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做一个靠谱的预测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打开各种报刊,各大媒体仿佛都像先知一样开始预测2010年。这似乎是一个惯例,也代表着大多数人对于未来的憧憬。虽然事实证明这些预测最终大多不靠谱,就像经济学家和天气预报员一样,他们可以公然撒谎也不需负任何责任,所以我一直不太相信。
  在许多媒体的眼里,2010年将会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一年。原因有几点:一是经过2009年的沉淀,5G应用在中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已经逐渐成熟;二是智能系统不断推陈出新,基于苹果、Google、Windows Mobile、Symbian等平台的手机终端正在慢慢取代封闭式手机;三是经过之前的探寻摸索,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打拼的企业或将在新的一年找到合理可行的商业模式……
  那么这会不会又是一个不靠谱的预测呢?
  我一直觉得判定一家公司优劣与否,看它的财务报表就可以知道。要清楚一个行业是否有价值,我们就应该像了解公司财务状况一样去查询这个行业的分析数据。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非常看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市场,他想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见我们公司做得还算不错就找我帮忙参谋。我大致帮他分析了一下现在的大环境,说的无外乎就是前面媒体们都说过的话。我这位朋友比较务实,听完介绍很认真地问我:“老俞,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如果我做了这样一个平台它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我愣了一下,他真问到了一个在现阶段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数据大多掌握在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和少数做点击率检测的小软件公司手上,当然UC自己也积累了不少这样的数据,但遗憾的是,这个领域尚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第三方来对现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甚至连专门的数据统计公司也不多。我觉得这就是我没法回答朋友问题的原因——因为缺少数据支持而无法对这个领域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以一个准确监测数据来评估价值,这是一个行业成熟度的表现,尤其在商业上,在广告投放上,因为数据最能说明其价值。
  我的朋友最终没有决定在这个大家都预测红火的领域里拼搏,而是把钱投向7传统制造业,这个行业历史悠久、数据殷实,稳扎稳打也符合朋友的个性。我不能说朋友做了一个正确或者错误的选择,但我依然觉得他可能确实会错过一个机会。如果要我来预测,我认为2010年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市场成熟的一个分水岭。提供第三方数据研究的公司应该会很快多起来,因为已经到了值得他们专门投入研究力量的时候了。
  在这个行业待得久了,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早期传统互联网的发展非常相似。后者在早期的时候也有许多人看好它的发展,但是都望而却步,没有人能讲清楚它的价值究竟如何实现,因为同样缺乏能够透析行业的数据研究。后来互联网市场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包括创业者、广告主在内的各方面需求开始旺直,于是短时间井喷似地出现7大量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而数据统计的方法也开始慢慢多元起来,不再局限于早期简单的点击率换算。
  分析数据的辅助支持是促进传统互联网发展的催化剂,对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来说暂时只能靠自身来挖掘价值,但是对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应该很早就要有战略意识。uc去做数据研究,其实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浏览器,所以我们可以快速地做一些大范围的用户调查,然后在此过程中,通过一些数据的回馈做一些分析研究,知道一些用户的属性和喜好,再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升级,同时调整公司的商业模式。这样的调查我们是定期做的,因此我们的数据相对是比较完全的,算是底子打得比较好。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要搜集整理。我觉得数据这东西就和现在的信息爆炸差不多,打开报纸或者门户网站,大部分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无用的,有用的只有很少一点。数据也一样,大部分的数据是无法转换成商业价值的,那么什么样的数据对于移动互联网是有价值的呢?
  以我的理解,我觉得价值主要在于
  “5W1H”。第一个“W”是Who,第二个“W”是Where,第三个“W”是What,第四个“W”是When,第五个“W”是Why,最后一个“H,'是How。如果把“5W1H”连起来理解,你先要清楚你的用户是个什么群体,他大概由哪几部分人群构成。在清楚之后,就开始研究用户的消费习惯。这个群体一般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段来使用你的产品,使用产品的时候,他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他们为了实现目的为什么用的是你的产品而不是其他产品,这
  

些人是怎样通过你的产品达到最终目的的。
  用户进入Web2.0时代,从资讯娱乐到电子商务,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到的。用户怎么上网,用什么终端,在什么时间段使用……他们都直接影响着你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用户体验。我想如果真的把这些环节的数据全部都搜集整理了,要回答上面的这些问题其实很容易。
  在一个讲究消费体验的时代,这些问题虽然简单,却是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公司能够回答这些问题那么表示它也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分析,像数据决定行业生熟一样,这说明这是一家很成熟的企业。
  我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准确而负责地回答出这些问题。
其他文献
变得更快速,同时变得更昂贵,这是中国十年高铁演进的总线索。昂贵带来的是无尽的争议,而快速带来的则是技术的创新和巨大的新商机。在同样激烈的赞美和争议中,中国铁路正在走上一条不可逆转的高铁化道路。  2000年8月,当时的国家计委批复了上海磁悬浮列车的立项申请。虽然这次小型试验此后被市场证明是彻底的失败,但第一步已经迈出。  2007年4月,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在全国上路。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国
期刊
创业,与其说是赌钱,不如说是赌人。  创业,说得好听是“梦的开始”,其实无一不是从“困难”开始。  但愿你有那么几个铁血兄弟,在你面临困难时挺身而出,在你一穷二白时仗义相助,在你深陷泥潭时荣辱与共,在你寂寞无助时陪伴左右……微软、Apple、Yahoo、Google,哪一家创业创新型公司不是因为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伟大?  我总结,优秀创业团队必定有鲜明的个性和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行为方式,看
期刊
如今,商业社会人人关注商业模式创新,但实际成效却是雷声大雨点小。问题在于,创新者过度关注所谓模式本身,拍脑袋、玩概念的痕迹浓厚。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一种由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商业行为。公司的基本使命与存在价值是创造利润。基于创造持续增长的公司利润的战略初衷,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商业模式。从狭义角度讲,公司利润模式即为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失败者或公司经营不顺者往往因忽略了公司利润模式而陷入流动性陷阱,
期刊
Store时代来了,中国企业有戏吗?在中国当下的商业环境中能够生长出健康的Store吗?我们深表怀疑。    Store,英文原意是商店。可眼下,它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最热门的词。  因为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风靡,因为iPhone里面有个独一无二的软件应用商店App Store。上市仅两年,这个封闭的Store里已经拥有了超过25万款应用,接受用户逾50亿次下载,开发者通过应用销售已获得10亿
期刊
口述:沈黎晖 整理:夏宏  十五年前,清醒乐队主唱沈黎晖想做唱片、出版、设计,后来都实现了。他特喜欢别人说摩登天空有股浑劲,浑劲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创造性和不怕破坏规则的勇气。    十年卖音乐    1997年摩登天空成立,前三年一下子就卖掉几十万张唱片,觉得特牛。2001年、2002年唱片销量整个下来了。1999年做的《摩登天空》杂志,后来也遇到了一些发行的问题。  这也是必然的。一方面是大环
期刊
易宝支付的杀手锏就是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一套解决方案  用了六年的时间,易宝支付修筑了一条“电子支付行业的高速公路”,提供从网络游戏、手机充值、保险基金、行政教育到机票、购物,以及互联网公益事业等全链条支付方案。其交易量以每年2至3倍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已超过300亿元,收入超过2亿元。而让创始人唐彬最自豪的是,多年的积累让易宝支付在业界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竞争门槛。  创始人唐彬是典型
期刊
在历时两个月的采访中,我们搜集了很多上市公司创始人的投资故事,在总结整理这些投资故事的脉络时我们发现:拨开各种繁华表象,投资归根结底是一个传统甚至老套的、对常识回归的故事,关键问题还是:主业竞争力、总部基地及抗拒诱惑。  尽管这些投资方向看起来更像是常识,但每一次决定都是在争论、非议甚至挑战常识的情形下做出的。    “主业怎么投”  用友软件是中国股市最早的超募明星之一。2001年用友软件在A股
期刊
北京时间8月5日晚上10点,安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安博)终于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发行1067万股,每股发行价10美元,募集资金1.07亿美元。安博成为继新东方、正保、弘成等培训企业之后又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当安博高管们还沉浸于上市的喜悦中之时,业界对安博的上市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花了17.77亿元收购20多个项目,才换取2009年9亿多元的营收。”教育行业资深人士姜明杰认为,这代价未免太大。
期刊
怎么投,用什么方式,踩在什么样的节奏上,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忍住……每一个企业走过的轨迹都会不同。    在《创业家》采访、剖析A股及纳斯达克、纽交所等不同上市公司的投资轨迹后,我们发现投资并不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更像是一种道路选择。  这些公司的投资轨迹,对于我们的《创业家》读者很可能更像一面镜子,每个人在这面镜子前可能都会照出不同的自己来。如果你可以准确判断自己的性格,我猜想你大概也已经知道了
期刊
2009年秋冬展,意大利时装品牌Dolce&Gabbana展示了一条菱格大棉裤,而米兰的另一世界著名时装品牌Armani在2008年的秀场上也曾有过差不多的一条,Armani愤而指责Dolce&Gabbana的两位设计师抄袭了他的作品,面对指责,两位设计师表现得非常淡定,并反唇相讥,这个设计的雏形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现在日本某设计师的作品里……  其实,不仅仅是时装行业,放眼全球,“山寨”化都已
期刊