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儿子和孙女也走上了教育岗位。儿子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我们县的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孙女也于2013年成功应聘特岗教师,在县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我希望他们能真正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口述者:李南生,男,汉族,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人,毕业于剑阁初级师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1959年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在1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任教。曾做过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1年。2001年退休。
一、求学经历
1. 小学求学经历
我于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闻溪乡新观村,家里以种地为生,共生有7个儿女,我在家中排行老七。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卫生条件差,最后只有我一个长大成人。当时家境贫寒,家中的土地和房屋都被卖给了地主,只能靠租地主的土地为生。
12岁时我开始在剑阁县闻溪小学新观村村小上学。当时农村对教育重视不够,整个村只有二十多人读书,大多数小孩都在家放牛或种田。虽然我在村小读书,但是也要经常在家做农活。读了四年初小后,我通过考试到江口小学的中心校读了两年高小。读初小时,每年的学费是一块钱,这在当时是家里的很大一部分开销;读高小时,学费更高一些,并且需要住校。江口小学离家大概有30里路程,每周放一天半的假,学生需要自带米和菜,还需要带柴火交给学校。如果不带柴火就要折算成钱付给学校。当时家里靠做草鞋和砍柴火为生,家人就将草鞋和柴火背到江口镇街上去卖,日积月累地攒钱供我读书。
2. 上剑阁初级师范学校
1958年8月我从江口小学高小毕业, 同年9月被剑阁初级师范学校录取。剑阁初级师范学校是县里仅有的一所师范学校。当时剑阁县教育局把师范学校的学制定为2~3年制,我被录取为3年制。师范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还负责学生的生活费,这对我的吸引很大,所以我最后选择读师范学校。
当时我们那一届一共招收300人,分为六个班,一个班50人。开设有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和音乐课,没有英语、化学和物理。当时教师上课都非常认真,我们学得也很刻苦。
二、走上教师之路
1. 师资紧缺的年代
剑阁初级师范学校一共只开办了3年。“大跃进”时代教师缺乏,为了培养师资,剑阁县教育局决定成立这所学校,而我有幸正好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在培养三批教师后,由于财政困难,学校停办。20世纪80年代又成立剑阁中级师范学校。
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教师十分紧缺,一般村小只有一到三年级,全校只有一个教师,采取三级复式班教学。教师工资每月十多块钱,部分教师由于离家较远,就自己买粮在学校煮饭,有时也会有家长送一些粮和菜。学校由没收地主的房屋改建而成,教室则是由两间房屋打通合成一间房屋。房子由竹子和一部分木头组成,质量不是很好。在中心校有一到六年级,全校只有十多位教师,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课,图画、音乐、体育课以及五六年级的地理、历史和自然课由专任教师授课。教师和学生都住校,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月几块钱生活费。学校的房子统一由国家建造,属于立木房子,由竹子和柏树修建而成,质量比村小的校舍要好一点。
1959年春季开学后,由于国家的教师队伍相当紧缺,所以当时县教育局把我们重新编班定级,缩短学制,规定我们只读1~2年就必须毕业从教,而我被定为读
1年就毕业。
2. 19岁当教师
1959年9月我读完1年师范后,被县教育局安排到开封小学任教3年。开封距离县城120里路,距离家180里路,地处西河岸边,属于丘陵地带,交通不便,没有客运车,放假只能走路或搭顺风车往返家和学校。学校只有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房,因此一共只有六间砖房教室,其余都是立木房间。教师和读高小的学生都住在学校的立木房子里,住宿条件较差。
当时开封小学设有一到六年级,有500多学生,但只有十多个教师,实行的是包班教学,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图画五门课。每个教师都是从早到晚工作,休息时间非常少。当时教师们都集体住在学校里,除非家里有事情或农忙时节才会回家,而且每次回家一段时间就要赶回学校。当时教师每个月工资是25块钱和19斤粮食,平时吃饭几分钱,每个人都很节约。我每个月大概能省下来10块补贴家用。
在开封小学教书时,由于初为人师,没什么经验,所以上课时很紧张,不知道怎么给学生上课。因此和我一起毕业的8位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上课的方法,并且按照教师告诉我们的方法进行练习—把花草当作学生,对着花草练习上课。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确实有效果。当时学校会对每一次的考试进行分析、班级排名,并针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分,所以教师教学都非常认真,学生的学习劲头也非常高。
在开封小学教书的3年时间,教师和当地大部分家长的关系十分融洽,家长们很重视教育。在这3年里,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吃大锅饭,学校吃食堂,大多数家庭很困难,并且当时开封镇有很多人得水肿病,饿死很多人。当时很多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还记得有家长说“吃饭都很困难,还念啥书”。此外,“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很严重,很多人认为女儿迟早是别家人,读书也是浪费。因此很多孩子不能读书,只能在家干农活。我们就到农村进行家访,劝诫家长“现在的国家困难是暂时的,以后形势好转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耽误孩子读书”。家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我为那些没有读书的孩子感到可惜,因为他们不能读书不是家长不重视教育,而是家里实在困难。
3. 多变的角色
第一,精简务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遭受巨大的自然灾害,财政十分困难,于是决定将我们这批公办教师精简为民办教师或者回家务农。当时自由市场兴旺,教师工资不高,流传着“家有三只羊抵个县银行,家有三只兔抵个乡干部”的说法。由于家中父母年老多病,所以我自愿回家务农并照顾父母。1962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我回到家中务农,同时担任本队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当时县里还统一给我们发放了精简证①。1962年暑假,经亲戚介绍认识了妻子,并于1962年冬季结婚。我在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第二,当民办教师、团支部书记。1969年到1970年我在新观村的村小做了两年民办教师。当时当民办教师每天记10工分,一个月有300工分。在1971年,闻溪乡公社党委决定要我务实基层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担任本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75年,任职5年。1975年开始,我又在村小开始担任民办教师,直到1997年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共计22年。
在新观村担任民办教师期间,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我当教师的想法有过动摇,但想到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我又是个共产党员,所以坚持了下来。
在新观村任民办教师期间,学校设有一到四年级和幼儿园,但只有3位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当时我们属于复式班包班教学(两个年级成为一个班,正好组成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幼儿园三个班)。我负责教二年级和四年级。在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四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反之,给四年级上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每天上午上三节课,下午上两节课。刚开始上课铃声是教师吹的口哨,后来我们找到一个破铁盆,就用敲铁盆代替吹口哨。当时学校的其他条件也很差,房子是土墙,房梁是竹子的,四五个学生用一个课桌。后来学校重新修建了砖房,条件好转一些。
第三,转做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前我担任6年大队团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担任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书记期间,我尽我最大努力支持本村的教育工作。记得在担任团支部书记时期,为了让教师能吃上蔬菜,当时村里专门划出两分地给两个教师种蔬菜,并且每天给代课教师记10个工分。他们也会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映给我们,我们则在统一开会的时候将这些情况告诉家长,并告诉家长要支持村里的教育工作。因此当时学校和大队的关系是很好的。
第四,终于转为公办教师。1975年到1997年间,我一直在新观村村小担任民办教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民办教师分批分期转正的政策。我在这次中未能转正,5年以后才正式转正。22年后终于成为正式的公办教师。
当时转正有“三在政策”,“三在”即在册在编在岗的民办教师。只有满足这一政策的教师才能参加转正考试。所以一些教师因为这一原因无法转正。除此之外,转正政策还有三点要求:一是担任行政领导的民办教师优先转正;二是被评为市级和县级的优秀教师优先转正;三是通过函授学习考试达到中师文凭的教师优先转正。当时如果转正就必须满足这三点之一。
我在新观村村小做民办教师时,学校从幼儿园到四年级只有3位教师,因此没有人担任行政领导,我也没有被评为市级和县级的优秀教师,所以不满足前两点要求。后来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政策组织函授学习考试,教师可以到现在的老县城普安镇的进修校进行再学习,这次学习没有时间要求,只有通过考试合格以后才能毕业,也能满足转正资格。但是当时函授学习考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需要一次性学习半个月且不能回家,然而当时家中妻子已经去世,母亲也已经七十多岁,并且一儿一女都还小,所以我需要在家照顾家人,错过了函授考试。在这次转正中,我们在新观村的三位教师都未能转正。
1996年,县里又有一次转正,这次的要求是教龄二十年以上,年龄达到五十五岁以上的老教师才能转正。当时我已经教学22年,年龄56岁,达到了县里的要求,因此于1997年成功转为国家公办教师。这次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老教师的照顾。很多坚持下来的教师,最后转正成功。我们现在每个月有国家退休金养老,日子过得很好。
1997年转正以后,我先后在剑阁县闻溪乡的大塆、二郎、新中三个村的村小任教。剑阁县属于偏远山区,村小只有幼儿班和小学一到四年级,教师很缺乏,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复式班包班教学。
在我做民办教师的22年里,工资最高的时候每个月有150块钱。转正后每月有300多块。2001年,我退休时每月有530块钱。退休后在鲁公村代课期间,每月还有100多块的代课费。当时有少数的人放弃了,最终没能转正,也就没有现在的好待遇,所以觉得当时的坚持是很正确的。转正成功后,别人都认为我能吃苦,成为了国家人员,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儿子和孙女也走上了教育岗位。儿子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我们县的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孙女也于2013年成功应聘特岗教师,在县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我希望他们能真正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任媛媛)
口述者:李南生,男,汉族,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人,毕业于剑阁初级师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1959年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在1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任教。曾做过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1年。2001年退休。
一、求学经历
1. 小学求学经历
我于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闻溪乡新观村,家里以种地为生,共生有7个儿女,我在家中排行老七。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卫生条件差,最后只有我一个长大成人。当时家境贫寒,家中的土地和房屋都被卖给了地主,只能靠租地主的土地为生。
12岁时我开始在剑阁县闻溪小学新观村村小上学。当时农村对教育重视不够,整个村只有二十多人读书,大多数小孩都在家放牛或种田。虽然我在村小读书,但是也要经常在家做农活。读了四年初小后,我通过考试到江口小学的中心校读了两年高小。读初小时,每年的学费是一块钱,这在当时是家里的很大一部分开销;读高小时,学费更高一些,并且需要住校。江口小学离家大概有30里路程,每周放一天半的假,学生需要自带米和菜,还需要带柴火交给学校。如果不带柴火就要折算成钱付给学校。当时家里靠做草鞋和砍柴火为生,家人就将草鞋和柴火背到江口镇街上去卖,日积月累地攒钱供我读书。
2. 上剑阁初级师范学校
1958年8月我从江口小学高小毕业, 同年9月被剑阁初级师范学校录取。剑阁初级师范学校是县里仅有的一所师范学校。当时剑阁县教育局把师范学校的学制定为2~3年制,我被录取为3年制。师范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还负责学生的生活费,这对我的吸引很大,所以我最后选择读师范学校。
当时我们那一届一共招收300人,分为六个班,一个班50人。开设有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和音乐课,没有英语、化学和物理。当时教师上课都非常认真,我们学得也很刻苦。
二、走上教师之路
1. 师资紧缺的年代
剑阁初级师范学校一共只开办了3年。“大跃进”时代教师缺乏,为了培养师资,剑阁县教育局决定成立这所学校,而我有幸正好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在培养三批教师后,由于财政困难,学校停办。20世纪80年代又成立剑阁中级师范学校。
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教师十分紧缺,一般村小只有一到三年级,全校只有一个教师,采取三级复式班教学。教师工资每月十多块钱,部分教师由于离家较远,就自己买粮在学校煮饭,有时也会有家长送一些粮和菜。学校由没收地主的房屋改建而成,教室则是由两间房屋打通合成一间房屋。房子由竹子和一部分木头组成,质量不是很好。在中心校有一到六年级,全校只有十多位教师,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课,图画、音乐、体育课以及五六年级的地理、历史和自然课由专任教师授课。教师和学生都住校,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月几块钱生活费。学校的房子统一由国家建造,属于立木房子,由竹子和柏树修建而成,质量比村小的校舍要好一点。
1959年春季开学后,由于国家的教师队伍相当紧缺,所以当时县教育局把我们重新编班定级,缩短学制,规定我们只读1~2年就必须毕业从教,而我被定为读
1年就毕业。
2. 19岁当教师
1959年9月我读完1年师范后,被县教育局安排到开封小学任教3年。开封距离县城120里路,距离家180里路,地处西河岸边,属于丘陵地带,交通不便,没有客运车,放假只能走路或搭顺风车往返家和学校。学校只有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房,因此一共只有六间砖房教室,其余都是立木房间。教师和读高小的学生都住在学校的立木房子里,住宿条件较差。
当时开封小学设有一到六年级,有500多学生,但只有十多个教师,实行的是包班教学,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图画五门课。每个教师都是从早到晚工作,休息时间非常少。当时教师们都集体住在学校里,除非家里有事情或农忙时节才会回家,而且每次回家一段时间就要赶回学校。当时教师每个月工资是25块钱和19斤粮食,平时吃饭几分钱,每个人都很节约。我每个月大概能省下来10块补贴家用。
在开封小学教书时,由于初为人师,没什么经验,所以上课时很紧张,不知道怎么给学生上课。因此和我一起毕业的8位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上课的方法,并且按照教师告诉我们的方法进行练习—把花草当作学生,对着花草练习上课。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确实有效果。当时学校会对每一次的考试进行分析、班级排名,并针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分,所以教师教学都非常认真,学生的学习劲头也非常高。
在开封小学教书的3年时间,教师和当地大部分家长的关系十分融洽,家长们很重视教育。在这3年里,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吃大锅饭,学校吃食堂,大多数家庭很困难,并且当时开封镇有很多人得水肿病,饿死很多人。当时很多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还记得有家长说“吃饭都很困难,还念啥书”。此外,“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很严重,很多人认为女儿迟早是别家人,读书也是浪费。因此很多孩子不能读书,只能在家干农活。我们就到农村进行家访,劝诫家长“现在的国家困难是暂时的,以后形势好转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耽误孩子读书”。家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我为那些没有读书的孩子感到可惜,因为他们不能读书不是家长不重视教育,而是家里实在困难。
3. 多变的角色
第一,精简务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遭受巨大的自然灾害,财政十分困难,于是决定将我们这批公办教师精简为民办教师或者回家务农。当时自由市场兴旺,教师工资不高,流传着“家有三只羊抵个县银行,家有三只兔抵个乡干部”的说法。由于家中父母年老多病,所以我自愿回家务农并照顾父母。1962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我回到家中务农,同时担任本队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当时县里还统一给我们发放了精简证①。1962年暑假,经亲戚介绍认识了妻子,并于1962年冬季结婚。我在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第二,当民办教师、团支部书记。1969年到1970年我在新观村的村小做了两年民办教师。当时当民办教师每天记10工分,一个月有300工分。在1971年,闻溪乡公社党委决定要我务实基层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担任本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75年,任职5年。1975年开始,我又在村小开始担任民办教师,直到1997年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共计22年。
在新观村担任民办教师期间,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我当教师的想法有过动摇,但想到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我又是个共产党员,所以坚持了下来。
在新观村任民办教师期间,学校设有一到四年级和幼儿园,但只有3位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当时我们属于复式班包班教学(两个年级成为一个班,正好组成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幼儿园三个班)。我负责教二年级和四年级。在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四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反之,给四年级上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每天上午上三节课,下午上两节课。刚开始上课铃声是教师吹的口哨,后来我们找到一个破铁盆,就用敲铁盆代替吹口哨。当时学校的其他条件也很差,房子是土墙,房梁是竹子的,四五个学生用一个课桌。后来学校重新修建了砖房,条件好转一些。
第三,转做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前我担任6年大队团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担任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书记期间,我尽我最大努力支持本村的教育工作。记得在担任团支部书记时期,为了让教师能吃上蔬菜,当时村里专门划出两分地给两个教师种蔬菜,并且每天给代课教师记10个工分。他们也会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映给我们,我们则在统一开会的时候将这些情况告诉家长,并告诉家长要支持村里的教育工作。因此当时学校和大队的关系是很好的。
第四,终于转为公办教师。1975年到1997年间,我一直在新观村村小担任民办教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民办教师分批分期转正的政策。我在这次中未能转正,5年以后才正式转正。22年后终于成为正式的公办教师。
当时转正有“三在政策”,“三在”即在册在编在岗的民办教师。只有满足这一政策的教师才能参加转正考试。所以一些教师因为这一原因无法转正。除此之外,转正政策还有三点要求:一是担任行政领导的民办教师优先转正;二是被评为市级和县级的优秀教师优先转正;三是通过函授学习考试达到中师文凭的教师优先转正。当时如果转正就必须满足这三点之一。
我在新观村村小做民办教师时,学校从幼儿园到四年级只有3位教师,因此没有人担任行政领导,我也没有被评为市级和县级的优秀教师,所以不满足前两点要求。后来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政策组织函授学习考试,教师可以到现在的老县城普安镇的进修校进行再学习,这次学习没有时间要求,只有通过考试合格以后才能毕业,也能满足转正资格。但是当时函授学习考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需要一次性学习半个月且不能回家,然而当时家中妻子已经去世,母亲也已经七十多岁,并且一儿一女都还小,所以我需要在家照顾家人,错过了函授考试。在这次转正中,我们在新观村的三位教师都未能转正。
1996年,县里又有一次转正,这次的要求是教龄二十年以上,年龄达到五十五岁以上的老教师才能转正。当时我已经教学22年,年龄56岁,达到了县里的要求,因此于1997年成功转为国家公办教师。这次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老教师的照顾。很多坚持下来的教师,最后转正成功。我们现在每个月有国家退休金养老,日子过得很好。
1997年转正以后,我先后在剑阁县闻溪乡的大塆、二郎、新中三个村的村小任教。剑阁县属于偏远山区,村小只有幼儿班和小学一到四年级,教师很缺乏,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复式班包班教学。
在我做民办教师的22年里,工资最高的时候每个月有150块钱。转正后每月有300多块。2001年,我退休时每月有530块钱。退休后在鲁公村代课期间,每月还有100多块的代课费。当时有少数的人放弃了,最终没能转正,也就没有现在的好待遇,所以觉得当时的坚持是很正确的。转正成功后,别人都认为我能吃苦,成为了国家人员,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儿子和孙女也走上了教育岗位。儿子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我们县的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孙女也于2013年成功应聘特岗教师,在县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我希望他们能真正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