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实验小学是下城的一所民办学校,家长都有自己一定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長都有未来把孩子送出国的打算,因此希望给孩子创设西方文化教育的氛围,这样的孩子,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人们所说的“香蕉人”,外表是黄皮肤黑眼睛,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却完全西化。
学校针对这样的担忧,在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上做了一系列尝试,以期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让长江学子有“责任,勇敢,博爱”的精神品质,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一年多以来,我们也体会到经典宝藏给学生的德行修养带来的蜕变。
一、顶层巧设计,让传统文化落地有形
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了解需要有文化氛围的营造,熟悉、了解的过程可以有不同途径去实现。可真正的技能掌握、思想渗透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操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一向重视课程建设,以完备的课程体系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2016年,学校进行了第二轮课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由一百多门课程组成的“全·视·界”课程体系,“全”意味着注重过程,全面、全程、全员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视”指丰富视野,多门类知识与经验的贯通。学校把本土化的视野与国际化视野进行交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界”是追求境界,追求一种更高的学习、生活、文化、精神的境界。孩子会有主动获取智慧的自觉和不断完善自己的执着,而学校会为此创造条件。在课程目标上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课程成为学生体验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阅历的载体。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对话。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完备的课程框架为培养“中国风,国际范”的长江学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认为,国际交流不是索取而是彼此分享。只有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才可能有成功的国际理解教育。在课程分支“国际理解课程群”中(见图1),我们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顶层设计写入其中。
二、“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活色生香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在2015年8月特别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水印。学校与十竹斋合作,在学校武林府校部专门开辟四百多平方米的场地,成立“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十竹斋木版水印体验馆”。在体验馆中,长江学子们能和伟人、艺术、文化、传统亲密接触,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十竹斋创始人胡正言、民国文化名人蔡元培、张爱玲、鲁迅等在体验馆中纷纷呈现。在十竹斋体验馆里,学生可去了解杭州同乡毕昇对印刷术的贡献;去了解胡正言创立的饾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法,正是这些技法将版画印刷术中最复杂、最精美的木版水印技艺推向极致;去了解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开头所描绘的朵云轩信笺,以及上海朵云轩、杭州十竹斋和北京荣宝斋的历史源流;去了解鲁迅、郑振铎在上世纪30年代刻印的十竹斋笺谱。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到被誉为“中国印刷术活化石”的木版水印字画,淋漓尽致地感受文化传统的无穷魅力。
同时,体验馆作为杭州下城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体验点,向社会开放,更大限度实现体验馆传承、体验的功能。此外,来自美国、新加坡、巴西、南非、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来宾到体验馆参观体验、交流学习,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奠定坚实基础;许嘉璐、王文章、沈鹏、冯骥才等一百多位社会文化名人也纷纷到校,为长江学子感受传统文化带来便利。
三、活动成系列,让传统文化植根心灵
所谓“传统”,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横向曰“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文化传承绝非易事,我校通过少先队员寻访非遗文化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创造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一)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
为让全体长江学子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校从2014年开始,由大队部组织开展“寻访一种文化,唤醒一个梦想”的雏鹰争章主题活动。活动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引领少先队员“采撷、寻访、学做、沉浸”杭州地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祖国传统瑰宝,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校共有23个中队、103个小队,其中完成寻访任务的小队有85个,涉及杭州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项目包括金石篆刻、浙派古琴、张小泉剪刀、木版水印、土布织造、桥西文化、小热昏等各个级别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课35节。
寻访活动中,十竹斋小队、小浪花小队的活动手册分别获得杭州市少先队“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大队部获得优秀组织奖。大队部工作案例“寻访一种文化,唤醒一个梦想——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少先队‘非遗文化章’主题争章活动”在杭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评比中获优秀案例。结合争章活动,学校修订完成了《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小巷三寻土布纺织技艺》等少先队活动课校本教材。
(二)手札传情迎峰会
学校在G20峰会到来之际,利用新春假期,开展了“手札寄情话丙申,翰墨飘香迎峰会”活动,学生用红八行信笺,以手札的形式,或者诉说成长和生活的喜怒哀乐,传递家人、朋友之间的亲情、友情,或者为迎接G20峰会,表达作为杭州小主人对来自世界各国朋友的热情,以文明志愿者的行动迎接峰会召开。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市长张鸿铭纷纷回信,表扬长江学子的主人翁意识。
此次活动,学校907名学生全体参与,学生的每一封手札都是暖暖的,见真情、见思想,更见文明与历史。通过手札,学生们与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著名书画家朱仁民等文化界名人,全国劳模孔胜东和海外友人、省市区领导共百余人进行互动,各界人士向长江学子提出殷切期望,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学校精选了学生的手札作品,印制成精美的手札集《鱼传尺素》,被杭州档案馆展出并永久收藏。
一生专注于中国传统戏剧和诗词的俞大纲教授说:“头就是古代,脚就是今天,文化是不能头脚分离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拓展学生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打好人生的文化底色,也是提升学校文化力、建设学校文化环境、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学校将持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丁杭缨,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郑建华,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秦 岩
学校针对这样的担忧,在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上做了一系列尝试,以期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让长江学子有“责任,勇敢,博爱”的精神品质,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一年多以来,我们也体会到经典宝藏给学生的德行修养带来的蜕变。
一、顶层巧设计,让传统文化落地有形
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了解需要有文化氛围的营造,熟悉、了解的过程可以有不同途径去实现。可真正的技能掌握、思想渗透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操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一向重视课程建设,以完备的课程体系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2016年,学校进行了第二轮课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由一百多门课程组成的“全·视·界”课程体系,“全”意味着注重过程,全面、全程、全员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视”指丰富视野,多门类知识与经验的贯通。学校把本土化的视野与国际化视野进行交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界”是追求境界,追求一种更高的学习、生活、文化、精神的境界。孩子会有主动获取智慧的自觉和不断完善自己的执着,而学校会为此创造条件。在课程目标上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课程成为学生体验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阅历的载体。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对话。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完备的课程框架为培养“中国风,国际范”的长江学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认为,国际交流不是索取而是彼此分享。只有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才可能有成功的国际理解教育。在课程分支“国际理解课程群”中(见图1),我们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顶层设计写入其中。
二、“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活色生香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在2015年8月特别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水印。学校与十竹斋合作,在学校武林府校部专门开辟四百多平方米的场地,成立“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十竹斋木版水印体验馆”。在体验馆中,长江学子们能和伟人、艺术、文化、传统亲密接触,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十竹斋创始人胡正言、民国文化名人蔡元培、张爱玲、鲁迅等在体验馆中纷纷呈现。在十竹斋体验馆里,学生可去了解杭州同乡毕昇对印刷术的贡献;去了解胡正言创立的饾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法,正是这些技法将版画印刷术中最复杂、最精美的木版水印技艺推向极致;去了解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开头所描绘的朵云轩信笺,以及上海朵云轩、杭州十竹斋和北京荣宝斋的历史源流;去了解鲁迅、郑振铎在上世纪30年代刻印的十竹斋笺谱。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到被誉为“中国印刷术活化石”的木版水印字画,淋漓尽致地感受文化传统的无穷魅力。
同时,体验馆作为杭州下城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体验点,向社会开放,更大限度实现体验馆传承、体验的功能。此外,来自美国、新加坡、巴西、南非、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来宾到体验馆参观体验、交流学习,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奠定坚实基础;许嘉璐、王文章、沈鹏、冯骥才等一百多位社会文化名人也纷纷到校,为长江学子感受传统文化带来便利。
三、活动成系列,让传统文化植根心灵
所谓“传统”,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横向曰“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文化传承绝非易事,我校通过少先队员寻访非遗文化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创造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一)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
为让全体长江学子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学校从2014年开始,由大队部组织开展“寻访一种文化,唤醒一个梦想”的雏鹰争章主题活动。活动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引领少先队员“采撷、寻访、学做、沉浸”杭州地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祖国传统瑰宝,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校共有23个中队、103个小队,其中完成寻访任务的小队有85个,涉及杭州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项目包括金石篆刻、浙派古琴、张小泉剪刀、木版水印、土布织造、桥西文化、小热昏等各个级别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课35节。
寻访活动中,十竹斋小队、小浪花小队的活动手册分别获得杭州市少先队“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大队部获得优秀组织奖。大队部工作案例“寻访一种文化,唤醒一个梦想——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少先队‘非遗文化章’主题争章活动”在杭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评比中获优秀案例。结合争章活动,学校修订完成了《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小巷三寻土布纺织技艺》等少先队活动课校本教材。
(二)手札传情迎峰会
学校在G20峰会到来之际,利用新春假期,开展了“手札寄情话丙申,翰墨飘香迎峰会”活动,学生用红八行信笺,以手札的形式,或者诉说成长和生活的喜怒哀乐,传递家人、朋友之间的亲情、友情,或者为迎接G20峰会,表达作为杭州小主人对来自世界各国朋友的热情,以文明志愿者的行动迎接峰会召开。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市长张鸿铭纷纷回信,表扬长江学子的主人翁意识。
此次活动,学校907名学生全体参与,学生的每一封手札都是暖暖的,见真情、见思想,更见文明与历史。通过手札,学生们与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著名书画家朱仁民等文化界名人,全国劳模孔胜东和海外友人、省市区领导共百余人进行互动,各界人士向长江学子提出殷切期望,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学校精选了学生的手札作品,印制成精美的手札集《鱼传尺素》,被杭州档案馆展出并永久收藏。
一生专注于中国传统戏剧和诗词的俞大纲教授说:“头就是古代,脚就是今天,文化是不能头脚分离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拓展学生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打好人生的文化底色,也是提升学校文化力、建设学校文化环境、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学校将持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丁杭缨,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郑建华,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