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73-01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阑尾炎是普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阑尾切除术在普外科手术占很大比例。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率已明显下降,现总结我院1997~2000年、2005~2008年所进行的386例阑尾炎手术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与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1 临床资料
1997~2000年阑尾炎手术224例,男78例,女146例,年龄10~70岁,切口感染24例,感染率10.7%。2005~2008年阑尾炎手术162例,男46例,女98例,年龄11~75岁,切口感染9例感染率5.55%。设定1997~2000年组为A组,2005~2008年为B组。经统计学处理,性别与年龄无明显差异。
2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
2.1 阑尾的病理改变 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以及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而穿孔性与未穿孔性阑尾炎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A组穿孔性阑尾炎23例,切口感染6例,未穿孔201例,切口感染18例,二者有明显差别。B组穿孔性阑尾炎16例,切口感染4例,未穿孔146例,切口感染5例者,二有明显差别。A、B组穿孔阑尾炎有明显差别,未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也有明显差别。
2.2 手术操作时间与切口感染关系 A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55min,B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5min切口,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二者有明显差异性。手术操作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2.3 切口保护 A组常规切口保护,B组腹膜外翻切口全层保护,排出其他因素,二者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
2.4 腹腔引流物通过腹壁部位 A组以原手术切口引出者16例,切口感染10例,B组另截洞引出者12例,切口感染4例,二者有明显差异性。
2.5 切口冲洗液使用 A组不常使用灭卡液(灭滴灵0.5~1.0,卡那霉素0.5~1.0,生理盐水100~200 mL),B组常用灭卡液冲洗切口及腹腔局部灌洗,使用56例切口感染3例。明显低于A组,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切口感染率10%~30%,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更高。我们回顾分析了1997~2000年阑尾切除术224例,2005~2008年阑尾切除术162例,比较发现切口感染率B组较A组有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3.1 阑尾的病理与切口感染有关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A、B组切口感染较同组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明显低,所以我们遇到临床病例,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手术,尤其要提高基层卫生所认识该病能力,早送患者早手术。
3.2 手术操作时间对切口感染影响 手术操作时间长,空气中细菌以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同时手术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同时长时间牵拉切口可使局部组织缺氧,加重了组织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抗御力,因此力求手术干净利索,尤其避免要切口尽量小,反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切口感染机会增加。切口适中,配合熟练,提高手术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的主要方面。
3.3 切口保护措施 B组手术我们注重了切口保护,对于每例手术均在切开腹膜外,先切开一小切口吸尽脓汁,再扩大腹膜切口,用6把止血管钳将腹膜外翻固定与皮巾上,利用抗菌力较强的腹膜遮盖伤口,操作时尽量不用手接触组织。固定阑尾后,在其周围用纱布保护,关闭腹膜后重新更换手套及器械,通过以上措施使切口感染较A组有明显下降。
3.4 冲洗切口、切口缝合 通过B组使用灭卡液冲洗切口,尽量减少切口感染的细菌数量,尽可能杀死残留的少许污染细菌,通过细菌培养,常见的阑尾切口感染细菌为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切口缝合采用两层缝合,关闭腹膜,冲洗切口而后将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双环结1次缝合,暂不打结,缝合完毕,逐一打结。既避免切口留有死腔,又减少了切口中缝线线结数量。据文献记载创口1个松脱线结可使形成脓肿的最小细菌数量降低1万倍。
3.5 腹腔引流物使用 对于腹腔感染明显脓液较多者使用腹腔引流,尽可能采用另截洞引出方式能降低切口感染的机会,可能原因在于对于经原切口引出引流管者,引流液可同时污染切口各层组织造成切口感染,切口引流物妨碍切口的对合也使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加。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阑尾炎是普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阑尾切除术在普外科手术占很大比例。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率已明显下降,现总结我院1997~2000年、2005~2008年所进行的386例阑尾炎手术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与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1 临床资料
1997~2000年阑尾炎手术224例,男78例,女146例,年龄10~70岁,切口感染24例,感染率10.7%。2005~2008年阑尾炎手术162例,男46例,女98例,年龄11~75岁,切口感染9例感染率5.55%。设定1997~2000年组为A组,2005~2008年为B组。经统计学处理,性别与年龄无明显差异。
2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
2.1 阑尾的病理改变 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以及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而穿孔性与未穿孔性阑尾炎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A组穿孔性阑尾炎23例,切口感染6例,未穿孔201例,切口感染18例,二者有明显差别。B组穿孔性阑尾炎16例,切口感染4例,未穿孔146例,切口感染5例者,二有明显差别。A、B组穿孔阑尾炎有明显差别,未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也有明显差别。
2.2 手术操作时间与切口感染关系 A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55min,B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5min切口,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二者有明显差异性。手术操作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2.3 切口保护 A组常规切口保护,B组腹膜外翻切口全层保护,排出其他因素,二者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
2.4 腹腔引流物通过腹壁部位 A组以原手术切口引出者16例,切口感染10例,B组另截洞引出者12例,切口感染4例,二者有明显差异性。
2.5 切口冲洗液使用 A组不常使用灭卡液(灭滴灵0.5~1.0,卡那霉素0.5~1.0,生理盐水100~200 mL),B组常用灭卡液冲洗切口及腹腔局部灌洗,使用56例切口感染3例。明显低于A组,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切口感染率10%~30%,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更高。我们回顾分析了1997~2000年阑尾切除术224例,2005~2008年阑尾切除术162例,比较发现切口感染率B组较A组有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3.1 阑尾的病理与切口感染有关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A、B组切口感染较同组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明显低,所以我们遇到临床病例,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手术,尤其要提高基层卫生所认识该病能力,早送患者早手术。
3.2 手术操作时间对切口感染影响 手术操作时间长,空气中细菌以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同时手术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同时长时间牵拉切口可使局部组织缺氧,加重了组织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抗御力,因此力求手术干净利索,尤其避免要切口尽量小,反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切口感染机会增加。切口适中,配合熟练,提高手术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的主要方面。
3.3 切口保护措施 B组手术我们注重了切口保护,对于每例手术均在切开腹膜外,先切开一小切口吸尽脓汁,再扩大腹膜切口,用6把止血管钳将腹膜外翻固定与皮巾上,利用抗菌力较强的腹膜遮盖伤口,操作时尽量不用手接触组织。固定阑尾后,在其周围用纱布保护,关闭腹膜后重新更换手套及器械,通过以上措施使切口感染较A组有明显下降。
3.4 冲洗切口、切口缝合 通过B组使用灭卡液冲洗切口,尽量减少切口感染的细菌数量,尽可能杀死残留的少许污染细菌,通过细菌培养,常见的阑尾切口感染细菌为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切口缝合采用两层缝合,关闭腹膜,冲洗切口而后将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双环结1次缝合,暂不打结,缝合完毕,逐一打结。既避免切口留有死腔,又减少了切口中缝线线结数量。据文献记载创口1个松脱线结可使形成脓肿的最小细菌数量降低1万倍。
3.5 腹腔引流物使用 对于腹腔感染明显脓液较多者使用腹腔引流,尽可能采用另截洞引出方式能降低切口感染的机会,可能原因在于对于经原切口引出引流管者,引流液可同时污染切口各层组织造成切口感染,切口引流物妨碍切口的对合也使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