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推行素材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却在逐渐下降。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第一,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大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但是,一旦孩子入学后,家长则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爱好是次要的,于是喜欢画画的天性被慢慢地扼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人们普遍认为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关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爱好,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学校的因素。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尤其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不开设美术课或是虚设美术课。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育意识,也没有改变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美术教学资料,或为了省事,有些教师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这是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美术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大环境,教师很难改变,但是教师可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爱好
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最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美术是学生熟悉世界的一个载体,美术教育是学生发展身体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当学生看到熟悉的事物,或者有感染力的作品时,就会产生画画的冲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画画热情。如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假如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那么肯定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自身爱好开始,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书本上的范画。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或者美术家,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哄学生玩。学生眼中的世界和描绘水平,和成年人绝对不同,因为他们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体,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他们才能渐渐转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能主动地再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教师也不能制订太高的评价标准,要看画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奇性,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后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美育,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如何发挥、扩大美术教育的优势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能否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享受、是娱乐。
目前,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假如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那么只能简单地讲叙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学,这显然有悖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如在教学《陶艺创作》时,农村学生不可能用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农村条件,带领学生回到儿童玩泥巴的时代,让学生动手挖红泥,然后从“捏娃娃”的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
虽然推行素材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却在逐渐下降。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第一,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大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但是,一旦孩子入学后,家长则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爱好是次要的,于是喜欢画画的天性被慢慢地扼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人们普遍认为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关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爱好,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学校的因素。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尤其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不开设美术课或是虚设美术课。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育意识,也没有改变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美术教学资料,或为了省事,有些教师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这是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美术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大环境,教师很难改变,但是教师可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爱好
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最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美术是学生熟悉世界的一个载体,美术教育是学生发展身体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当学生看到熟悉的事物,或者有感染力的作品时,就会产生画画的冲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画画热情。如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假如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那么肯定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自身爱好开始,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书本上的范画。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或者美术家,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哄学生玩。学生眼中的世界和描绘水平,和成年人绝对不同,因为他们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体,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他们才能渐渐转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能主动地再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教师也不能制订太高的评价标准,要看画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奇性,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后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美育,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如何发挥、扩大美术教育的优势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能否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享受、是娱乐。
目前,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假如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那么只能简单地讲叙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学,这显然有悖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如在教学《陶艺创作》时,农村学生不可能用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农村条件,带领学生回到儿童玩泥巴的时代,让学生动手挖红泥,然后从“捏娃娃”的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