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过程中到底发生着什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面对当下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如果只从学生最后产出的文章入手,往往陷入技术主义、僵化模仿训练的泥淖,而如果着眼于学生写作的过程,则会发现一片广阔的思维天地、兴趣天地、情感天地和细节形象的天地。聚焦写作的过程,放大一些易被忽视的环节,我们的作文教学可能会有另一番视野。浙江温州中学的老师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我们可以沿着这样的方向做更多的探索。
  从“文章写作”到
  “过程写作”的转型
  郑可菜
  当下写作教学普遍的流程是:布置作文—— 学生写作—— 教师讲评。“教学生作文”其实是“叫学生作文”,“作文课”等同于“给写作文时间的课”,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具体的写作过程未能“打开”,没有“教”,学生无从学。究其实质,我们会发现这是在用教“阅读”的方法在教“写作”:这种教学已经简化为教师批作文,和学生共同品赏优秀的成品(范文),用“文章学”来替代“写作学”,“以写代教”“以改代教”成为一种常态。黄厚江老师形象地说,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承担的角色是考官(出题),是裁判(打分),是法官(宣布结果),唯独不是教练。事实证明“结果”(“好文章”)与“过程”(“写出好文章”)不是一回事,最终结果是“学生虽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但却不知道如何写出好文章”。
  要完成从“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的转型,关键是要用“教写作”的方法来教写作,关注“写作过程”。但目前对于“过程写作”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误解是以为过程写作就是简单的几步的环节或流程,比如构思、写初稿、修改、校对、发表等,而这仅是过程写作初级阶段。“过程写作”最大优势在于从写作的具体过程和写作者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写作,将关注重心由成品转移到写作主体上来,给传统写作技巧的传授和机械模仿范文的倾向纠偏,重视写作思维和写作策略开发。为突出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需要以下几方面的转型。
  一、由“作文常识观”到“作文思维观”
  当前的作文命题趋势总体来说是淡化审题,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开放性。无论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加命题作文,其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但是在“作文常识观”支配下,只把作文题目当成常识答题,只允许就事说事,就事论事,就材料论材料,不敢作深入拓展与纵横的延展,其“教”与“学”却更多强调它的限制性,恰如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戴起镣铐”却不“起舞”,从当前流行的很多一味简单“举证”的辞采飞扬的满分作文中可见一斑。
  在“作文思维观”观照下,任何作文题目,都有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唯有重视思维品质,我们才能说作文是写作主体情意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对假恶丑的憎恨与真善美的热爱。作文是写作主体思维的显露,映射着作者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种范式更强调学生在尊重自我感性的基础上,观察世界、判断是非、探究问题,加以理性的分析、思辨;行文既有切身生活体验的感性,又有理性精神、逻辑思维、批判意识。
  二、由“好文章”到“好作者”
  “好文章”关注优秀的成品即范文,以此为标准,让大家模仿其语言、立意、结构等,以期达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在这种思路下,“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优美”等好文章要素成为关注重点。“过程化”作文教学强调的不是“好文章”好在哪里,而是强调如何写出“好文章”。强调写作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良好的认知心理、有效策略和高效行为特点,关注点从“好文章”特征的静态分析到“优秀作者”特征研究。诸如好的写作者不仅长时间地构思,写前准备充分以及文章整体感强,而且关注内容的恰切表达。因而教师教写作的一切设计、活动都要围绕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创设写作的有效情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降低学生写的困难。并且,我们发现“好作者”不只是倾向于“与话题有关”,更关注作用于读者的文章效果,比如呈现给读者的口气,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背景知识等。
  三、由“切合题意”到“写作者中心”
  当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学生往往代“命题者”言,面对一个命题学生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认同它,不质疑不追问,便大量地举例证明。论证中,除了大量的素材例证外,别无他途,“有且只有”举例论证,这样论证说理难免片面、敷衍、干涩、生硬。这样阐发义理抒发情怀的写作是写作主体缺席的写作,行文亦步亦趋,遮蔽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独有生命体验,是未见其“人”只见其传“声”的文字。
  “写作者中心”恰恰强调生命体验,主体向客观世界敞开,传达自己的意志、思想与情感。中学生基本写作能力即是“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志、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在本质上是向外界表达自我的心理与精神世界,诸如感觉、欲望、意志、情感、思想等。即通俗所言的关注自我、表达自我、反思自我,力求体现“课标”关于“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比如面对一个命题,写作者追问前提条件、产生原因、后续发展和影响等,表现属于个体真切的独有的质疑和探寻精神甚而是批判的精神。
  四、由“重表达”至“重交流”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文章写作技巧,忽视写作的交际功能、社会应用功能。我们所倡导的“作者中心”是从写作者个体认知的角度、主体的立场来描述写作过程的,但并非是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那些心灵低诉式、文艺的幽怨式的文章—— 虽是“作者中心”,但其材料杂凑、逻辑含混、含义模糊,缺乏清晰的组织,主要的观点也不明晰。“作者中心”不排斥“读者意识”,相反,真正“作者中心”的写作能够把“以作者为中心的文章”转化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章”,一种“较少自我中心且试图敏感呼应读者需求的风格”,为的是“交际”而作文。往理想处说,我们的学生应该要有知识分子的情怀、着眼当下的意识、理性思辨的眼光,以时代公民的身份真正向外审视,不囿于生活层面,将写作看作实现表达诉求的载体,其终极目标是表达自我,与读者交流。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余党绪近年提出的“公民写作”引起很大的反响,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倡导“重交流”的“作者”作文,以表达为功能导向。
  “文章写作”和“过程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观,背后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等都迥然不同,恰如孙绍振所言,“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浙江温州中学)写作思维中的“天地人”维度
  郑一舟
  高中写作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真正学会写作,爱上写作。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在高中生面对写作要么是逃避要么是倦怠,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其中有一点就是写作中的八股文模式对孩子造成的戕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平常在学生议论文习作或者应试中最常看到的就是“平行论点”加“人物论据”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好模仿也最好准备。对学生而言,八百多字的文章是两个平行论点和人物论据,还是三个平行论点和人物论据的问题,而不是按要求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个性的尝试。
  这种单一化形式化模式的泛滥不仅仅造成了模板化作文的大量出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限制了学生表达的空间,阻碍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发展。就算从应试角度讲,这种写作方法也不一定就奏效。盖因现在高考的作文题目越来越追求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对复合观点的辨析,而不是就某一简单话题的讨论。学生平常准备的人物素材也不一定能用得上,用得准确;有时勉强组合拼贴也往往牛头不对马嘴,结果适得其反。
  我认为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更宏大的场域中去面对写作,也就是我所说的“天地人”维度。我们自身是活在天地宇宙之中,假设把我们自己比作一个点,那么我们就是天地构成的时空脉络之中的一个关系结点,我们要让自己重新置于一种天地背景之中,不要只看到人,还要看到这个世界,特别是自己与世界的那潜藏的纽带,正如贾谊在《鵩鸟赋》中所说的“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一、从人物论据走向天地万物皆可立证
  在学生的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是大量的人物素材堆砌,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物素材论证只是论证的一种方法,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它是与其他论据并列的,重点看能否为观点服务。实际上也就是说存在着除人物论据之外的许多可以论证的东西,而只是学生没有去发现。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曾经以下面这一新闻报道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明白这个道理。
  5月3日下午,四川成都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机卢某惹怒司机张某并导致后者下车对其殴打,导致其骨折并带有轻微脑震荡。事件曝光后,网上对打人者一片谴责之声。4日下午,张某的行车记录视频被传到网上,从视频可见,卢某两次故意“别”张某的车才招致后来的暴力。剧情就此反转,卢某也惨遭网友人肉搜索,之前的不良记录都被翻出来,甚至个人隐私信息也被曝光。
  这个新闻事件中存在着三种暴力,行车暴力、身体暴力、网络暴力。我让学生针对行车暴力展开讨论,让他们用两三百字去论证其不合理性,他们以往准备的人物论据基本上都没办法用,因为他们很难找到“类似点”,也就是“开过车”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了让他们明白论据的丰富性,我用了两个论据,一个就是经济学的格雷欣法则,一个就是人的生理特征中的明适应现象。
  就像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如果市场上同时允许存在劣币和良币,没有合理经济法规的引导,那么劣币最终要驱逐良币,不合理的变道、“别车”这些不良的开车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惩罚,那么每个开车者都会成为“路怒症”患者,都会视不合理的现象为正常,既然不合理等于正常,那么就意味着任何人皆可为,任何人皆可为的结果是社会将不成为一个社会,功利将驱逐秩序,秩序崩塌的后果是一个人与人敌视的社会。
  而所谓的明适应现象就更常见了,人如果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眼睛一开始是无法适应的,也就是看不清外界事物的,在黑暗处待得越久,越难一下子适应。这种现象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经历。
  不合理的变道、“别车”这些“路怒症”的行为只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日常现象,但是如果我们视这些现象为正常,我们习惯了不合理与违规,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就很难再去适应光明,就如生物学中的明适应所揭示的,长期在黑暗洞穴中生存的人,瞳孔无法接受阳光的刺激,就如柏拉图洞穴隐喻中的人,习惯了非真理的影子,习惯了谬误与意见的弱光,而无法再去接受永恒真理的灼灼烈日,习惯不合理就是在默许纵容不合理的发展,直至我们再也无法“看见”合理的存在。
  要让学生明白重点不在于你的论据有多么新颖多么丰富,而在于是否能把你所讨论的观点佐证清晰和准确,论据不应该只是蔽于人而不知天,不应该只是在几个古代作家上面绕来绕去,而应该重新看待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只要你平常有观察有思考,天地之中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说明问题。
  二、以“我”为结点,我的世界,我的天地,我的生活
  有些学生实际上知道论据的可拓展性,但是他们总认为人物素材好准备,作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传记详细立体化地深入了解,而其他的素材零散,无法有效地应对。这实际上仍然是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恶果。每个人与这个世界与这个社会与自身都形成了复杂而又独特的联系,因此学生是用自己的世界去论证观点所意指的世界,而两个世界必然是有交叉的,否则这个作文题毫无意义。
  就如刚才的行车暴力所展开的论证,你可以不知道劣币驱逐良币法则,你可以没有意识到明适应现象的存在,但是你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你生活中可以论证的东西,这是你与这个世界形成有效联系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明晰自我这个丰富的存在,就如德尔斐神庙上所铭刻的“认识你自己”。比如现在很多男生都是球迷,无论是篮球迷还是足球迷,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的有效论证。
  先以篮球为例:合理变道、超车是正常的驾车行为,但是如果这种行为以妨碍他者、违背交通规则为结果,那么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就如篮球中的犯规一样,合理利用犯规是增强比赛激烈程度、赢得比赛结果的手段,但是任何违背体育道德精神和公正竞赛的行为在篮球场上都会受到惩罚,包括与对方接触时的恶意犯规,还有不与对方接触时的技术犯规,只要有两次就会被罚出场,只有这种不合理的犯规受到严惩,篮球比赛才能得以继续,体育道德精神是不能触碰的底线。同样我们可以体验汽车出行的快捷方便,但是前提是不能因为自私而违反交通规则。   再以足球为例:我们都想很快地到达目的地,汽车这个工具诞生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方便快捷,但是为了方便快捷而无视他者,任意变道、超车制造交通混乱只会让自己受到惩罚,就如足球场上的越位法则,你可以为了攻进对方的球门而跑在最前面,速度是你制胜的法宝,但是前提是你不能在接球的时候就跑在对方的前面,你必须考虑对方球员的位置,否则你再进多少的球也是无效的,一场比赛不应该只是你的独角戏。我们可以变道可以超车,但前提是必须不妨碍他者交通或者不违背交通规则,开车不只是你自己的私事,也是一项社会行为,既然是社会行为,那么就是你与他者共同完成的。
  如果是女同学,或多或少都与绘画音乐有过接触,就以音乐为例:我们的社会现在正在追求和谐发展,“和谐”要求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提高自身道德和法律素养,使每个人的行为在社会中按一定规则构成“和声”,否则总会有一些杂音和噪音的存在。和声的确需要不同的音,但是不同的音必须在规则之下展开配合。开车的确是我们的个体行为,但是它同时与他者构成了一项社会行为,既然是社会行为就必须在规则下展开,社会才能合理发展。
  ……
  这样的论据还可以无限串联下去,它告诉我们不是缺乏材料,而是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存在。我们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不如真正好好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审视自己与世界形成的这种温暖复杂的纽带。只要你自己的生活是丰富的,你总可以找到你要表达的东西。
  三、从我的天地走向我的写作
  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喜欢上写作这种表达方式,至少是不讨厌,不躲避。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根本在于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与之隔膜乃至对立的,不是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个要求、一种任务。
  人生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与天地造化特有的联系,当学生明晰了这复杂的联系,就会明白这种联系只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才是可见的,才是可以交流的,否则它永远潜藏在世界暗流之中;只有表达了之后,才是“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他成了创造者。只有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才会真正明白写作是他生命力量外化的重要途径,是他自己“人文”的显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有一段名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天地所有的显现都是天文、地理,它充溢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人才能真正明悟天地的这种表象,也只有人才能用其独特的人文参与这种造化。再以刚才的“别车”暴力素材为例,后来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融入自我世界,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那些联系呈现出来。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看网络小说、网络漫画,以他非常熟悉的网络“盗版”现象介入,他认为现在网络世界如此发达,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的阅读快感,变有偿阅读为免费阅读,变权限访问为自由访问,那么网络作家将很难生存下去,网络阅读最终也将变得不大可能,这跟开车一样,只顾自己开车的快感,任意“别车”,造成行车暴力,那么我们都将很难继续享有汽车带给我们的交通便利。
  天地万象如此丰富,作为天地之心的人怎么可能找不到他表达的触媒,只是有时心灵被遮蔽而已。正如柏拉图在《美诺篇》所说:“事物的真相一直寓于灵魂之中……因为这个缘故,你就要充满信心地去追索你现在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是你设想起来的东西,把你自己唤醒。”
  (浙江省温州中学)
  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铮铮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后来研究者把它引入到教育领域,使它逐渐成为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借以来如实地记录学生在抽象思维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写作是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抽象思维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实质上是化抽象思维为具象图示,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理清学生写作思路的过程。
  在现今的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的社会大环境,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数量可观的资讯,且常常拥有纷繁复杂的短时灵感,即便如此,在写作活动中,他们中的多数人仍然感觉无从下笔。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多数学生尚无法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从而难以形成连贯的思路并将它们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
  因此,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的方法运用到学生写作训练的初期,即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阶段,以此探究该方法所能给予学生的帮助。
  一、头脑风暴,发散思维
  在写作训练的初期,当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其脑海中往往会呈现纷繁复杂的思绪,但是一般来说,学生面对脑海中所浮现的想法,常常来不及思考加工,便匆匆下笔。而思维导图恰恰可以把最初的思路以图像、文字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
  因此,在一次命题作文“浓与淡”的写作训练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如实记录下自己头脑中所想到的片段。
  1.逆向反推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围绕着题目“浓与淡”而想到的关键词(人物/事件/引用)大致有如下内容:
  国画、淡泊名利和重视功名利禄、战争、人情的浓和淡、爱情的浓与淡、人与人的相处、生活、民族气节、梦想……
  但是,学生直接联想的某些关键词往往和核心词汇存在断裂。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由核心词汇所发散开来的其他关键词必须和该词汇能够建立直接的联系。就上述学生的联想结果见出,“战争”“生活”“梦想”等词汇,并不能清晰明白地揭示两者的关系,所以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学生需要再次细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以“战争”为例,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他们解释两者联系为“战争中所表现的人的情感的浓与淡”。因此,其思维导图的一支便可以有如下的走向:
  由上图可知,如果学生短时的构思存在思维的断裂,表现在写作上则存在逻辑混乱的结果。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提醒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尊重自己的思考原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考原点都可以直接加工,成为写作的重要素材。
  同样,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生活”或者“梦想”这类并非一眼就可以看出其联系的,就需要学生再次进行思考,想想两者联系的建立是否符合逻辑。这个过程就是逆向反推的过程,也是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重要过程。
  2.正向推导
  当学生可以注意核心词汇与发散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后,那么思维导图的这一支就可以继续向外延伸开来。
  以“浓与淡—— 色彩的浓与淡—— ?”为例,学生想到的有以下发散角度:
  由画家的作品中人物的浓淡而见出画家想要表现人物的正义和邪恶。
  由颜色的浓与淡而想到墨水的浓和淡。
  由颜色的浓与淡而想到人的重视功名利禄和淡泊名利。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呈线性前行的。学生的思路为“色彩的浓”和“色彩的淡”分别可以对应什么。但是多数学生往往忽视“色彩的浓与淡”本身可以挖掘的深度。
  比如我们去探讨“色彩的浓与淡”时,它是置于何种前提下可以成立的。显而易见,稍加思考,我们便可以知晓,我们必须在同一色系中,才可以分辨色彩的浓淡;同样,浓与淡是没有特定界限的含义模糊的形容词,因此它必须要借助参照系才可以知晓。
  由此可见,当学生思维以线性的方式思考的话,学生的思路有可能仍然局限在某一个层次上。当思维导图的一支延伸到下一个词汇时,学生仍然可以以这个词汇为核心词汇,做发散性的思维延伸。其思考方向可以有相似性的物件、事件、人物,也可以思考其前提性的条件等相关内容。
  这便是绘制思维导图的正向推导过程。相比较传统的列提纲,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
  二、聚合思维,力求创新
  绘制完思维导图以后,该如何下笔,又是学生需要斟酌的问题。
  以下是某个学生的写作片段:
  用颜色来说,浓的颜色深一点,暗一点。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淡一点的颜色。用情感来说,亲人之间有着浓浓的亲情,爱人之间有着浓浓的爱情,而那些陌生人、擦肩而过的路人只有淡淡的交集,相比之下,当然更喜欢前者。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河水的“浓”代表着环境的污染,而“淡”显示出自然的干净。树叶的颜色“浓”代表着叶子已成熟,而“淡”显示的是新生的气息。天空的“浓”代表的是雾霾的严重,而“淡”代表的是空气的清新。诸如此类,万物还有许多浓与淡等着我们去发现。
  姑且不谈论该生文字表述的逻辑问题,单单从他对“浓与淡”的发散思维来看,这个学生确实有所思考,但是在仅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诸如此类的溢出中心主题天马行空泛泛而论的文字,往往会损害文章的品格。这也恰恰是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力求面面俱到,难以有所割舍。
  在考场作文中,当思维发散开来之后,学生需要选择其中的一支或几支走向,来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进行深入的挖掘。
  以下是另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在借助思维导图时,该生如实写道:
  清蒸小黄鱼与红烧狮子头,人们总是更多地偏爱于后者。在生活中,人们也总是习惯于关注鲜艳亮丽的事物,忽略平淡朴素的事物;也总是关注喊口号的人,而忘记默默无闻却做实事的人。
  显而易见,在该生的认知过程中,“清蒸小黄鱼”属于“淡”的范畴;“红烧狮子头”属于“浓”的范畴。然而他却极为牵强地认定人们的审美品位,进而思路延伸到“平淡朴素的事物”和“鲜艳亮丽的事物”的对比,以及“默默无闻做事的人”和“关注喊口号的人”的对比;同样在这样的联想过程中也绝对认定了人们的审美品位。
  但是在尝试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后,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做了如下修改,他选择了“味道的浓与淡”作为重点书写的一支,探讨“味道的浓与淡”背后所蕴含的乡愁情怀。
  清蒸小黄鱼与红烧狮子头,有人偏爱清蒸之后小黄鱼淡淡的鲜味,有人喜欢红烧之后狮子头浓烈的口感。但我以为,淡淡的味道却拥有更加隽永深沉的力量。上中学以后,每当面对食堂色香味俱全的伙食时,我时常想起的却是假期母亲为我清蒸的那些小黄鱼。她很少添加过多的佐料,仅仅几抹细盐,几勺黄酒,几粒姜末,放锅中蒸上三五分钟,鱼肉就鲜嫩得恰到好处。母亲制作的小黄鱼像极了她自己,她从来不会说感情过于奔放的话,即便是我离家去市区寄宿制的高中读书,母亲也就“好好学习”几个字,便没有再多的言语。我确实用心去读书,我想,那力量就来自那淡淡的鱼鲜味,或者是母亲看似淡淡实则浓浓的爱。
  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作者针对某个话题将其思维外化的过程,它包含观察、分析、想象、联想、推理、概括、综合、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我们平常的写作指导重“写什么”和“写得怎么样”,但是对“怎么写”少有顾及,缺乏有效的指导。尤其到高中阶段,教师抽象地要求学生作文具备“思辨深刻”的特质,但很少给出具体指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无疑给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构思和谋篇布局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会想才能会写”(洪宗礼),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尊重他们思维最初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如何分析、如何综合、如何评价和如何阐释等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有了抓手,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
  (浙江省温州中学)
  语言表达中形象思维的运用
  杨春城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要表达“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说“不知不觉中,校园的花都已经谢了”“转瞬间,春天又离我们而去了”“吵着向大人要玩具的情形似乎就发生在昨天”等等。但很多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是抽象的概括性词语,因而是苍白、枯燥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进一步修饰作文语言,使之更生动。   一、理解形象思维
  我们先来看一看作家池莉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者:您觉得如何在反映同一地域文化的同时避免重复,而不断地提炼新鲜感?
  池莉:这个是我一直思考和犹豫不决的问题。究竟是新鲜感好呢,还是不断重复中的永恒好呢?比如盐,我们每天都吃,永远都是盐。味精、鸡精、高汤精,等等,层出不穷地被制造出来,开始一吃,好有新鲜感啊,但是……现在我正在美国写作,听见老外们对中国餐馆提出唯一的,也是最多的意见是:不要味精!不要味精,只要盐。对于我的写作,这是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我们看到记者向池莉提出的问题是一直写同一地域的文化怎样才不会重复而有新鲜感。池莉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自己写作追求的是重复中的永恒,而不是新鲜感。但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巧妙地用“盐”和“味精”来说明,这样就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活化而便于理解了,也使自己的文字更有文学味了,这就是形象思维。朱光潜先生说:“我很相信说理文章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二、运用形象思维
  1.用具体形象替代抽象概括
  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呢?我们先看这句话的表达:
  她喜欢看书,她看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从书中吸取了精神的营养。
  我们注意画线的句子,这样的表达方式和池莉“盐与味精”式的形象表达相比,是一种概括式的抽象表达。可以改成如下的句子:
  她喜欢看书,书中人物她了如指掌,她崇拜大闹天宫的“孙大圣”,因为他勇敢无畏;她喜欢大闹野猪林的“花和尚”,因为他仗义;她赞赏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对蜀国一片忠心。
  原句中“吸取”和“精神的营养”都被替换掉了,因为它们都是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太生硬了。改后的句子用名著中的具体事物来替换了抽象的内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似乎都鲜活了起来,更亲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运用形象思维方法之一就是在表达中用具体内容代替抽象概括。
  青少年是一个丰富而矛盾的人生阶段。既想考出好成绩,又舍不得电脑游戏;社团活动要参加,实验竞赛也不能放弃……
  语句中概括性的词语,如:想考出好成绩、舍不得电脑游戏、社团活动要参加、实验竞赛不能放弃。这些都是滥俗的套话。现在要找出它们的形象化替代词语,比如:
  好成绩——试卷上的红色数字
  电脑游戏——网络上的刀光剑影
  社团活动——篮球场上尽显身手
  实验竞赛——实验室里的试管量杯
  这样,我就可以把这句话改成:
  青少年是一个丰富而矛盾的人生阶段。既要关心老师打在试卷上的红色数字,又牵挂着网络上的刀光剑影;既要在篮球场上尽显身手,又纠结着实验室里的试管量杯……
  语言的形象化过程,就是用具体替代抽象的过程。
  2.还原画面
  运用形象思维除了可以表达抽象的意义,进行说理外,还可以用以展现事例材料。我们来比较以下两段话表达中具象思维的应用:
  (1)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本来也是朝廷上的一位官员,可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刚到黄州时他十分沮丧甚至于绝望,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走出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变得积极旷达。他做了最好的自己。(学生习作《做最好的自己》)
  (2)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东坡突围》)
  余秋雨通过选择典型的事物形象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画面,让人物活起来,逼真地呈现给读者,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学生的习作中常常是生硬的概括,让读者敬而远之。我们再来看看莫言如何写母亲的善良、宽容: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节选自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母亲的朴实善良,完全通过构成对比的两幅画面表现了出来,贴近生活,真切感人。这样的叙述就更富有感性,富于形象化,使枯燥的概括式的叙述变得亲切活泼。那么怎样才能还原出一幅真实可信、真切感人的画面呢?
  一是要抓住人物形象,贴着人物写。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无论余秋雨怎么写苏轼,他的文章一拿出来,读者就会意识到他写的是苏轼而不是别人,因为不管是还原也好还是虚构也好,都是为了进一步印证人们头脑中的苏轼形象,而不是去解构甚至是肢解苏轼的形象。莫言的母亲一出场,我们一下子感受到这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真实而绝无虚假。还原、虚构等手法的使用不能离开艺术的真实。
  二是合理构建“环境形象”,充分利用环境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使画面更丰满。如余秋雨《东坡突围》文字里面“小镇”“破庙”等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落魄的苏轼形象。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这段文字中社会环境同样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良好作用。
  三是关注修饰词语的“语言形象”。余秋雨《东坡突围》中“满心侥幸”“满心绝望”“荒凉”“疲倦”“狼狈”“萧条”“伤痕累累”等这些修饰词语本身就带给了读者一种凄凉、萧瑟、落魄的感受。
  可用此法来尝试表达如下的信息:
  据腾讯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微信红包席卷全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尤甚。仅除夕一天,微信用户红包总发送量达到10.1亿次,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
  例1:
  “抢抢抢!”“快快快!”
  厨房里,高压锅滋滋地发出求救警报;客厅的小车里,婴儿一边吃着手指一边大声地啼哭着。她听若罔闻视而不见,紧紧盯着电视,“手机摇一摇,到手亿万红包”回响在她的脑海里。摇摇摇!又没抢到!突然,一股刺鼻的气味将她拉回了现实之中,看着烧焦的青菜、啼哭的孩子,只剩无奈的摇头和沮丧的叹息。
  真不知道是我们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还是它们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例2:
  抢红包无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给我们带来的一次狂欢,我们应该尽情享受。
  过去我们幻想“坐地日行八万里”,现在高铁帮我们实现;过去我们很难想象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称心的东西,淘宝网购帮我们实现;同样我们从不奢望远方的朋友或陌生人能突然给自己红包,现在微信支付宝却把它变成现实……所以我们应该真心感谢这个时代,它的每一点进步都能给我们带来狂欢。
  写作是语言形象化的艺术。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学生作文的生命。任何作品离开了形象化,就可能流于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写作者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 就可用来反映客观世界直观物象的外在形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形象的准确描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浙江省温州中学)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会拥有太多的东西,但衣柜的容量有限,抽屉的容量有限,心的容量也有限,所以需要经常腾出一些位置,让新的东西进来。  但有些人,衣服穿旧了、东西用坏了都舍不得丢,心里实诚地放着一个人,容不得虚掷。  舍不得先生说:“东西和人一样,待在身边久了,自然就处出感情了。”  1  4岁那年,舍不得先生把我从四川达州的小县城接到了成都。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城市的样子。舍不得先生的公司给
同志为院长的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对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三个标准的前提下(以有利于医院发展为标准,以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为标准,以有利于职工福利待遇为标准), Afte
目的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突变基因对小鼠NIH3T3成纤维细胞系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NPMc+转染NIH
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死亡率占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选取既有较高的分类疾病模式能力又具有生物学关联的特征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诊断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针对
沪州市妇幼保健机构是地市州级的防保合一机构,建制和拨款都偏重于卫生防疫。在妇幼保健弱势的情况下我们以县区妇幼保健院为骨干向乡镇(中心)卫生院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创建爱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推行素材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却在逐渐下降。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第一,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大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但是,一旦孩子入学后,家长则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爱好是次要的,于是喜欢画画的天性被慢慢地扼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人们普遍认为画画是玩,学
检验血型、交叉配血、发出血液制品在以往被称为血库工作“三步曲”。在“献血法”实施几个月后的今天,在当前输血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血库工作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而应当包括
创建爱婴医院以来 ,采取一系列措施 ,不断巩固发展爱婴成果 ,不仅为产妇和婴儿提供了安全、舒适、温馨的医疗服务 ,满足了社会需求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加强了产、儿科
搞好医院职工的年度考核工作,提高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医院人事管理者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根据医院职称系列多,技术工人岗位多,业务技术突出,工作情况复杂的实际特点,进行了研
本文对我院家化病房与母婴同室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及院内感染率进行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细菌监测标本收集。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 1999年 1~ 10月在家化病房与母婴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