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其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文章对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本文所指的贫困大学生特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家庭,或是由于出现重大事故而造成的经济困难家庭。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上高校的办学体制与社会需求的部分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体制——并轨制的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很大一部分由国家完全供给转向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模式,这使得部分家庭应学生上学出现了负债想象。据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约占20%的学生属于困难生群体,他们中间有近80%的学生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助学贷款经历或因学费而造成的家庭欠债等现象。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焦虑
这是由于心理上受到了来自外部就业环境的压力而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冲突或挫折,其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等。相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愿望更为强烈,一方面是来源于他(她)们在毕业后就会面临着还贷、还息的经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心理层面的压力,此种压力大多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身心理层面的影响,如家庭希望其毕业后尽快能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自身也迫切通过积极努力获取工作等。这些过分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 抑郁
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就业抑郁心理产生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正常择业。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怨天、怨地、怨父母的悲观失落情绪,缺乏继续作战与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甚至会表现为饮食失调,身体消瘦,彻底失去继续参加择业竞争的信心,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事件的阴影中而难以自拔。就业抑郁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三) 冷漠
这种心理是由于在就业应聘中遭遇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反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对挫折感更为敏感些,抗挫折的能力较弱一些,在遇到应聘挫折后容易产生冷漠心理。其表现为缺乏自信、对事物缺乏兴趣等。
(四) 自卑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或要应聘的职业岗位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就业招聘中缺乏自信,一遇到在应聘过程中的小挫折就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或者能力欠缺等。这样会导致他们失去就业的勇气和信心。
(五) 幻想
此种心理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于受到了就业前的应聘挫折,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幻想心理,寄托于有朝一日某个大公司的重要岗位来学校招聘他,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分析自身因素,结合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细致地制定可行的应聘方案。
二、 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对困难生进行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贫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和系(院)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等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贫困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单独的心理测试,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他们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贫困生家庭要给毕业生减压,帮助其缓解就业前不必要的就业压力。
作为贫困生,其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与出身于富裕家庭学生相比,一方面他们在物质条件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会具备后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因此,其就业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贫困家庭,要多关注孩子的就业心理,进行适当的心理减压,对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贫困大学生应多关注就业市场,较早的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身应自立自强,在校期间要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应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做好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表明,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要比没有做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和自信,就业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第四,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理性情绪法等,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各种压力。
第五,政府要多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应多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援助,建立长期的就业援助机制,形成稳定的就业援助网络,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第六,社会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
贫困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用人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应保证公平公正,避免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总之,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贫困大学生也应多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多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调试,保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作者简介:
赵燕,刘亚琼,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本文所指的贫困大学生特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家庭,或是由于出现重大事故而造成的经济困难家庭。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上高校的办学体制与社会需求的部分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体制——并轨制的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很大一部分由国家完全供给转向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模式,这使得部分家庭应学生上学出现了负债想象。据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约占20%的学生属于困难生群体,他们中间有近80%的学生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助学贷款经历或因学费而造成的家庭欠债等现象。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焦虑
这是由于心理上受到了来自外部就业环境的压力而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冲突或挫折,其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等。相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愿望更为强烈,一方面是来源于他(她)们在毕业后就会面临着还贷、还息的经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心理层面的压力,此种压力大多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身心理层面的影响,如家庭希望其毕业后尽快能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自身也迫切通过积极努力获取工作等。这些过分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 抑郁
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就业抑郁心理产生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正常择业。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怨天、怨地、怨父母的悲观失落情绪,缺乏继续作战与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甚至会表现为饮食失调,身体消瘦,彻底失去继续参加择业竞争的信心,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事件的阴影中而难以自拔。就业抑郁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三) 冷漠
这种心理是由于在就业应聘中遭遇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反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对挫折感更为敏感些,抗挫折的能力较弱一些,在遇到应聘挫折后容易产生冷漠心理。其表现为缺乏自信、对事物缺乏兴趣等。
(四) 自卑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或要应聘的职业岗位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就业招聘中缺乏自信,一遇到在应聘过程中的小挫折就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或者能力欠缺等。这样会导致他们失去就业的勇气和信心。
(五) 幻想
此种心理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于受到了就业前的应聘挫折,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幻想心理,寄托于有朝一日某个大公司的重要岗位来学校招聘他,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分析自身因素,结合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细致地制定可行的应聘方案。
二、 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对困难生进行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贫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和系(院)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等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贫困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单独的心理测试,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他们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贫困生家庭要给毕业生减压,帮助其缓解就业前不必要的就业压力。
作为贫困生,其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与出身于富裕家庭学生相比,一方面他们在物质条件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会具备后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因此,其就业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贫困家庭,要多关注孩子的就业心理,进行适当的心理减压,对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贫困大学生应多关注就业市场,较早的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身应自立自强,在校期间要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应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做好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表明,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要比没有做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和自信,就业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第四,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理性情绪法等,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各种压力。
第五,政府要多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应多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援助,建立长期的就业援助机制,形成稳定的就业援助网络,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第六,社会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
贫困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用人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应保证公平公正,避免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总之,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贫困大学生也应多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多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调试,保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作者简介:
赵燕,刘亚琼,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