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80%的网友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另一方面,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再者便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洞悉今年高考的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对2007届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诗歌选材面大大拓展。
先看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全国16套试卷中共出现诗词20首,其中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2006年全国17套试卷共选用诗歌20首,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
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一方面,诗歌体裁的选取正逐步打破过去以唐诗宋词甚至元曲为主的局面。唐诗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诗的地位正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年代考查范围大大扩展,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除唐宋元三代外,上溯至魏晋诗歌1首(北京卷),下推及清诗5首(湖南、重庆、广东卷)和近代诗1首(山东卷),局面多姿多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又避开了押题视线,恰到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自古典小说中选材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看来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提前介入倾向,值得备考的师生关注。
二、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今年高考诗歌选材覆盖面虽广,但不少地方所选诗歌的作者还是广大中学生所熟悉的。如全国卷(Ⅰ)黄庭坚的诗,江西卷杨万里的诗,福建卷李商隐的诗,北京卷陶潜的诗,天津卷张籍的诗,辽宁卷苏轼的诗,上海卷张可久的诗,重庆卷龚自珍的诗,这些都是考生熟悉的,能让他们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紧张,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但是诗歌内容又多是相对陌生的,如苏轼就考他的诗而不考他的词,李商隐就避开了他的爱情诗,龚自珍的乙亥杂诗也是不只一首。总的方面看,所选诗歌内容上与诗人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太多的联系,(当然,典故的运用也较少)因此,解读诗歌时要避免从诗人出发先入为主了。
三、考查全面,综合性题型成为共性
2006年诗歌鉴赏具体考查点有词语诠释、语句疏通、章法把握、意境主旨、意象诗眼、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情感体味、比较异同等,可以说,考查了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卷(Ⅰ)中还对诗歌的层次进行考查,而湖南卷的题型更具有仿写表述的特点,这是今年诗歌鉴赏题的新气象。另外,2006年诗歌鉴赏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题型上看,主观题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单纯的常识考查与字词理解在有兼顾的同时,更多地考查了全诗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评价,很明显,诗歌命题是更着眼于整体理解了。举福建省近三年命题为例:
2004年纯粹是延续了2003年全国卷“炼字”(或诗眼)的考查形式,2005年两个小题考查分别是“炼句”和艺术表现手法分析,2006年在保持稳定基础上,对艺术手法分析的考查更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可以看出,今后诗歌考查中艺术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作用)分析将是重点,备考复习中应是重中之重的要点。
四、答案不确定,开放性渐强
考试中心的余闻先生认为:对诗歌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只要赏析得当,都可给分。其实这一观点已成为近几年诗歌鉴赏题高考评卷的一个原则了。2006年古诗鉴赏题的答案更加呈现多元化,有的试题已在尝试不给统一答案,只确定几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或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如全国卷(Ⅰ)第二小题:“有人认为作者‘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案就提供了两种选择。又如福建卷第二小题:“简要分析三、四、句艺术手法上的特点。”答案也提供了两种可能,(或许还有其它的。)湖南卷的答案更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仿写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备考中应鼓励学生在习题训练时要大胆表达,从不同层次上多角度解答试题,充分考虑各种答题的可能性。
五、2007年诗歌鉴赏备考的几点意见
基于上述分析,要求2007年备考复习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平时训练不能再只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注意宋诗与清诗的鉴赏,同时应当兼顾读本的内容,不可废弃。
(二)继续夯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
(三)注意掌握解题的技巧。
1.明确鉴赏范围,并且要细化,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点往往是从一首诗很小的一个方面来切入的。
2.形象的分类、语言鉴赏的命题形式、思想感情的表达模式、意境的种别、表达技巧题型等都要了解掌握。
3.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4.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情点、题干要求等等。
(四)注意比较型的诗歌鉴赏。2006年高考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都考查到诗歌的比较鉴赏,这对于17套试卷而言比例倒还显得太少,但趋向值得关注。特别是福建省在2003年前的几年到自行命题三年来,一直未曾涉及到比较型诗歌鉴赏的考查。平时备考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作为毕业班语文教师,要能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新课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性作用,积极探索高考新题型考查形式,做到有备无患。
[作者通联: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一、诗歌选材面大大拓展。
先看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全国16套试卷中共出现诗词20首,其中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2006年全国17套试卷共选用诗歌20首,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
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一方面,诗歌体裁的选取正逐步打破过去以唐诗宋词甚至元曲为主的局面。唐诗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诗的地位正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年代考查范围大大扩展,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除唐宋元三代外,上溯至魏晋诗歌1首(北京卷),下推及清诗5首(湖南、重庆、广东卷)和近代诗1首(山东卷),局面多姿多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又避开了押题视线,恰到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自古典小说中选材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看来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提前介入倾向,值得备考的师生关注。
二、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今年高考诗歌选材覆盖面虽广,但不少地方所选诗歌的作者还是广大中学生所熟悉的。如全国卷(Ⅰ)黄庭坚的诗,江西卷杨万里的诗,福建卷李商隐的诗,北京卷陶潜的诗,天津卷张籍的诗,辽宁卷苏轼的诗,上海卷张可久的诗,重庆卷龚自珍的诗,这些都是考生熟悉的,能让他们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紧张,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但是诗歌内容又多是相对陌生的,如苏轼就考他的诗而不考他的词,李商隐就避开了他的爱情诗,龚自珍的乙亥杂诗也是不只一首。总的方面看,所选诗歌内容上与诗人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太多的联系,(当然,典故的运用也较少)因此,解读诗歌时要避免从诗人出发先入为主了。
三、考查全面,综合性题型成为共性
2006年诗歌鉴赏具体考查点有词语诠释、语句疏通、章法把握、意境主旨、意象诗眼、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情感体味、比较异同等,可以说,考查了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卷(Ⅰ)中还对诗歌的层次进行考查,而湖南卷的题型更具有仿写表述的特点,这是今年诗歌鉴赏题的新气象。另外,2006年诗歌鉴赏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题型上看,主观题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单纯的常识考查与字词理解在有兼顾的同时,更多地考查了全诗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评价,很明显,诗歌命题是更着眼于整体理解了。举福建省近三年命题为例:
2004年纯粹是延续了2003年全国卷“炼字”(或诗眼)的考查形式,2005年两个小题考查分别是“炼句”和艺术表现手法分析,2006年在保持稳定基础上,对艺术手法分析的考查更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可以看出,今后诗歌考查中艺术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作用)分析将是重点,备考复习中应是重中之重的要点。
四、答案不确定,开放性渐强
考试中心的余闻先生认为:对诗歌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只要赏析得当,都可给分。其实这一观点已成为近几年诗歌鉴赏题高考评卷的一个原则了。2006年古诗鉴赏题的答案更加呈现多元化,有的试题已在尝试不给统一答案,只确定几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或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如全国卷(Ⅰ)第二小题:“有人认为作者‘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案就提供了两种选择。又如福建卷第二小题:“简要分析三、四、句艺术手法上的特点。”答案也提供了两种可能,(或许还有其它的。)湖南卷的答案更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仿写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备考中应鼓励学生在习题训练时要大胆表达,从不同层次上多角度解答试题,充分考虑各种答题的可能性。
五、2007年诗歌鉴赏备考的几点意见
基于上述分析,要求2007年备考复习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平时训练不能再只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注意宋诗与清诗的鉴赏,同时应当兼顾读本的内容,不可废弃。
(二)继续夯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
(三)注意掌握解题的技巧。
1.明确鉴赏范围,并且要细化,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点往往是从一首诗很小的一个方面来切入的。
2.形象的分类、语言鉴赏的命题形式、思想感情的表达模式、意境的种别、表达技巧题型等都要了解掌握。
3.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4.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情点、题干要求等等。
(四)注意比较型的诗歌鉴赏。2006年高考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都考查到诗歌的比较鉴赏,这对于17套试卷而言比例倒还显得太少,但趋向值得关注。特别是福建省在2003年前的几年到自行命题三年来,一直未曾涉及到比较型诗歌鉴赏的考查。平时备考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作为毕业班语文教师,要能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新课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性作用,积极探索高考新题型考查形式,做到有备无患。
[作者通联: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