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

来源 :新医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kit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73-01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阑尾炎是普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阑尾切除术在普外科手术占很大比例。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率已明显下降,现总结我院1997~2000年、2005~2008年所进行的386例阑尾炎手术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与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1 临床资料
  
  1997~2000年阑尾炎手术224例,男78例,女146例,年龄10~70岁,切口感染24例,感染率10.7%。2005~2008年阑尾炎手术162例,男46例,女98例,年龄11~75岁,切口感染9例感染率5.55%。设定1997~2000年组为A组,2005~2008年为B组。经统计学处理,性别与年龄无明显差异。
  
  2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
  
  2.1 阑尾的病理改变 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以及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而穿孔性与未穿孔性阑尾炎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A组穿孔性阑尾炎23例,切口感染6例,未穿孔201例,切口感染18例,二者有明显差别。B组穿孔性阑尾炎16例,切口感染4例,未穿孔146例,切口感染5例者,二有明显差别。A、B组穿孔阑尾炎有明显差别,未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也有明显差别。
  2.2 手术操作时间与切口感染关系 A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55min,B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5min切口,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二者有明显差异性。手术操作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2.3 切口保护 A组常规切口保护,B组腹膜外翻切口全层保护,排出其他因素,二者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
  2.4 腹腔引流物通过腹壁部位 A组以原手术切口引出者16例,切口感染10例,B组另截洞引出者12例,切口感染4例,二者有明显差异性。
  2.5 切口冲洗液使用 A组不常使用灭卡液(灭滴灵0.5~1.0,卡那霉素0.5~1.0,生理盐水100~200 mL),B组常用灭卡液冲洗切口及腹腔局部灌洗,使用56例切口感染3例。明显低于A组,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切口感染率10%~30%,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更高。我们回顾分析了1997~2000年阑尾切除术224例,2005~2008年阑尾切除术162例,比较发现切口感染率B组较A组有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3.1 阑尾的病理与切口感染有关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A、B组切口感染较同组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明显低,所以我们遇到临床病例,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手术,尤其要提高基层卫生所认识该病能力,早送患者早手术。
  3.2 手术操作时间对切口感染影响 手术操作时间长,空气中细菌以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同时手术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同时长时间牵拉切口可使局部组织缺氧,加重了组织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抗御力,因此力求手术干净利索,尤其避免要切口尽量小,反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切口感染机会增加。切口适中,配合熟练,提高手术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的主要方面。
  3.3 切口保护措施 B组手术我们注重了切口保护,对于每例手术均在切开腹膜外,先切开一小切口吸尽脓汁,再扩大腹膜切口,用6把止血管钳将腹膜外翻固定与皮巾上,利用抗菌力较强的腹膜遮盖伤口,操作时尽量不用手接触组织。固定阑尾后,在其周围用纱布保护,关闭腹膜后重新更换手套及器械,通过以上措施使切口感染较A组有明显下降。
  3.4 冲洗切口、切口缝合 通过B组使用灭卡液冲洗切口,尽量减少切口感染的细菌数量,尽可能杀死残留的少许污染细菌,通过细菌培养,常见的阑尾切口感染细菌为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切口缝合采用两层缝合,关闭腹膜,冲洗切口而后将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双环结1次缝合,暂不打结,缝合完毕,逐一打结。既避免切口留有死腔,又减少了切口中缝线线结数量。据文献记载创口1个松脱线结可使形成脓肿的最小细菌数量降低1万倍。
  3.5 腹腔引流物使用 对于腹腔感染明显脓液较多者使用腹腔引流,尽可能采用另截洞引出方式能降低切口感染的机会,可能原因在于对于经原切口引出引流管者,引流液可同时污染切口各层组织造成切口感染,切口引流物妨碍切口的对合也使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加。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59-02  【摘 要】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手术失败问题。方法 通过对州内各医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手术失败48例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常见的10种因素。结果与结论 分别为手术指征掌握不当,定位错误,椎间盘组织切除不彻底,漏切,过多截除骨性结构,扩大减压不够,术后血肿压迫,瘢痕粘连,过早负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39-02  【关键词】脑梗死;奥扎格雷钠;血栓通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脑梗死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本院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应用奥扎格雷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急性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65-01  【摘 要】目的 观察加减乌梅丸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对200例确诊(UC)的患者给予口服加减乌梅丸并观察疗效。结果 200例(UC)治愈171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口服加减乌梅丸治疗(UC)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价格低。  【关键词】溃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45-02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56例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皮肤接触患者经彻底清洗皮肤,48例口服中毒者经催吐、洗胃、导泻适量阿托品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 急性氨基甲酸酯类中毒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63-02  【关键词】骨伤;饮食调护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伤患者在较长的恢复时间里,除了接受医院及时有效治疗外,与之配合的饮食调养也很重要,有利于骨伤早日康复。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对于骨伤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调护是加速骨折愈合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使患者的饮食做到药物相促,室温相宜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70-01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亦称骨纤维结构不良、骨纤维性变、局限性骨纤维囊性病变、局限性纤维性骨炎、骨纤维瘤等,系是以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代替了正常骨组织为特征的骨病,可单一或多个骨骼同时发病。尽管它不是一个真正的肿瘤,但也具有骨新生物的某些特征。目前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66-02  【关键词】中医疗法;咳喘;活血化痰    咳喘虽属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临床上每以呼吸困难、喘促、短气而急诊入院者并不鲜见。祖国医学对咳喘病的证治大多以发作期宣肺、化痰、清热、止咳、散寒,缓解期以调肺、脾、肾三脏为治疗常法,然而笔者集数年证治体会,观察到咳喘急性发作时,明显存在血瘀证象,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69-01  【关键词】胃癌;CT诊断    胃癌是胃肠道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首位。好发于胃窦(50%~55%),其次是胃贲门管区(40%~45%),其余5% ~10%为胃体及大弯部。其男性多于女性。内窥镜的应用对胃癌早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CT在诊断胃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67-02  【关键词】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是英国物理学家享斯菲尔德(Hounsfield)发明的,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CT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性和敏感性,是20世纪70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72-01  【摘 要】目的 了解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作情况。方法 应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监测缺血性ST段下移情况。结果 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占88.1%,并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关。有症状发作只占11.9%。结论 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地防止冠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