间应当在同样时间范围内,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比如同时包括大型的商业中心、小型的个体商店的街道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街道功能的丰富性与生活化。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在“生活景观”视域下,应当从更加人性化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考量,打破城市空间的桎梏,形成更加紧凑、更加连续、更加丰富的城市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小辉. “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2]李孟冰. 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J]. 智能城市, 2017(6):84-84.
作者简介:陈羽佳(1997-4-12)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