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校园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校保卫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积极建立妥善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在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长效机制
高校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
然要求。正确分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建立行之有效的处置体系,是治安保卫部门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关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性质、特点,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同行作出了十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预防和处理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办法,如武勤的《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熊永华等的《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对策》,张再岱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研究》等文章①都对此问题作出回应。我们认为,建立长期行之有效的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总体分析
(一)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高校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师生,因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聚集,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一定的组织性和言行的一致性,并构成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②。
(二)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按是否涉及政治内容,高校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政治类群体性事件、非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和复合类群体事件。
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它具有最为鲜明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色彩,其大致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积极型群体性事件多因某些特殊的社会矛盾或国际纠纷,激起师生的爱国热情、引发他们的激愤情绪而产生的集体行为。如1999年在全国范围发生的,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游行等等。而消极型群体性事件,虽也因某种特殊的政治问题引发,但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类事件的最终结果大都是走向了广大青年学生良好愿望的反面,例如,1986年的学潮、“89风波”等。
非政治类的群体事件它是近年来高校中最为常见的群体性事件,其又可具体细分为:活动型群体性事件和意向型群体事件。活动型群体事件表现为多个体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组织一种或几种围绕一个中心的活动,通过某种群体活动达到表达、释放感情或宣泄情绪的目的。
复合类群体性事件它往往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不可控性。或者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表达为一般的行为渲泄;或者是因为一般问题而引发,由非政治型转化为政治型;或是被人利用,由积极型蜕变为消极型。
(三)关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引发关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部分学生政治认识有限。部分学生对党和政府处置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的不理解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动因。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不够等问题,容易产生行动的偏激。
2.师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是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如与违规招生、诈骗招生密切相关的学籍、文凭问题;再如人身安全问题、还有经济利益问题以及如办学条件问题等等都容易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
3.少数学生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观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有的崇尚哥们意气,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法律观念统统置于脑后。
4.少数民办院校的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据调查,近些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数发生在民办院校。少数民办院校管理工作特别是招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漏洞,更是给社会和民办学校中的一些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5.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滋生地。学校的兴办,学生的大量涌入,使高校校园周边的环境顿时变得复杂起来,形成了一大批以合法、非法手段“吃高校”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建在城郊结合部的院校,建在城市郊区的民办院校,周边环境更是令校方头疼不已。因交通问题、校中村问题、周边治安问题等引发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全部事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6.学生非正常死亡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学生非正常死亡。据调查,近些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呈一种上升的趋势。除被歹徒杀害外,学生非正常死亡还有自杀、失足坠楼、运动中猝死、游泳淹死、交通事故致死等。
7. 经济纠纷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
8. 民族宗教问题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另一动因。
9.大量的贫困生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
二、积极建立妥善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如何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高校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全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和谐的环境和氛围,高校应本着“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积极建立妥善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党政领导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着对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强化工作措施,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坚决防止重大恶性事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管理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师生的各种合法权益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突出强调和提高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努力营造“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加大校务公开力度的同时,依托校园网积极搭建民主管理平台。如一些高校开通了网上“书记信箱”、“校长信箱”以及“校务信息反馈平台”等,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表达,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并回复。平台开通后,师生的意见少了、建议多了,埋怨少了、满意度提高了,师生的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这些也都较好地预防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建立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对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至关重要。高校要积极建立学工系统、公安系统、卫生健康系统、信息报送系统等的安全稳定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应对的联动工作机制,根据事件的影响大小及性质、参与人员的规模及成分等建立预警等级,依据预警等级制定并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预警机制反应灵敏,指挥系统运转协调,应急预案能在必要时刻快速启动。
(四)强化值班制度,完善信息报送网络
加强值班,完善信息搜集和报送网络,确保准确迅速搜集信息,可以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赢得宝贵的时间。要建立了以机关干部为主的学校总值班,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学生处干部为主的学工系统值班,以公安处人员为主的安全保卫值班,以后勤服务和校医院为主的健康卫生值班和以网络信息中心为主的网络监控24小时值班制度,形成了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联动的信息搜集与报送网络,并实行了紧急信息必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值班和完善信息工作制度对该校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媒体,认真办好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引导师生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避免无理取闹、未经审批而举行集会、罢课、游行、绝食等群体性行为。
(六)加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的协调配合,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的协调、沟通、配合,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依法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也要争取政府、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注释:
①武勤.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J].理论学报, 2004,(8): 109-110.;熊永华、周贵忠.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对策[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 (1);张再岱、刘健、刘胜、黄维友.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研究[J] .思想工作探索,2005, (4)
②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J].理论学报, 2004,(8): 109-110.
参考文献:
[1]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得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1)
[2]李长贵.我国高校稳定工作的对策[J],江苏高教, 2001, (5)
[3]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4]陈丽华.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特征及防范[J],党政干部学刊, 2002, (7)
[5]孙慧群.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9(5)
[6]安建平,侯铁虎.对高校稳定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6)
[7]李学森.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管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5)
[8]李学森.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管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5)
[9]辛省平、孙冰红. 关于高校建立妥善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长效机制的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 2007, (3)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师范大学 350108)
关键词: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长效机制
高校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
然要求。正确分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建立行之有效的处置体系,是治安保卫部门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关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性质、特点,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同行作出了十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预防和处理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办法,如武勤的《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熊永华等的《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对策》,张再岱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研究》等文章①都对此问题作出回应。我们认为,建立长期行之有效的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处置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总体分析
(一)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高校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师生,因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聚集,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一定的组织性和言行的一致性,并构成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②。
(二)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按是否涉及政治内容,高校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政治类群体性事件、非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和复合类群体事件。
政治类群体性事件它具有最为鲜明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色彩,其大致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积极型群体性事件多因某些特殊的社会矛盾或国际纠纷,激起师生的爱国热情、引发他们的激愤情绪而产生的集体行为。如1999年在全国范围发生的,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游行等等。而消极型群体性事件,虽也因某种特殊的政治问题引发,但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类事件的最终结果大都是走向了广大青年学生良好愿望的反面,例如,1986年的学潮、“89风波”等。
非政治类的群体事件它是近年来高校中最为常见的群体性事件,其又可具体细分为:活动型群体性事件和意向型群体事件。活动型群体事件表现为多个体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组织一种或几种围绕一个中心的活动,通过某种群体活动达到表达、释放感情或宣泄情绪的目的。
复合类群体性事件它往往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不可控性。或者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表达为一般的行为渲泄;或者是因为一般问题而引发,由非政治型转化为政治型;或是被人利用,由积极型蜕变为消极型。
(三)关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引发关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部分学生政治认识有限。部分学生对党和政府处置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的不理解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动因。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不够等问题,容易产生行动的偏激。
2.师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是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如与违规招生、诈骗招生密切相关的学籍、文凭问题;再如人身安全问题、还有经济利益问题以及如办学条件问题等等都容易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
3.少数学生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观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有的崇尚哥们意气,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法律观念统统置于脑后。
4.少数民办院校的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据调查,近些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数发生在民办院校。少数民办院校管理工作特别是招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漏洞,更是给社会和民办学校中的一些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5.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滋生地。学校的兴办,学生的大量涌入,使高校校园周边的环境顿时变得复杂起来,形成了一大批以合法、非法手段“吃高校”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建在城郊结合部的院校,建在城市郊区的民办院校,周边环境更是令校方头疼不已。因交通问题、校中村问题、周边治安问题等引发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全部事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6.学生非正常死亡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学生非正常死亡。据调查,近些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呈一种上升的趋势。除被歹徒杀害外,学生非正常死亡还有自杀、失足坠楼、运动中猝死、游泳淹死、交通事故致死等。
7. 经济纠纷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
8. 民族宗教问题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另一动因。
9.大量的贫困生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
二、积极建立妥善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如何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高校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全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和谐的环境和氛围,高校应本着“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积极建立妥善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党政领导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着对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强化工作措施,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坚决防止重大恶性事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管理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师生的各种合法权益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突出强调和提高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努力营造“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加大校务公开力度的同时,依托校园网积极搭建民主管理平台。如一些高校开通了网上“书记信箱”、“校长信箱”以及“校务信息反馈平台”等,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表达,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并回复。平台开通后,师生的意见少了、建议多了,埋怨少了、满意度提高了,师生的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这些也都较好地预防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建立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对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至关重要。高校要积极建立学工系统、公安系统、卫生健康系统、信息报送系统等的安全稳定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应对的联动工作机制,根据事件的影响大小及性质、参与人员的规模及成分等建立预警等级,依据预警等级制定并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预警机制反应灵敏,指挥系统运转协调,应急预案能在必要时刻快速启动。
(四)强化值班制度,完善信息报送网络
加强值班,完善信息搜集和报送网络,确保准确迅速搜集信息,可以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赢得宝贵的时间。要建立了以机关干部为主的学校总值班,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学生处干部为主的学工系统值班,以公安处人员为主的安全保卫值班,以后勤服务和校医院为主的健康卫生值班和以网络信息中心为主的网络监控24小时值班制度,形成了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联动的信息搜集与报送网络,并实行了紧急信息必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值班和完善信息工作制度对该校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媒体,认真办好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引导师生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避免无理取闹、未经审批而举行集会、罢课、游行、绝食等群体性行为。
(六)加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的协调配合,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的协调、沟通、配合,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依法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也要争取政府、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注释:
①武勤.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J].理论学报, 2004,(8): 109-110.;熊永华、周贵忠.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对策[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 (1);张再岱、刘健、刘胜、黄维友.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研究[J] .思想工作探索,2005, (4)
②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J].理论学报, 2004,(8): 109-110.
参考文献:
[1]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得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1)
[2]李长贵.我国高校稳定工作的对策[J],江苏高教, 2001, (5)
[3]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4]陈丽华.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特征及防范[J],党政干部学刊, 2002, (7)
[5]孙慧群.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9(5)
[6]安建平,侯铁虎.对高校稳定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6)
[7]李学森.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管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5)
[8]李学森.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管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5)
[9]辛省平、孙冰红. 关于高校建立妥善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长效机制的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 2007, (3)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师范大学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