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体外无创性起搏(Noninvasive Transcutaneous Cardiac Pa cing,NTCP)于1952年由Zoll第一次应用于临床[1].早期NTCP系统因起搏电极面积较小、起搏脉冲宽度较窄(2 ms),致使患者对起搏的耐受性差.在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开始应用于临床后,NTCP的临床应用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近十余年来随着对体外起搏电极、起搏脉冲和心电监护技术的改进,降低了体外起搏阈值,提高了NTCP的可靠性和耐受性, NTCP在心脏急症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重新肯定[2,3].rn1 起搏阈值rn起搏阈值与起搏电极的面积成反比,在12 cm2以下,随着电极面积的增加,起搏阈值快速下降,达到12 cm2后,电极面积的增加,起搏阈值缓慢下降.目前常用的体外起搏电极面积为70~120 cm2.虽然有研究表明,应用多对面积较小的电极固定在可伸展的胸带上, 可使起搏阈值进一步下降[4],但目前应用最多的仍是较大面积的双极粘贴式起搏电极.rn起搏脉冲的宽度对患者的痛觉阈值和起搏阈值都有影响,选择合适的脉宽可以在保证可靠心脏起搏的前提下,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一般认为10 ms或更大的脉宽对皮肤神经的刺激较弱,并且不明显影响心脏起搏阈值,目前较常用的脉宽范围是20~40 ms[5].rnNTCP时中等能量的起搏输出(40~100 mA)只夺获心室,在有室房逆传时可逆传激动心房. 高能量的输出(100~150 mA)可同时激动心房和心室,但患者常常不能耐受[6] .rn象体内起搏阈值一样,体外起搏阈值也有生理性昼夜变化,也受一些药物的影响,但目前尚没有药物对NTCP影响的系统研究.体外起搏阈值是否与患者的年龄、体重、胸腔直径和心胸比例有关,多数研究认为无关.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