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99-02
一、生活味离语文课堂有多远
有一句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那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是,我们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融入语文课堂。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太“语文”了,“生活味”早已渐行渐远。
1.就教材教教材的语文课堂
把教材当作语文教学的全部,凡与语文教材无关的东西一律拒之门外。一些教师捧着的是教材和教参,关注的依然是教材与教参,课堂上,再把教参的内容“贩运”给学生。一些教师也认真钻研教材,也把课上得有滋有味,但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概不涉及,课堂上师生永远只在教材这只“旧船”上来回摆渡。
2.没有“故事”的语文课堂
一篇篇教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却将其肢解得了无生气了无活力。条分缕析,字词句篇章,面面俱到,结果呢,学生学到的不是有血有肉的美文,而是没有一丝“生命体征”的残渣剩骨。语文课堂没有了故事,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气息,也就把对语文天生的爱好从学生身上给生生地剥离。
3.“活水”缺失的语文课堂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却有意无意地把这“活水”掐断了。教师不关注报章杂志,不了解媒体时事,更不会巧妙地把有价值的信息引入课堂,为我所用。在他们眼里,语文课堂“扯”到了课外的东西,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旁逸斜出”,就是“误人子弟”。殊不知,这种“一心不管天下事”的做法,才真正是害了语文又“误尽苍生”。
二、生活味,语文课堂的“真义”所在
有人这样形容语文:“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鲜活浪漫的世界。”“历史的尺度有多深,语文的尺度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有人这样形容课堂:“课堂是自由的,开发的,是一个诗意与智慧伴随着创造的火花如春草一般生长的牧场。”“当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我们都渴望有这样的语文课堂。但我们见到的抑或践行的却总是与此相悖离。学生越来越漠视语文,我们苦恼,我们担忧,同时我们又茫然无序。“时光过去了,理念普及了,可仍有一大批教师习惯于把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当作僵死的标本,放在解剖台上,肢解给学生看。失去了文章的美,破坏了母语的魅力。于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从语文课,而是从课堂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这不是一种让人诧异的‘怪现状’吗?”这“怪现状”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语文教师在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幸福感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在课内。
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教学倘若“死”攒住教材,结果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不是盲目地排斥教材,关键是我们该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1.生活味,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乐园
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而回归了生活味的语文课堂则为之注入了快乐的元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次次充满情趣的“旅程”。在这“旅程”里,文字是一个个顽皮的精灵,语言是一串串欢快的音符,学生可以自由地捡拾五彩的贝壳,可以惬意地享受春天的恩赐。在这“旅程”里,学生不会枯燥,也远离困乏,在语文的世界里亲近语文,热爱语文。
2.生活味,让语文课堂见证师生共同成长
在缺乏生活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得憋屈,学生学得纠结。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而在充满生活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设置了一个个生活的情境;不是唯教材是教,而是源源不断地引进“活水”。教师创造着语文,智慧着语文,学生体验着语文,灵动着语文。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实践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语文课堂生活化,是一种“生态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旨归与真义所在。
三、沟通与链接,演绎生活味的语文课堂
1.生活味,语文课堂的诗意建构
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场景,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只有在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会真心投入,真情参与,最终达到真我嬗变。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扮角色演课本剧,虽虚拟却真切;教学《活板》时,让学生制作简单的模具,然后边解说边演示活版印刷的过程;教学《再别康桥》时,就讲述徐志摩那浪漫的人生、凄美的爱情;教学《苏州园林》时,就叫学生撰写导游解说词。我们常说语文学习就是一种体验,没有体验的语文学习无法真正浸入学生的心灵。教师把教材内容巧妙而又智慧地“生活化”“情境化”,这种“零距离”的课堂氛围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生活味,语文课堂的“华丽转身”
捧着教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样的语文课堂久而久之只能留给学生一个平淡寡味的“背影”。语文课堂必须要链接课外,沟通生活。笔者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三分钟演讲”“三分钟一事一评”“三分钟介绍”“三分钟即兴讲述”等。在这样的“课前三分钟”里,学生了解了“身外事”,知晓了“事中义”,感受了“人间情”,悟到了“为人理”。在平时,笔者喜欢浏览报纸杂志,见到有意义的材料及时收集,然后“转卖”给学生。记得在读《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那篇报道时,自己哽咽,学生嘘唏。“报刊浏览所得,生活点滴触动,广受欢迎的电视栏目,甚至电话卡、邮票的图片,都可以拿来为语文课所用。”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让我们的学生相信,语文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在这正本清源的“转身”中,留给学生以无尽的魅力。
一、生活味离语文课堂有多远
有一句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那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是,我们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融入语文课堂。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太“语文”了,“生活味”早已渐行渐远。
1.就教材教教材的语文课堂
把教材当作语文教学的全部,凡与语文教材无关的东西一律拒之门外。一些教师捧着的是教材和教参,关注的依然是教材与教参,课堂上,再把教参的内容“贩运”给学生。一些教师也认真钻研教材,也把课上得有滋有味,但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概不涉及,课堂上师生永远只在教材这只“旧船”上来回摆渡。
2.没有“故事”的语文课堂
一篇篇教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却将其肢解得了无生气了无活力。条分缕析,字词句篇章,面面俱到,结果呢,学生学到的不是有血有肉的美文,而是没有一丝“生命体征”的残渣剩骨。语文课堂没有了故事,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气息,也就把对语文天生的爱好从学生身上给生生地剥离。
3.“活水”缺失的语文课堂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却有意无意地把这“活水”掐断了。教师不关注报章杂志,不了解媒体时事,更不会巧妙地把有价值的信息引入课堂,为我所用。在他们眼里,语文课堂“扯”到了课外的东西,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旁逸斜出”,就是“误人子弟”。殊不知,这种“一心不管天下事”的做法,才真正是害了语文又“误尽苍生”。
二、生活味,语文课堂的“真义”所在
有人这样形容语文:“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鲜活浪漫的世界。”“历史的尺度有多深,语文的尺度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有人这样形容课堂:“课堂是自由的,开发的,是一个诗意与智慧伴随着创造的火花如春草一般生长的牧场。”“当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我们都渴望有这样的语文课堂。但我们见到的抑或践行的却总是与此相悖离。学生越来越漠视语文,我们苦恼,我们担忧,同时我们又茫然无序。“时光过去了,理念普及了,可仍有一大批教师习惯于把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当作僵死的标本,放在解剖台上,肢解给学生看。失去了文章的美,破坏了母语的魅力。于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从语文课,而是从课堂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这不是一种让人诧异的‘怪现状’吗?”这“怪现状”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语文教师在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幸福感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在课内。
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教学倘若“死”攒住教材,结果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不是盲目地排斥教材,关键是我们该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1.生活味,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乐园
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而回归了生活味的语文课堂则为之注入了快乐的元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次次充满情趣的“旅程”。在这“旅程”里,文字是一个个顽皮的精灵,语言是一串串欢快的音符,学生可以自由地捡拾五彩的贝壳,可以惬意地享受春天的恩赐。在这“旅程”里,学生不会枯燥,也远离困乏,在语文的世界里亲近语文,热爱语文。
2.生活味,让语文课堂见证师生共同成长
在缺乏生活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得憋屈,学生学得纠结。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而在充满生活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设置了一个个生活的情境;不是唯教材是教,而是源源不断地引进“活水”。教师创造着语文,智慧着语文,学生体验着语文,灵动着语文。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实践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语文课堂生活化,是一种“生态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旨归与真义所在。
三、沟通与链接,演绎生活味的语文课堂
1.生活味,语文课堂的诗意建构
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场景,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只有在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会真心投入,真情参与,最终达到真我嬗变。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扮角色演课本剧,虽虚拟却真切;教学《活板》时,让学生制作简单的模具,然后边解说边演示活版印刷的过程;教学《再别康桥》时,就讲述徐志摩那浪漫的人生、凄美的爱情;教学《苏州园林》时,就叫学生撰写导游解说词。我们常说语文学习就是一种体验,没有体验的语文学习无法真正浸入学生的心灵。教师把教材内容巧妙而又智慧地“生活化”“情境化”,这种“零距离”的课堂氛围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生活味,语文课堂的“华丽转身”
捧着教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样的语文课堂久而久之只能留给学生一个平淡寡味的“背影”。语文课堂必须要链接课外,沟通生活。笔者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三分钟演讲”“三分钟一事一评”“三分钟介绍”“三分钟即兴讲述”等。在这样的“课前三分钟”里,学生了解了“身外事”,知晓了“事中义”,感受了“人间情”,悟到了“为人理”。在平时,笔者喜欢浏览报纸杂志,见到有意义的材料及时收集,然后“转卖”给学生。记得在读《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那篇报道时,自己哽咽,学生嘘唏。“报刊浏览所得,生活点滴触动,广受欢迎的电视栏目,甚至电话卡、邮票的图片,都可以拿来为语文课所用。”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让我们的学生相信,语文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在这正本清源的“转身”中,留给学生以无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