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是世界上顶级的现代音乐学院,到这里访学不久,我就了解到该校设有一个特别的部门—伯克利城市音乐部(Berklee City Music)。带着一份好奇,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学校领导,基本掌握了这个特殊部门的情况及其所承担的特殊使命。
该部由主任、项目主管、各事务协调人等共13名专职人员组成,作为一个非教学单位,人员配置算是比较多的。而所谓的“城市音乐”,其实并非指某种音乐类型,而是一个支教项目的名称。这个特别的部门实际上是伯克利音乐学院负责社会服务的一个办事机构,专门组织实施伯克利“城市音乐”项目。
伯克利“城市音乐”是一个公益性的支教项目,于2001年正式启动。在美国,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窘迫,每当学校面临严重的预算削减时,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便是艺术教育,音乐课程则相应地成为被削减甚至停止开设的课程之首选。此时,音乐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伯克利音乐学院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创建了“城市音乐”项目,旨在通过充分发挥伯克利音乐学院在现代音乐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处境不利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较为落后的社区及学校4—12年级学生提供免费音乐教育。
伯克利“城市音乐”项目包括两个分项目,一是“全美城市音乐”(City Music National),二是“波士顿城市音乐”(City Music Boston)。两个项目既有内在关联又相对独立运作,既可辐射到全美各个地方,又会突出伯克利音乐学院所在地波士顿这个重点。
“全美城市音乐”项目自启动以来,受益社区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该项目共为49个处境不利社区的4—12年级学生提供了音乐支教服务,使数万学生受益。从受益学生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该项目所提供的支教服务的确主要是在针对处境不利社区的弱势学生群体。其中,参与本项目的黑人或非洲裔美国学生占54%,西班牙裔学生占20%,白人学生占12%,亚裔、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学生等占5%,这一受教群体的分布比例,充分印证和诠释出该项目所秉持的在音乐面前人人平等、特殊群体需要音乐特别关爱的音乐教育理念。
由于支教服务对象遍及美国各州,“全美城市音乐”项目必须搭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项目运作平台,这便是伯克利城市音乐网络(Berklee City Music Network,BCMN)。该平台由伯克利音乐学院牵头,数十个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公益组织构成一个支教联盟。该联盟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学,使来自处境不利社区的年轻学生在音乐、学业、社交及情感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城市音乐网络联盟成员不仅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为他们所在社区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的音乐教育培训,还能为社区那些喜爱音乐或将来立志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争取由“城市音乐”项目提供的参与伯克利“五周夏季表演项目”的奖学金,以及就读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大学奖学金。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累计提供超过1 580万美元的奖学金,包括资助1 300余位学生参加每年举办的“五周夏季表演项目”,资助金额为4 563 875美元。此外,还资助了223位被录取到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共11 249 988美元。
城市音乐网络联盟成员目前有48个,可谓发展十分迅速,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加入该网络联盟并非无准入门槛,任何有意加入该联盟的组织、团体或机构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评估。其中,首要条件是:具有为处境不利社区年轻人提供用音乐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与途径的使命感,并庄严承诺致力于当代音乐教育事业。
“波士顿城市音乐”项目可以说是伯克利城市音乐网络的源头,已经在大波士顿地区开展了20多年的音乐教育支教活动。凡是住在大波士顿地区的4—12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免费接受这个项目提供的全方位的音乐培训,特别是为学生音乐潜能的充分开发提供各种支持。
“波士顿城市音乐”项目具体包括三个子项目:初级学习班、专业培训班和高中研修班,它们都属于免费项目,是在课余时间学习的。初级学习班在波士顿艺术研究院开展活动,后两个项目的活动则在伯克利音乐学院进行。其中,初级学习班项目在开学季的每周六开展活动,面向4—8年级学生。任何一个深知自己热爱音乐的4—8年级学生,不管有没有音乐基础,都可以申请该项目。初级学习班为学员提供来自伯克利音乐学院教师的教学与指导,学习课程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素养课程、乐队课程、一对一个别指导课程,以及伯克利音乐学院网络教育课程。专业培训班项目面向7—12年级学生,这些学生主要由正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大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指导,其优势在于构建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稳定联系,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的教学经历。该项目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校内开展活动,每周两三次,活动时间是下午4—6点,学习内容主要是乐队演奏、音乐理论以及一对一的技能培训。高中研修班项目主要针对9—12年级期待得到更严格、规范的音乐指导的学生,重点是音乐表演,由伯克利音乐学院在职教师任教,进行强化指导。除常规的学习内容之外,每个学期学生都有在项目开班式和结业式上表演的机会,也可以参加大师班、爵士演奏会、学院工作坊、社区重要活动、音乐会及其他的表演
活动。
“波士顿城市音乐”项目常年招募志愿者,包括普通教育指导教师和音乐专业指导教师,这表明该项目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还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普通教育方面,志愿者为学生开设数学与科学、英语与社会、法律及预防滥用药物指导、大学前准备、心理咨询等课程。此外,“波士顿城市音乐”有一个教师拓展项目。该项目创建于2001年,主要是为公立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而额外的音乐课程及培训,帮助公立学校教师组建乐队和合唱队等。这个项目在波士顿18所与伯克利音乐学院建立伙伴关系的学校中开展,每年有近千名4—12年级学生受益。
从伯克利音乐学院“城市音乐”项目中,我们可以收获诸多启示。 首先,高等学校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责,而对于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更应成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中之重。在我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的当下,高等学校恐怕最缺的就是这样一份对社会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其次,加强社会服务,特别是关注、支持和投身于基础教育,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关注处境不利社区和学校,帮扶弱势学生群体,这应成为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服务,尤其是支教活动的最重要关切。教育公平问题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在我们国家,教育公平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攻克这个教育顽症。最后,高等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从专业教学方面入手,但最终目标是通过支教活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导致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众多教育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在艺术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依然有大约50%的乡镇以下农村孩子没有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农村音乐、美术教师缺额很大。那么,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以及设有艺术专业的大学,能够为艺术教育薄弱的学校和学生做些什么?在遵循就近原则、着力服务地方的思路下,很多工作是完全可以做且能够马上行动起来的。比如,以学校或院系的名义组建支教志愿团队,或是鼓励师生个体成立支教志愿小组,直接送教到课堂,为学生开设艺术课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艺术师资缺乏的学校设立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各类艺术院校或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艺术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尤其要关注农村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的培训;在艺术教育薄弱学校所在地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或在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办艺术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开展送艺术进校园活动;捐赠艺术教学的器材设备或将被淘汰的乐器经过维修送给农村学校再利用等。以上只是本人的初步设想,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支教途径与方式等待我们探索与实施。
当然,上述设想都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即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经费问题。然而,艺术教育支教活动要想真正付诸实施,最迫切的是高等学校要真正树立和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对基础教育有一份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事实上,没有一所高校是真正缺这笔钱的,关键在于领导愿不愿意将这笔钱花在人们尚不在乎的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身上,愿不愿意花在人们尚不关注的艺术教育身上。或许这笔投入的确带不来急功近利,但毫无疑问,它将造福学生,且功德无量。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高级研究学者)
(责任编辑:孙建辉)
该部由主任、项目主管、各事务协调人等共13名专职人员组成,作为一个非教学单位,人员配置算是比较多的。而所谓的“城市音乐”,其实并非指某种音乐类型,而是一个支教项目的名称。这个特别的部门实际上是伯克利音乐学院负责社会服务的一个办事机构,专门组织实施伯克利“城市音乐”项目。
伯克利“城市音乐”是一个公益性的支教项目,于2001年正式启动。在美国,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窘迫,每当学校面临严重的预算削减时,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便是艺术教育,音乐课程则相应地成为被削减甚至停止开设的课程之首选。此时,音乐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伯克利音乐学院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创建了“城市音乐”项目,旨在通过充分发挥伯克利音乐学院在现代音乐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处境不利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较为落后的社区及学校4—12年级学生提供免费音乐教育。
伯克利“城市音乐”项目包括两个分项目,一是“全美城市音乐”(City Music National),二是“波士顿城市音乐”(City Music Boston)。两个项目既有内在关联又相对独立运作,既可辐射到全美各个地方,又会突出伯克利音乐学院所在地波士顿这个重点。
“全美城市音乐”项目自启动以来,受益社区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该项目共为49个处境不利社区的4—12年级学生提供了音乐支教服务,使数万学生受益。从受益学生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该项目所提供的支教服务的确主要是在针对处境不利社区的弱势学生群体。其中,参与本项目的黑人或非洲裔美国学生占54%,西班牙裔学生占20%,白人学生占12%,亚裔、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岛民学生等占5%,这一受教群体的分布比例,充分印证和诠释出该项目所秉持的在音乐面前人人平等、特殊群体需要音乐特别关爱的音乐教育理念。
由于支教服务对象遍及美国各州,“全美城市音乐”项目必须搭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项目运作平台,这便是伯克利城市音乐网络(Berklee City Music Network,BCMN)。该平台由伯克利音乐学院牵头,数十个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公益组织构成一个支教联盟。该联盟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学,使来自处境不利社区的年轻学生在音乐、学业、社交及情感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城市音乐网络联盟成员不仅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为他们所在社区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的音乐教育培训,还能为社区那些喜爱音乐或将来立志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争取由“城市音乐”项目提供的参与伯克利“五周夏季表演项目”的奖学金,以及就读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大学奖学金。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累计提供超过1 580万美元的奖学金,包括资助1 300余位学生参加每年举办的“五周夏季表演项目”,资助金额为4 563 875美元。此外,还资助了223位被录取到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共11 249 988美元。
城市音乐网络联盟成员目前有48个,可谓发展十分迅速,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加入该网络联盟并非无准入门槛,任何有意加入该联盟的组织、团体或机构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评估。其中,首要条件是:具有为处境不利社区年轻人提供用音乐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与途径的使命感,并庄严承诺致力于当代音乐教育事业。
“波士顿城市音乐”项目可以说是伯克利城市音乐网络的源头,已经在大波士顿地区开展了20多年的音乐教育支教活动。凡是住在大波士顿地区的4—12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免费接受这个项目提供的全方位的音乐培训,特别是为学生音乐潜能的充分开发提供各种支持。
“波士顿城市音乐”项目具体包括三个子项目:初级学习班、专业培训班和高中研修班,它们都属于免费项目,是在课余时间学习的。初级学习班在波士顿艺术研究院开展活动,后两个项目的活动则在伯克利音乐学院进行。其中,初级学习班项目在开学季的每周六开展活动,面向4—8年级学生。任何一个深知自己热爱音乐的4—8年级学生,不管有没有音乐基础,都可以申请该项目。初级学习班为学员提供来自伯克利音乐学院教师的教学与指导,学习课程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素养课程、乐队课程、一对一个别指导课程,以及伯克利音乐学院网络教育课程。专业培训班项目面向7—12年级学生,这些学生主要由正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大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指导,其优势在于构建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稳定联系,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的教学经历。该项目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校内开展活动,每周两三次,活动时间是下午4—6点,学习内容主要是乐队演奏、音乐理论以及一对一的技能培训。高中研修班项目主要针对9—12年级期待得到更严格、规范的音乐指导的学生,重点是音乐表演,由伯克利音乐学院在职教师任教,进行强化指导。除常规的学习内容之外,每个学期学生都有在项目开班式和结业式上表演的机会,也可以参加大师班、爵士演奏会、学院工作坊、社区重要活动、音乐会及其他的表演
活动。
“波士顿城市音乐”项目常年招募志愿者,包括普通教育指导教师和音乐专业指导教师,这表明该项目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还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普通教育方面,志愿者为学生开设数学与科学、英语与社会、法律及预防滥用药物指导、大学前准备、心理咨询等课程。此外,“波士顿城市音乐”有一个教师拓展项目。该项目创建于2001年,主要是为公立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而额外的音乐课程及培训,帮助公立学校教师组建乐队和合唱队等。这个项目在波士顿18所与伯克利音乐学院建立伙伴关系的学校中开展,每年有近千名4—12年级学生受益。
从伯克利音乐学院“城市音乐”项目中,我们可以收获诸多启示。 首先,高等学校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责,而对于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更应成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中之重。在我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的当下,高等学校恐怕最缺的就是这样一份对社会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其次,加强社会服务,特别是关注、支持和投身于基础教育,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关注处境不利社区和学校,帮扶弱势学生群体,这应成为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服务,尤其是支教活动的最重要关切。教育公平问题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在我们国家,教育公平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攻克这个教育顽症。最后,高等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从专业教学方面入手,但最终目标是通过支教活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导致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众多教育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在艺术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依然有大约50%的乡镇以下农村孩子没有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农村音乐、美术教师缺额很大。那么,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以及设有艺术专业的大学,能够为艺术教育薄弱的学校和学生做些什么?在遵循就近原则、着力服务地方的思路下,很多工作是完全可以做且能够马上行动起来的。比如,以学校或院系的名义组建支教志愿团队,或是鼓励师生个体成立支教志愿小组,直接送教到课堂,为学生开设艺术课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艺术师资缺乏的学校设立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各类艺术院校或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艺术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尤其要关注农村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的培训;在艺术教育薄弱学校所在地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或在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办艺术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开展送艺术进校园活动;捐赠艺术教学的器材设备或将被淘汰的乐器经过维修送给农村学校再利用等。以上只是本人的初步设想,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支教途径与方式等待我们探索与实施。
当然,上述设想都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即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经费问题。然而,艺术教育支教活动要想真正付诸实施,最迫切的是高等学校要真正树立和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对基础教育有一份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事实上,没有一所高校是真正缺这笔钱的,关键在于领导愿不愿意将这笔钱花在人们尚不在乎的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身上,愿不愿意花在人们尚不关注的艺术教育身上。或许这笔投入的确带不来急功近利,但毫无疑问,它将造福学生,且功德无量。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高级研究学者)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